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钢琴音乐特征浅析
2018-03-16赵倩楠
赵 倩 楠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20世纪30年代,第一批走出国门学习钢琴的国人回到中国。他们一边继续潜心钻研,一边创办学堂传授钢琴演奏技术。在这期间我们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代钢琴艺术人才。李叔同、赵元任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随着钢琴音乐不断的在我国推广、发展,越来越多的音乐家意识到,单纯学习高超的钢琴演奏技术并不是我们引进钢琴艺术的目的,我们应该探索自己的钢琴艺术道路。在这样的思潮下,钢琴逐渐成为一个传播我国优秀文化精神的载体,并出现了一批以中国民族风格为内核的优秀钢琴作品。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刘雪庵的《中国组曲》等。
在经过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磨合后,中国钢琴音乐更加成熟起来,国内优秀的钢琴家们继续探索着钢琴本土化更多的可能性。他们开始尝试更多样化的创作。其中,有如江文也、马思聪、张肖虎等音乐家们,创作了大型的钢琴叙事曲、奏鸣曲及协奏曲,发展了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形式。也有如贺绿汀、陈田鹤、冼星海等音乐家们,用短小精悍的钢琴曲,传播着抗日救亡的声音。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音乐家及钢琴作品
这些作品中不仅充斥着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在创作织体上也采用了中国民乐支声复调写作技术,加入了多用于琵琶、古筝等乐器的演奏技法及大量滑音等。通过对这一时期钢琴艺术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民族性与时代性是我国三四十年代钢琴音乐的主要特征。
一、民族性
民族性的基础是文化的认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性。民族性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中国钢琴艺术来说,民族性是这一艺术形式创作中最重要的源泉。民族精神贯穿于钢琴艺术作品中,通过音乐表现出来。
1916年,赵元任创作了我国第一首钢琴音乐作品《和平进行曲》,这一作品标示着我国音乐家们开始将西方创作技法与中国民族元素相结合。1921年李荣寿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锯大缸》则采用了我国东北二人转的民间曲调作为音乐主题,与西方传统和声手法相结合。1927年萧友梅以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诗中的乐曲为依据,创作出我国首个民族历史题材的钢琴曲《霓裳羽衣舞》。1934年,齐尔品举办的:“中国风味钢琴曲创作比赛”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作曲家和他们的作品。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摇篮曲》,俞便民的《c小调变奏曲》,老志诚的《牧童之乐》,江定仙的《摇篮曲》等,这些优秀的作曲家与他们的作品,共同形成了钢琴创作中西结合道路上的初次高潮。同时,江文也在这一时期也先后创作了《台湾舞曲》、《五首素描》、《北京素描》、《故都素描》等优秀钢琴作品。中国元素始终都是这一时期钢琴乐曲创作和演奏的重心。
二、时代性
艺术源自现实,音乐家的创作必然会收到他所处时代的影响,没有哪一个作曲家可以抛开一切来创作,他的知识也都是在社会实践中慢慢积累、不断完善的。每个时代都有其不同特征,从而使每个时代的音乐家的作品气质不同、风格迥异,所以这一时期的钢琴艺术作品也有着它独特的时代特征。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它伴随着枪林弹雨而来,民族凝聚力空前高涨。我国优秀的音乐家们也不甘落于人后,纷纷担负起自己身上的历史责任,他们的创作和表演都饱含着唤醒人民大众热爱祖国、保家卫国的勇气和决心。他们以钢琴作为媒介,传播着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表达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相继创作出了一系列时代性极强的优秀钢琴艺术作品。
贺绿汀的《晚会》,这是一首创作于延安的钢琴曲,原名《闹新年》。这一作品采用民间乐曲的多段体曲式,整个乐曲充分显示了解放区人民欢庆胜利,迎接解放的兴奋欢乐心情。陈田鹤的《血债》,创作于1940年。这一作品是作曲家以西方乐器创作中国风格作品的探索,明确的展现出国难当头,作曲家内心强烈的爱国之心与民族情感。丁善德的《春之旅》钢琴组曲,是丁善德发表的第一首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刚刚取得胜利之时。这一作品展现了作曲家对摆脱动荡时局的喜悦之情,对迎接光明即将到来的热切盼望。瞿维的《花鼓》,取材于我国传统民间歌舞形式“花鼓”,采用了我国五声调式与西方调式相融合的和声创作手法。体现出当时东北解放区,军民一心的昂扬斗志及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纵观二十世纪三、四十年的钢琴音乐创作,每一首作品中都充斥着作曲家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及对当时社会的美好企盼。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特征,作曲家们通过钢琴这一乐器向世界传递出我们的民族风情与时代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