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高职院校生态教育研究
2018-03-16杨财根刘任熊
杨财根 刘任熊
摘 要:高职院校的生态教育直接影响到我国各领域的生态教育实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旅游企业对具有高生态素养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改革已是时代所趋。文章依据KAP模式分析高职院校生态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剖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教育在重视情况、知识传授、教育实践方面的缺失。在此基础上从生态教育的教学与实践融合视角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校企合作学生生态意识培养与生态环保实践,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生态教育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关键词:专业诊改;生态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杨财根(1972-),男,江西南丰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与旅游教育;刘任熊(1978-),男,湖南隆回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6-0079-06
一、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态。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与实施依赖于具有良好生态素养的人才,而良好生态素养的人才培養依赖于各类生态教育。
然而,和欧洲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生态教育广度和深度还很滞后,生态教育体系尚未形成[1]。生态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普遍较低,并没有引起教育界的高度关注,经费投入也相应很少[2]。高等院校生态教育的缺失显然不利于良好生态素养的人才培养。事实上,当前中国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总体上比较薄弱[3]。生态教育理论指导以及实践活动普遍缺乏,致使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滞后性[4]。因而,高校切实肩负生态教育的历史使命的确刻不容缓[5]。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各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在高职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现实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生态教育直接影响到我国各领域的生态教育实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职旅游教育是中国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集中在旅行社、饭店、景区等旅游企业,这些企业职员的生态文明素养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旅游企业就业人口众多,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指出2015年直接和间接旅游就业人口总和约为7911万人,对全国就业的综合贡献率为10.21%,众多的工作人员群体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生态教育群体,同时也能成为庞大的生态文明使者群体,有利于向更广大的民众进行文明旅游与生态保护方面的教育传播。另一方面,景区、饭店等企业本身是节约资源与维护生态环境的文明旅游窗口,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形成游客文明旅游的发展格局,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些改革发展都需要旅游企业具有良好生态素养的新型人才去推动与实施。但近年来景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以及中国文明旅游问题集中等说明旅游产业人员的生态素养缺失严重,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无法与时俱进[6],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忽视学生生态社会责任的培育难以适应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需求。面对旅游企业在新时代的人才缺失问题以及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性问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改革已是时代所趋。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提出职业院校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等进行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倒逼专业改革与建设。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与文明旅游建设的旅游强国战略时代,旅游企业缺乏具有生态知识并具有良好生态行为的新型人才。因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备良好生态素养的旅游应用型人才。由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有必要走在高校生态教育的前列,实施系统化的生态教育,以适应我国旅游发展方式转型与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为旅游企业与社会输送具有社会责任的生态文明使者,助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二、高职院校生态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一)生态教育解析
生态教育是以生态学为依据,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生态教育往往与环境教育联系在一起,但生态教育范畴大于环境教育,两者不完全等同。环境教育是被动地保护环境,其目的直接指向问题的解决[7],而生态教育则是主动地维护与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生态教育实质上是环境教育的演进。生态教育的目的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8],强调了生态意识、生态伦理建设的重要性[9]。生态教育质量能反映一个国家生态文明的程度。
生态教育是一个综合教育体系,主要反映在时间、空间、形式三个维度上。时间维度包括了儿童、中学、大学和终身生态教育,空间维度包括室内和户外生态教育,形式维度包含有课堂生态教育和非课堂生态教育。高职院校生态教育是时间维度中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通过各种空间与形式维度的生态教育是学生提高生态意识,塑造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能促进学生群体乃至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与价值观,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KAP模式的高职院校生态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路径
KAP(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是研究知识、态度、行为变化的研究方法,KAP研究20世纪50年代最初用于家庭教育,70年代后成为广泛用于医学领域的调查研究方法[10],近年来有学者用于游客生态教育[11]、解说教育研究[12]等旅游研究,结果表明对游客生态教育后能使游客的生态知识、意识、行为得到提高和改善。实质上,生态教育与KAP的逻辑吻合,生态教育是在传播生态知识的基础上促使民众对自然的态度发生改变从而产生生态环保意识,在积累生态知识与提高生态意识的基础上塑造良好的生态行为,是一个典型的知识—态度—行为转化过程。高职院校生态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更广大群众知识(K)—态度(A)—行为(P)的转化。
高职院校向学生进行生态教育,把相关气候变化、生物繁衍、环境污染等生态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逐步积累生态知识(K),并通过相关生态教育实践理解有关生态伦理、生态平衡等生态信息,提高自己的生态意识(A),进而塑造生态文明行为(P)。学生再传播生态信息给同学、朋友等其他人群,提高其他群体的生态素养。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教育能展现生态责任,树立良好服务社会形象,间接增添社会各单位信任并进一步激励其他人群积累生态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后能在各单位各领域发挥高生态素养,推动就业单位参与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并向工作单位其他职员以及单位顾客等更广泛的人群进行生态教育,从而使得生态教育普及的人群更加广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图1)。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态教育缺失
(一)生态教育未受重视
当前生态教育在高校尚未有足够重视,地位较低,经费投入很少[2],生态教育的理论指导以及实践活动普遍缺乏[4],高职院校仅有的生态教育只局限于城市、资源、生态及其相关专业[13]。由于当前高职教育直接受到就业导向影响,而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企业旅行社、饭店、景区等出于短期利益考量本身就对人才的生态素养需求不强,在此现实驱动下,高职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无瑕顾及生态教育。
(二)生态知识传授不足
高职学生的生态知识水平偏低,生态意识整体明显不足[14]。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知识的传授主要体现旅行社、饭店、景区等企业相关的《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导游服务技能》《饭店实务》《景区管理实务》《旅游产品策划》等课程。这些高职课程的知识内容主要强调旅游企业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较少涉及生态知识。旅游管理相关教师生态知识也相对不足,也无有关生态教育的系统培训,在授课时生态知识讲授的较多的也就是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减少环境污染等提醒性语言。同时,相对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讲座不多,生态环保方面的讲座自然就少了,这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课堂与课外都难以积累大量未来工作所需的生态知识。
(三)生态教育实践缺失
生态教育实践是检验生态知识,改变学生对生态认识态度以及行为的重要环节。但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践主要集中在导游讲解、景区接待服务,以及饭店前厅接待、客房服务、餐厅接待服务等方面,重在对旅游企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检验,有关生态教育的活动仅限于少数人参与的环保宣传,如“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等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种形式主义,很少有与旅游有关的需要有专业生态知识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自身生态环保意识与行为改善有限,更不能起到积累专业生态知识作用。
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教育的教学与实践融合
(一)改革課程内容,增添生态知识传授
相关研究证明,生态知识是影响个体生态责任行为改变重要因素[15],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都是旅游产业的传承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旅游强国的新时代需要担负生态保护的新角色,特别是导游是直接宣传旅游资源和进行生态教育的文明使者,积累丰富的生态知识是个基本的前提。因而当前需依据未来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改革现有的相关课程。主要应在专业通识课方面面对全体学生增开《旅游环境学》课程,以传授生态环境常识、旅游环境保护的基本手段等涉及旅游的基本生态知识,同时在现有的专业核心课程如《导游基础知识》《景区管理实务》《旅游产品策划》等课程内容方面根据课程任务重点强调或增添相关生态知识(表1)。可依据当前旅游企业的相关生态问题结合视音频资料、报刊网络报道等资料采取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专题教学法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传授环保方法和基本技术,以便为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使其成为具有强烈生态责任的企业职员打下扎实基础。
(二)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最主要的是要认识到人类在自然中并不是唯一的主体,人类能够生存发展需要自然界其它生物体的支持与帮助,而其它生态物种所处的地位与人类相同,都是地球生态圈的平等主体。因而高职院校可发挥现有校企合作的优势,与企业深入开展生态教育专题合作,让学生走进旅游企业体验饭店、旅行社、景区等所涉及的生态环境现实境况。需要让学生在饭店实习实践过程中理解创建绿色饭店的必要性以及饭店绿色消费的主要体现,体验生态工程与循环经济给饭店带来的现实利益。也要让学生在旅行社的导游讲解、旅游产品策划等岗位实践中接触生态环境问题,理解生态环境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然景区、乡村旅游景点进行相对较长时间的实习实践,在学校教师与景区专家的共同指导下深度体验古树名木、名贵花草、野生动物、植物群落等培育与生长过程以及对土壤、水质、空气等的影响,同时通过讲座、讨论、调研等学习方式理解生态资源的稀缺性、生物多样性、生态稳定性与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等相关生态信息,理解乡村旅游景点等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进而促进学生改进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加快学生生态意识的形成,提高生态保护自觉性与生态责任。
(三)拓展生态环保实践,塑造学生生态文明行为
掌握充实的生态知识才能正确了解当前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生态问题,只有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规律,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才能形成自己对生态环境的态度从而产生生态意识,在掌握生态知识与产生生态意识的基础上能够践行良好的生态行为是公民生态教育的目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应广泛参与相关生态环保实践。旅游企业实习期间,学校与企业应激励学生参与企业的一些生态环保活动,如参与饭店的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自带洗刷用品、使用绿色食品等节能减排行动,向饭店客人宣传并敦促绿色消费等。让学生导游实习期间自觉向游客讲解保护生态资源方式方法并自觉践行资源保护行动。景区实习期间积极参与景区水污染、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等问题调研,积极劝导游客文明旅游,并积极参与维护景区花卉、植被等生态资源,参与到景区的生态环保行动当中。校园学习生活期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践行生态文明使者,以个人健康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做到绿色消费与低碳生活,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具、节水节电、不随地扔废物等,积极维护校园环境。制作生态环保宣传图册,动画、视频、指导手册等,并向其他专业学生宣传生态校园的重要性,宣讲当前旅游发展面临的生态问题与文明旅游方式方法。同时积极参与一些植树造林、野生动物保护等主题环保活动。通过校内学习、企业实践、日常生活等多方面多样化的生态环保活动塑造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
五、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教育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一)评价内容与评价主体
生态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教学工作之一,需依据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需要与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基本教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建立高职院校生态教育评价制度,引导学生文明行为,是高职生态教育孕育人文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13],也是激励学生热衷参与生态环保行为的重要管理措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教育的学生成绩评价目前还没有可借鉴的相关研究成果,具体评价应具体依据学生学校课程学习内容与旅游企业高生态素养人才需要而定,遵循生态知识(K)—生态意识(A)—生态文明行为(P)相互转化的基本逻辑。
评价内容首先应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生态知识并能运用于旅游产业中,此部分内容考核过程相对简单,可直接由学院教师来评价。生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高素养生态文明行为的学生,学习作为生态教育的参与者与接受者,判断学生行为优劣是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16]。因而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应作为学生成绩评定重要内容。考虑到旅游企业实习实践是衡量学生行为的重要时期,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考核应包含校园行为考核与企业实践行为考核两部分。就评价主体而言,行为评价最客观公正的就属行为见证人,因而校园行为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企业实习期行为由教师、学生与企业指导教师三者共同评定。由于学生态度的改变即生态意识(A)的形成具有较强的内隐性而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教育目标是培养能解决旅游业中生态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因而生态意识可不作为单独的评价内容,但把综合实践技能即综合运用生态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评价内容。此部分考核具体项目应灵活多样,结合旅游发展趋势考察学生解决企业实际生态问题的能力,如调研景区的生态问题并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或策划一项符合生态旅游的旅游产品等。由于此部分内容的考察需要涉及到企业相关方面以及一些生态深层次问题,因而需由学院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生态专家三者作为评价主体(表2)。
(二)评价方法
依据评价内容,生态教育的质量可作为一项独立的教学项目进行评价,主要是对生态知识(K)、生态文明行为(P)与综合实践技能(KAP)三项目进行评分,评价学生生态知识掌握情况、生态行为表现以及重要的是运用生态知识的综合实践技能水平,可采取层次分析法评定学生成绩。由于综合实践技能考核是综合性考察,包含知识(K)、态度(A)与行为(P),因而该项目的权重应比例大些,同时由于知识与行为亦不能轻视,所以生态知识(K)、生态文明行为(P)、综合实践技能(KAP)三项目的权重可分别占30%、30%、40%(表2)。为了体现客观原则,不同项目评价主体评分的权重也应不同,生态知识评价由于主要评价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相对客观,因而由学院教师一方评价即可。生态文明行为一项中校园行为P1与企业实践期间行為P2同样重要,因而权重相同,但P1的评价主体教师与学生都能全面考察学生行为,故比例各为50%。而企业期间的行为P2由于涉及到一些具体企业生态问题,涉及面广,因而企业指导教师的权重比例大(占50%),考虑到学生实习岗位分散,学生观察另外学生行为相对较少,学院教师能比学生观察到相对全面信息,因而P2中分值学院教师占30%而学生占20%。至于综合实践技能由于生态专家能综合评判学生处理生态问题的能力,故占40%,同时由于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的共同合作指导,所以各占30%。
依据上述分值权重,可测算学生总成绩:
R=RK+RP+RKAP=RK-T×30%+(RP1-T×50%+RP1-S×50%)×15%+(RP2-T×30%+RP2-S×20%+RP2-C×50%)×15%+(RKAP-T×30%+RKAP-C×30%+RKAP-E×40%)×40%
(式中R表示学生总成绩,RK、RP、RKAP、分别代表生态知识、生态文明行为和综合实践技能的成绩,RK-T代表T给学生评的成绩,其它类推。)
参考文献:
[1]温远光.世界生态教育趋势与中国生态教育理念[J].高教论坛,2004(2):52-55.
[2]沈月,赵海月.生态文化视域下生态教育的内涵与路径[J].学术交流,2013(7):209-212.
[3]唐继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实施系统化生态教育的设想[J].市场论坛,2015(11):88-90.
[4]王秀玉.浅析对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04-106.
[5]孙正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研究,2014(1):92-97.
[6]张丹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学术探索,2015(2):73-77.
[7]UNESCO.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R]. ED/MD/49 PARIS, April 1978:
[8]蒙睿,周鸿.我国生态教育体系建设[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4):76-78.
[9]刘伟,张万红.从“环境教育”到“生态教育”的演进[J]. 煤炭高等教育,2007(6):11-13.
[10]Stevens J, Cornell CE, Story M, et al. Development of a questionnaire to assess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in American Indian children[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999,69(4):773S-781S.
[11]文首文,吴章文.生态教育对游憩冲击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2):768-775.
[12]杨阿莉.游客KAP认知视角的生态旅游景区环境解说评价研究[J].兰州学刊,2016(1):194-200.
[13]罗汉红.高职院校生态教育的思考[J].技术与市场,2009(6):71-73.
[14]付义赣,郭坤.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生态意识培养教育新模式[J].职教论坛,2014(29):54-57.
[15]余晓婷,等.游客环境责任行为驱动因素研究—以台湾为例[J].旅游学刊,2015(7):49-60.
[16]蔡丽霞.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设计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1):244-247.
责任编辑 蔡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