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知识体系的建立
2018-03-16赵晓斌
赵晓斌
【摘要】历史教学中知识体系如何建立?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从“概念的突出”、“阶段特征的揭示”和“基本线索的把握”三方面去构建。
【关键词】突出 揭示 加强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27-01
一、突出概念,加强基本史实的联系
基础知识是历史知识网络体系中的点,亦是最基本的单位。基础知识主要是指基本史实(内含结论)和历史概念。基本史实是在历史的点、线、面、体中不可缺少的史实,其能力要求是准确记忆。历史概念是史实内在本质属性的反映。历史概念的形成是经过分析史实之间的联系、对史实的表象概括而成的,其能力要求侧重于理解。历史概念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在知识识网络结构的形成中更为重要。
由于现行教材中没有对历史概念进行集中完整的概括,因此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应该在狠抓基本史实的同时,突出历史概念的分析和概括。例如,凡尔赛体系这个综合性很强的历史概念。在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巴黎和约、战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国际联盟这些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分四个层次阐明何为凡尔赛体系。第一,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同战败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定的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第二,体系的作用即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统治秩序。首先,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脱离俄国独立,波兰复国,德国疆界重新划分,奥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其次,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土耳其只保有欧洲的伊斯坦布尔和亚洲的小亚细亚,成为单一民族的国家。再次,改变了帝国主义在中东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土耳其的属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第三,维系体系的国际机构是由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第四,凡尔赛体系隐含着许多矛盾:对战败国的掠夺,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特别是德国与英、法的矛盾,后来成为纳粹撕毁和约发动战争的口实;分赃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美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等。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激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凡尔赛体系的分析、概括,可以看出,突出历史概念的教学,有利于加强对基本史实内在联系的理解,有利于把基本史实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掘隐性联系的前因后果,并起到深化基础知识、加强知识结构的效果。
二、揭示阶段特征,加强历史的横向联系
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纬线”。历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等。而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形成了网络结构。阶段特征揭示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联系、加强知识结构化的作用。
在教学中,首先需要正确地划分历史发展阶段。例如,把世界近代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国家的诞生(1640年至19世纪2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19世纪30年代至1871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1871年至1917年)。
帮助学生揭示时代特征,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小结。就以世界近代史第三阶段为例,在小结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列举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或历史现象:从1871年至1917年,进行了第二次革命,出现了垄断、政党政治、列宁主义、亚洲的觉醒、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然后指导学生分析这些事件或现象的特点和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自然科学有了重大突破的条件下产生的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变化,以科技为依托、垄断为组织形式、提高生产率为主要手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最终形成。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改变。垄断资产阶级控制国家政权的国体和议会政治、政党政治为政体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定型,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这些变化影响到工人运动,各国工人政党普遍建立,合法斗争和经济斗争增多,列宁主义诞生。最后,在教师指导下概括出时代特征。
所谓概括,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点进行归纳,从特殊中找到一般规律。上述六大事件都源于第二次工業革命,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政治模式、国际关系、工人运动、民族解所放运动的特点无不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相联系,所以可以将世界近代史第三阶段的时代特征概括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三、把握基本线索,加强历史的纵向联系
基本线索是知识网络体系中的“经线”。历史不外是各个朝代的依次交替。历史的这种发展性,使历史知识具有一种有别于一般知识系统性的链式结构,即,其发展包含着必然性、渐进性和质变的内涵。把握基本线索,不仅能把握来龙去脉,更能起到明确趋势、揭示变化规律的作用。
教会学生把握基本线索,一般是在高三的第二轮复习中进行。教学中最大的误区是把基本线索讲成了知识线索。例如,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有三条: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形成世界体系的历史,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和民族解放的历史。在教学中,如果按上述专题,机械地把孤立、松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线,还不能称之为基本线索。因为其仍然局限于如识内容,至多是积累了、描述了历史过程的某个方面,而没有揭示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只能称之为知识线索。
基本线索则侧重事物过程的阶段性变化,从量变到质变飞跃的规律性变化的过程。以第一阶段为例: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初,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英、美、法的新兴资产阶级,依靠人民,通过革命战争推翻旧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社会发生了转型。18世纪中期,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展开,出现了自上而下的革命、改革和统一战争,俄、日、意、德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政治模式定型;世界被瓜分完毕,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联系为统一的经济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总之,只有这样把资本主义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揭示出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才能使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趋势中把握历史的脉络,构成历史知识体系的框架。
把握基本线索,加强历史纵向联系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世界近代史最主要的线索: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最终形成世界体系的历史,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过程。它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深刻地说明了社会进步最根本的标志是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有机地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