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皂荚子的医史文献研究及临床应用举例

2018-03-16李水林张政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7期
关键词:皂荚临床患者

李水林 张政杰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 南昌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杏林国医研究室 南昌330006)

皂荚子为豆科植物皂荚树果实里的种子,功擅祛痰、开窍,归肺经,一般用于治疗痰浊阻肺导致的咳嗽、哮病、喘证等肺系疾病,近代医家则大多数临床用之不多,如张锡纯“皂荚丸实未尝用,因皂荚性热,与肺病之热者不宜也。至欲以泻浊防腐,似不必用此猛烈之品”(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笔者老师认为,正是皂荚此辛温燥烈之性造就了皂荚子散痰结、化痰浊之力非其它化痰药可以比拟,临床遇到证属寒痰湿浊交结的患者,处方化裁时每多加皂荚子于方中,均能收到预期效果。

1 皂荚子的文献初探

皂荚在现存文献中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味辛,咸,温。主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下水,利九窍,杀鬼精物。”仲景《金匮要略》中记载皂荚丸,其中主药历代医家认知不一,或认为是皂荚,或认为是皂荚子,笔者老师临床用皂荚丸时用的是皂荚子,二者区别如何呢?清代周岩谓“皂荚以金胜木,通气利窍,风无不搜……皂荚气浮而子较沉,故子能祛在下之风,风去则阴得伸其津润之权,而大肠之燥结以通”(《本草思辨录》)。皂荚气浮擅治风痰,皂荚子气沉则可散痰浊。其记载包括了皂荚及皂荚子的功效,后世医家著述又多与猪牙皂混淆,猪牙皂之名则始载于陶弘景《名医别录》:“生雍州山谷及鲁邹县,如猪牙者良,九月、十月采荚,阴干。”但其描述则分不清是猪牙皂还是皂荚,后世用之也多混淆,如《药性论》:“牙皂,味辛咸,性温,有小毒,入肝、胃二经。主风痹死肌、头风目泪……”这是讲皂荚的功效而贯用牙皂之名,《本经疏证》曰:“皂有不结实者,凿孔冠以生铁,便能结荚……”一文虽知皂荚有结实与不结实之分,然不知结实者为皂荚,其子为皂荚子,不结实者为牙皂也,其后面叙述因不分二者区别,更是让后人读后模糊。皂荚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成熟果实,临床书写为“皂荚或大皂角”,猪牙皂则为衰老或受伤害后所结之不育之实,写“猪牙皂或牙皂”[1],两者功效近似,但皂荚擅治湿痰,牙皂擅治风痰,如《本经逢源》曰:“按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风痰,牙皂最盛;若治湿痰,大皂力优……”临床用药如用兵,药虽出于一种植物,然用药部位不同,功效也有差别,不可不明。皂荚子在临床上用之虽少,但应用广泛,《中华本草》中记载性味“辛,温,有毒”,功擅润肠通便、祛风散热、化痰散结,可治大便燥结、肠风下血,如“皂荚子烧灰存性,能治大肠风秘燥结”(《本经逢原》)。亦可治瘰疬、肿毒、疮癣,“治风热大肠虚秘,瘰疬、肿毒、疮癣”(《本草纲目》)。医者用祛风之力也不少,“疏风热,去麻痹”(《本草求原》)。

皂荚子的临床应用最早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其所载皂荚丸治疗的是肺痈,其发病是因为痰浊阻肺,影响了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肺失清肃则“咳逆上气”,痰浊壅肺则时常吐出浊痰,甚则不能躺卧,只能坐着,卧则痰浊上壅,其病位在肺,病因为寒痰夹浊[2],仲景方用皂荚丸,其中皂荚要求去皮酥炙,故很多临床医家认为是用的皂荚子,但并无文献依据,皂荚子散痰结化痰浊,但恐其燥烈,用蜂蜜及枣膏和汤服,痰浊较难化,需要慢慢来攻,而“丸者,缓也”,故此处选用丸剂,诚如魏荔彤所言:“用丸俾徐徐润化,自上而下,而上部方清。若用汤直泻无余,不能治上部之胶凝矣”(《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今因现代药理学的诞生,皂荚丸已不局限用于痰浊所致疾病,其主药皂荚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含皂苷、罂粟碱等成分[3],所含皂苷有明显的祛痰作用,皂苷也能改变细胞表面的通透性,对胆甾醇有特别的亲和力,并有很强的溶血作用,我们运用时当注意剂量不宜过大。而罂粟碱则能降压、缓解支气管痉挛及胃肠、胆囊、平滑肌痉挛,故皂荚广泛用于哮喘、咳嗽、肺胀等病。研究发现皂荚也含有天然防腐成分[4],也可以用于防腐作用,对多种球菌、霍乱弧菌及堇色毛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近年更有大量报道皂荚对癌细胞也具有抑制作用,邓焯安则更确切地提出皂荚对人类主要癌症的癌细胞,尤其是血癌的癌细胞有抑制作用。现代药理学充分剖析了皂荚的中药成分,使之运用甚广。

2 验案举隅

笔者跟师期间记录了皂荚子方验案数篇,老师对皂荚子的认知有其独到的见解,验之临床亦获预期之效果,筛选两篇经典案例录于下。

2.1 典型案例1:喉痹 朱某,女,33岁,因声音稍嘶哑而粗3年余,加重4个月于2017年6月19日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声音稍嘶哑而粗,间断服用中药(具体不祥)及针刺治疗后有所缓解。现症见声音稍嘶哑而粗;患者咽堵感,呈持续性;言语稍多则自觉乏力;两侧太阳穴略抽掣痛;晨起口不苦,偶有流涏;软腭略痒,无明显咳嗽,偶咯出泡沫样痰;偶有右耳痒;腋窝汗出,气息略酸;能食;大便1~4 d一行,先干甚如羊矢状后略溏,挂厕;晨起小便较黄,自利,夜尿1次;末次月经2017年6月13日至就诊当日未净,经量不多,色暗红;素习惯性饮水较多。脉缓偏涩,略虚弱,微微弦,两尺偏沉,左略沉细,右寸后及关前略浮,尺略细。舌质淡红,尖部有部分淡红点,舌面两侧有痰沫,苔尖部略少,苔中间两侧白底微厚,根苔较腻。查体:软腭微黄染夹有血络,咽后壁红白相间,有淡红色淋巴滤泡增生。诊为喉痹,证属少阳表有风湿郁热,里有湿痰浊夹饮,脾肾气阴两虚。处方:柴胡6 g、黄芩6 g、白参8 g、姜半夏 8 g、炙甘草 8 g、大枣(擘)9 g、生姜 6 g、秦艽 12 g、炒白芍 10 g、茯苓 15 g、藿香 9 g、郁金 9 g、射干 9 g、皂荚子(打碎)8 g、芦根10 g,6剂,水煎沸 40 min,1剂/d,2次/d,饭后温服。2017年6月23日回访:患者自诉服药3剂,病情较前好转,声音稍哑而粗、疲乏均较前减轻。按语:皂荚子除了历代医家认识的可以化风寒痰,更主要的是痰浊,痰浊可自生凝聚或抟聚成浊,也可来源于患者曾居住腐烂及霉变的环境,或痰湿日久不愈,逐渐化浊,临床症见排泄物颜色灰黑,或身体散发极重羊膻味,有狐臭及油耳朵病史等;口涩,或苔厚如积粉,或疹子挤出米粒样硬状物,亦属湿浊。此患者咽堵感、咳嗽咯出泡沫样痰,腋窝汗出气息略酸,说明此患者不仅有痰,还化浊了,需用皂荚子以开痰结来化浊,若单纯地用祛湿化痰药则收效不明显,此案效果可见一二。从临床多数观察来看,患者往往服用一段时间的皂荚子后便可以咯出灰黑色胶状痰。

2.2 典型案例2:咳嗽 朱某,男,21岁,因咳嗽半年加重3日于2017年1月9日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咳嗽时发,3 d前因受凉后引起咳嗽,咽痒引咳,多单声咳,受凉后明显发作,咳时身无汗,咳甚引恶心干呕;咽喉阻,痰难咯;深吸气时引右胸部微痛;夜间阵发热感;食欲尚可;口气较臭秽;手掌、足底易汗出;大便2 d一行,先干后软条,挂厕,略臭秽;小便有臊味气息。平素不易汗出;既往17岁时患继发型左肺结核,服用抗结核药物半年。脉略沉软涩微微偏细,两尺偏沉细,右寸后及关前反微微偏浮,左略细。舌质较红,前部有较多芒点,苔灰白厚腻。查体:咽略红,软腭有较多疱疹,两侧腭弓窝内及咽后壁有红色条索状淋巴滤泡增生,咽后壁红白相间。诊为咳嗽,证属太阴兼少阳,表有风寒湿,里有湿痰浊夹瘀。处方:紫苏叶10 g、炒杏仁10 g、薏苡仁15 g、炙甘草9 g、竹茹9 g、炒枳壳9 g、法半夏9 g、陈皮9 g、茯苓 15 g、藿香 10 g、郁金 10 g、芦根 10 g、桃仁 9 g、皂荚子(打碎)8 g、太子参 10 g,6剂,水煎沸 30 min,1剂/d,2次/d,饭后温服。此患者咽喉堵、痰难咯、咽喉壁有条索状淋巴滤泡增生,此为痰结阻滞夹瘀血所致,又口气臭秽、苔灰白厚腻,当是痰湿化浊所致,此痰结非皂荚子难以散,痰浊非皂荚子难以化,故用苏杏薏甘汤解太阴表的风寒湿,用温胆汤及上焦宣痹汤化少阳的里湿痰,桃仁化瘀,因患者咳嗽半年,考虑久病必虚而用太子参,皂荚子则作为关键的一药,用来散痰结化浊,结散浊化痰,痰、湿、瘀方能祛除。

3 讨论

通过文献整理研究,笔者认为皂荚子的散痰结作用非其它化痰药可以代替,若痰湿日久而化浊则非皂荚子不能打散,痰浊较难化,有时即使用皂荚子也需要和蜂蜜、枣膏结合组成皂荚丸,用丸剂慢慢来攻。笔者跟师临床几年,每见有痰浊的患者,笔者老师均加皂荚子于方中以攻痰浊,均能收到预期的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皂荚临床患者
皂荚树下
高台镇皂荚树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往事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