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顿·费尔德曼《Routine Investigations》配器分析
2018-03-16吴晛
吴 晛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 100031)
莫顿·费尔德曼是20世纪音乐界的重要人物,他是一位偶然音乐的先驱,这与被称为“纽约乐派”的先锋作曲家约翰凯奇、克里斯蒂安沃尔夫以及布朗有关。
费尔德曼出生在纽约皇后区的伍德赛德,一个俄罗斯犹太移民的家庭。他的父母移居纽约,在当地办理了一家儿童外套的制造厂。费尔德曼从小学习钢琴,9岁开始自己尝试作曲,直到15岁才开始正式学习作曲,跟随的老师是沃林福德·里格。费尔德曼并没有上过大学,而是通过在父亲工厂打工的闲暇之余进行音乐创作。在1944曼哈顿音乐艺术高中完成学业之后,他便和斯蒂芬·沃尔夫一起学习作曲。通过沃尔夫,费尔德曼遇到了埃德加德·瓦雷塞,他的音乐和职业生活对费尔德曼的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1950年1月26日,费尔德曼在纽约爱乐乐团演奏的音乐会上与作曲家约翰·凯奇相遇时,他的一生发生了转折点。费尔德曼和凯奇在安东·韦伯恩的交响乐作品21号演出结束后都离开了音乐会,他们碰巧在大厅相遇,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敬佩。在凯奇的鼓励下,费尔德曼开始写作与过去传统无关的作品,比如共性写法的和声或一系列的技术。他尝试使用自创的音乐符号系统在自己的乐谱中使用,并指定在特定时间内播放出多少个音符,但不指定应该播放哪些音符。
而他的音乐在1970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的创作远离了图形和节奏符号系统,转向了精准节奏的作曲。这个新时期的第一部作品是一部简短的《55测量》(《55-measure》),这是一部向他童年的钢琴老师维拉致敬的作品。
后来,费尔德曼开始创作时间持续非常长且安静的作品,包括《For Philip Guston》(1984,约4小时),《String Quartet II》(1983年,长达六小时不间断)。这些作品的特点是音乐的发展非常缓慢,并且大多非常安静,它们让你想象的到世间万物缓慢却不可思议的发展。不论是事物,还是音乐,这样的发展虽然微妙却有着非常惊人的意义。根据作曲家本人的想法,他认为“充满活力的音乐不能算作音乐技巧。”这也可能是他采取安静的写作方式,并使这种方式成为费尔德曼唯一感兴趣的创作手法的原因所在吧。
费尔德曼的作品涉及广泛,创作了二百余部作品。迄今为止,仅有132篇作品发表,剩下的为45篇尚未发表的完整手稿及20多篇仅以草图形式存在的作品。发表的作品中有管弦乐《Cello and Orchestra》1972,舞台作品《Neither》1977,歌剧,电影音乐等等。创作特点在于他为了表现他特有的声音而开发新的符号:旋律似乎是自由和浮动的;音高是柔和不集中的;音乐的演变是安静和缓慢的;反复出现的不对称模式。而笔者今天索要研究的是作者于1976年所作的作品,属于他的创作中期,这一时期的特点为简洁的声音及安静的音响。让我们来看一下他是用怎样写作手法体现出音乐的演变和旋律的浮动。
一、作品材料分析
(一)核心音程
《Routine Investigations》这部作品的核心音乐材料是建立在大小二度以及他们的转位音程和复音程之上的,除此之外在之后的发展中也有一些增四减五度音程的运用。
如图1:纵向大小二度音程谱例
如图2:横向大小二度音程谱例
如图3:横向增四减五度音程
如图4:纵向增四减五度音程
(二)音乐材料
该作品的音乐材料分为三种:一种是柱式和弦材料,这种材料是构成大小二度音程的基础,如图一。
第二种是持续音材料,这种材料贯穿全曲,大小二度音程与增四减五度音程都有在此材料中运用,如图5,图3分别是大小二度音程和增四减五度音程的持续音运用谱例:
如图5:
第三种是横向的十六分音符群,全部由大小二度音程组成,如图6:
这种小音符按照出音的规律,可分为五组,以下是不同颜色标注的小音符组,按照顺序出现,如图7: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二、作品结构分析
在叙述《Routine Investigations》这部作品的结构之前,先对这部作品的编制进行一个介绍,该作品的编制是由一支双簧管,一支C调小号,钢琴,以及弦乐组中的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构成。整部作品的结构清晰可见,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如下面表格:
段落 A B小节 1—147 148—240材料 ①柱式和弦②持续音①十六分音符群②持续音音程 大小二度(转位音程、复音程)增四、减五度 大小二度
(一)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的结构是由柱式和弦与持续音材料构成的,从音程上又可以分为大小二度与四五度两种情况。
1.柱式和弦与持续音材料(大小二度)如图8:
此材料也是该乐曲第一部分的主题材料,是由钢琴及一部分管弦乐构成的柱式和弦与其他的管线乐构成的持续音所组成的。在乐曲的最初陈述时,这样的主题都是由大小二度组成。
2.持续音材料(大小二度,增四减五度)如图9:
主题发展到第一部分后期时,柱式和弦消失,只留下了持续音材料,图16是由降si,还原si,dol,降re,还原re构成的小二度音程的持续音材料。
(二)第二部分
1.十六分音符群与持续音材料,如图10:
这个材料是第二部分的主题材料。
2.十六分音符群与短音材料,如图11:
在第二部分开始时,持续音并未出现,而是由短音构成的和弦与十六分音符群构成的材料,这里的短音可以看作是持续音材料的影子,从而在之后发展成持续音材料。
3.十六分音符群材料的发展
十六分音符群按照出音规律可分为五组材料,前四个材料分别在不同乐器相继完整出现之后,又出现了四组材料的变形及缩减材料,之后才出现第五组材料。
①减缩材料的例子,如图12:
这是材料二的一部分。
②变形材料的例子,如图13:
这是材料三变形的例子。
③十六分音符的发展
十六分音符在分别陈述完之后,利用他们的缩减及变形形式在之后的发展中变得越发零碎,几乎一小节换一组音符,如图14:
三、作品配器分析
(一)主题四次呼应在音色音量上的对比
钢琴si,dol,re与其音区上方的C调小号及大提琴共同构成了主题,这里的小号虽然是铜管乐器,但是添加了弱音器,用PPP的力度进行演奏,因此声音即有特点又弱小,大提琴使用拨奏加弱音器在高音区演奏,声音既紧张也同样微弱。它与小号形成的小二度在音量上与钢琴持平,形成管弦乐器与钢琴在音色上分离的主题音响。
主题:
四次呼应皆是在主题出现之后,分别来看一下四次呼应出现都有什么变化:
第一次呼应:
第一次呼应是由主题中未出现过的双簧管与在高音区加弱音器演奏的中提琴共同演奏的,力度为PPP。
第二次呼应:
第二次呼应在第一次呼应的基础上添加了大提琴,力度在乐器数量的增加以及渐强的演奏方式共同作用下大于第一次呼应,但由于中提琴改为泛音演奏,加上提琴在高音区的泛音演奏,音色较第一次呼应显得更加飘渺。
第三次呼应:
第三次呼应所用的乐器没有变化,但是音域扩大,中提琴音域降低,且由泛音变成正常拉奏,力度增大,即使是演奏力度为减弱,整体音量仍大于第二次呼应。
第四次呼应:
第四次呼应由整体管弦乐器共同演奏,除了乐器以fff的力度演奏以外,乐器数量的增加,音域的继续拓宽,再加上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改为正常拉奏等等,都帮助管弦乐以更大的音量爆发出来。用持续音一改以往的短音呼应,在音色音量上都更加区别于前三次呼应。
总结:除音色不同之外,音量在四次不同的陈述中呈渐强趋势;力度呼吸的张力越来越急,越来越大,第一次呼应是在PPP的力度下作平稳演奏,第二三次呼应分别作增强及减弱的呼吸演奏,且力度幅度较小,第四次呼应的力度变化幅度很大,从fff到mp,且变化速度快。整个主题加呼应呈现出由平静到变化频繁的音乐效果。
(二)管弦乐织体的多因素结构
把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的两种或多种的音型结合起来,构成复杂的运动形式,即构成了“多因素的织体结构”。
1.滑音,泛音与自然持续音所组成的多因素结构,如图15:
第一部分的118小节处(图15)是由三种乐器法演奏构成的两种不同材料的音乐,一种是滑音,一种是泛音持续音,还有一种为正常拉奏的持续音。这两不同材料分别置于四种乐器中,一种在双簧管与低音提琴中以小二度同节奏演奏,一种在C调小号与大提琴同样以小二度同节奏演奏,两组小二度都是由管乐加弦乐构成的小二度音程的关系,使得管乐与弦乐的音色听起来更像是混合音色。两种接近的混合音色中,低音提琴在极高声部演奏,声音紧张微弱,所以正常拉奏的铜管与大提琴构成的小二度在力度上要比另一个材料显得更突出一些。
2.短音拨奏与正常持续音组成的多因素结构,如图16:
134小节处(如图16),材料有了发展,除了两组小二度之外,添加了四分音符的拨奏。这里的两种不同的演奏法分别为正常拉奏的持续音与拨奏。这时C调小号不再是与低音提琴演奏小二度,而是与中提琴演奏小二度,两个乐器都是正常拉奏,且每次出现的时值越来越短;双簧管依然是与大提琴依然是同节奏演奏小二度,但是大提琴改为正常拉奏,每次出现的时值先是变长再变短。两组乐器都是持续音材料演奏,只是分为不同的节奏运动。而另一个材料为低音提琴以不变的时值在低音区演奏四分音符拨弦。从乐器数量的增加到演奏法由泛音改成正常拉奏的因素,使得音乐较118小节有了力度上的增强和材料上的发展。
3.十六分音符群与持续音组成的多因素结构,如图17:
这里的十六分音符群材料交给钢琴,持续音材料交给管弦乐器,而持续音材料又由管乐和弦乐器分别以不同的节奏演奏。整体音乐材料运动形成了持续音与十六分音符群材料在不同音区中演奏及在相同音区演奏的交替进行。
①两种材料音区重合
弦乐组的音区与钢琴重合
管弦乐组的音区与钢琴重合
②两种材料音区分离
管乐组的音区在钢琴两端。
(三)纯音色与混合音色在十六分音群中的对比运用
该乐曲的第二部分是由十六分音符群与持续音材料所组成的。而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结构,第一结构是由十六分音符群与十六分音符短音音程构成,可以认为这样的短音是之后出现的持续音材料的变形;第二结构是由十六分音符群与持续音材料构成的。在这里提到的十六分音符群的音色对比运用只集中在第一结构。
首先看一下第一结构的材料(如图18)。
在这段材料当中,十六分音符音程可以看作是持续音材料的变形。而十六分音符群一直在同一音区演奏,但却在不同的乐器中演奏。有纯音色的管乐及弦乐器的分别演奏,也有管乐器与弦乐器的混合音色演奏。十六分音符群在两只管乐与中提琴中分别做出演奏后,进入了三个乐器同度混合音色演奏的运动当中,在音色不断变换的过程中达到了渐强的效果。
①纯音色演奏,如图19:
②混合音色演奏可参考图18
四、结语
通过对费尔德曼《Routine Investigations》的研究,我们了解到了,作者对于“安静的艺术”的体现在于材料的运用,以及配器的运用两点。对于材料的运用,除了持续音的使用体现出安静的特色之外,十六分音符群所演奏的大小二度音程同样也体现出了安静的因素,还不失微妙的运动变化;对于配器的运用,除了大量采取弱奏的力度之外,还运用了拨奏,泛音等音量渺小暗淡的音色的演奏法。除此以外,作者利用纯音色与混合音色的交替使用,不同因素的管弦乐织体运用等手法,为处于简单境界的音乐涂抹了一丝多变的新鲜的色彩,这也正是我们所要向费尔德曼所学习的配器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