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曲《中国之梦》的古琴“琴道”二境界之诠释

2018-03-16

黄河之声 2018年24期
关键词:古琴境界精神

张 浩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9)

钢琴独奏曲《中国之梦》为著名作曲家张朝先生于2013年的匠心之作。此曲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思为根基,以中国九千年的发展脉络为动力,以新时代的中国梦为蓝图,通过钢琴曲的形式,表现出中国人的儒雅与智慧,勤劳与不屈。整首乐曲时间长度为九分钟,并以四次意蕴幽深的钟声为段落节点,将我们拉入历史的时空,回望中国的过去,凝视复兴的今天。

《中国之梦》秉承了张朝先生“民族为本,西洋为用”的创作思想。张朝先生的创作不仅是对中国古琴音乐元素、形象、风格的简单借鉴,而是透过音乐本体去挖掘“琴道”精神内涵,以“琴道”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思和古典审美意境构建起钢琴曲创作的话语体系。以真正的中国思想、中国智慧、中国文化、中国审美、中国话语去创作真正的中国民族钢琴作品,而不是停留在以西方创作话语为主导之下的简单机械的形式借鉴、风格模仿。张朝先生创作的《中国之梦》开创了“以思践音,以音见意”的先河。乐曲蕴含这古琴“琴道”精神的二重审美境界,即“和合之道”“‘有无’之道”,此“二道”亦是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古代哲思相接通的“道乐合一,圆融不二”。

一、“和合”之道

“琴者,禁也”①。琴论中的“禁”有两层含义:一是古琴音乐本体层面的“禁”,即按谱鼓曲,恪守技法,遵循演奏规律;另外一层含义是“琴道”层面的“禁”。通过古琴蕴含的“道”来调解人伦秩序,协调社会关系,完满人生的意义。以“禁”求礼、以“禁”求序、以“禁”求得“生生之精神”。故此,“琴者,禁也”的深层解读就是“琴者,和也”。“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旨精神,也是重要的审美情趣。《淮南子·本经训》有载:“天地之合和,阴阳之陶化万物,皆乘人气者也”②,《中庸》有载:“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③。“和”之道通“生生”精神,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着关键性的功能,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结构渐进的“生生”之美

钢琴曲《中国之梦》为三部性的多段体结构,整首作品以古琴曲结构为典范,共分为六个小段落。总体以“散、慢、中、快、中、散”的布局来展示中国古琴音乐的意蕴和逐渐发展绵延不息的琴道精神。“散、慢、中、快、中、散”的结构符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认知,也符合中国人古典审美心理的结构。此种结构由散板开始,象征着宇宙万物混沌未开的状态,之后阴阳二分,气化万物,生命随着旋律在“慢、中、快、中”的进程中逐渐开展,并最终又归于“散”中。这种渐进式的发展,如同大自然与人生的生息变化一般,体现出“琴道”中蕴含的“生生不息”之美。

(二)调性转变的“生生”之美

《中国之梦》的主要调式转变特色,就是建立在五声音阶基础之上而进行的“移宫犯调”。五声调式基础,就决定了音乐的进行主要是以大二度与小三度的级进为主,音级之间的跳进较少。因为缺少半音与三整音的缘故,所以见得尖锐倾向更少,也没有导音倾向,各个音级的强功能性被整体的和谐性与同一性所替代。五声调式的运用,使得《中国之梦》被赋予了中国传统思维和中国智慧。五声调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精粹,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五声与五行、五方、四时对位,构建出“律历融通”的体系,古人通过这套系来认知自然,思考宇宙,考虑时间、空间、音律与人的关系。五声调式的运用直接将《中国之梦》拉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之内,并且赋予了中国哲思的本体论精神。

(三)乐思绵延的“生生”之美

钢琴曲《中国之梦》采用单一乐思,横向扩展的方式展开旋律。单一乐思是典型的古琴音乐创作方式,也是“琴道”所蕴含的中国古代哲思的特征性思维。《中国之梦》的创作秉承了“一生万物,和合创生”的中国哲学精神,也遵循了“线性发展,音外之韵”的中国古典创作手法。

“引子”之后的部分为“怀古”部分,此部为主题“抽象”呈示部,称其为“抽象”是因为此处主题隐去5、6两个音,使旋律的开展仅围绕着1、2、3三个基本音进行,故此主题旋律并不是十分清晰明确,相对于线条明朗的主题旋律而言,我们称其为“抽象”呈示部。这种隐去两音的“抽象”表达,使得音乐意境烟云缭绕,朦胧隐逸,充满了含蓄之情和微渺之美。然,形态散,意境朦,而主题“明”。这个“明”并非“实”,而是通向“生生”的最高境界“无”。

谱例:

二、“有无”之道

“琴者,心也”④。此处之“心”有两种内涵,一是指向“情”的自由,二是表示“意”的超越。无论是“情”,还是“意”,皆归于“有、无”状态的追求。与“有”相对应的是音乐实体,而与“无”相对应的是音乐之上的神与意。“无”的概念与黑格尔所认为的音乐最高境界是绝对精神与理性概念是较为相似的,但具体相似程度,以及异同之处,此文笔者略过。

“有无观”与“琴道”同和,而“虚实”境界囿于“有无”之中,古琴艺术作品多以“虚实”之境展现“有无”之意。如,清末张孔山之《流水》,在激水湍流的滚拂之后,加入“轻舟已过,但水势徜徉”,激流与轻舟为“实”,一切过后留有余“势”为“虚”,“虚实”结合,彰显出琴家自由驰骋,突破凡尘的洒脱精神,即,由“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进入“心物一体”的“无我之境”。

《中国之梦》紧扣中国传统文化之本源“有无”,并以音乐创作中“虚实”相生的审美境界为追本溯源,回归中国“有无”话语体系的发轫之始与滥觞之处。张朝将中国智慧“有无”与中国审美“虚实”凝结于钢琴作品《中国之梦》之中,通过乐思的展开,音符的流淌,律动的荡漾,实现“虚实”相生和“有无”循环的运动。

(一)虚实相生,为梦前行——“梦界”之美

“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提及的一个话题,这个话题体现着中国智慧、中国哲思中的“有无”“虚实”之美。在古代音乐与文学作品中,通常以“梦”为母体,表达中国古代的社会意识与人们的情感诉求。从中国最早的弦歌作品《诗经》,到集传统文化之大成的《红楼梦》,皆以“梦”为题,表情怀;以“梦”为材,传审美。当代中国钢琴独奏曲《中国之梦》,以古鉴今,以今兴古,以“梦”为标题,将“梦”作为母体进行创作。

《中国之梦》中的“梦”,是“合古通今,开辟复兴”之“梦”。此“梦”即蕴含有中国古代审美中的虚实境界,又包含着新时代复兴中华民族的开创精神。作品之“梦”字为动名词,而主语词则为“中国”。张朝先生对“中国之梦”进行了时间轴、空间轴、意识轴、超越轴,四位一体的音乐诠释。

沿着时间的纬度,作品中的“梦”可以在“虚实”的审美境界中进行分类,并以“虚实”的审美境界为“桥梁”,而过渡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无”观在当代的解读之中。从原始时期的文明起源,到西周时期的“制礼作乐”,再到辉煌于世的大唐盛况,后又经历了清末的帝国入侵,这些昨天的历史谓“虚”,这个“虚”并不是“虚无”的“虚”,而是海德格尔所提出的“不在场”之“虚”;当下的,我们今天所经历的谓“实”,这是海德格尔提出的“在场”之“实”。以今天的“在场”挖掘历史中的“不在场”,对历史进程中的宝贵文化、智慧、经验、精神进行在当下的“澄明”“诠释”“发扬”“光复”,这就是将过去的美与善传递到了现在,并且与当代文化聚合,在未来实现对“过去”和“今天”的超越,而使中华文明的“天地间之大美”得以复兴,这也就是“虚实”相生所生的意义⑤。

(二)超于音外,意幽境远——仿古琴音色之美

《中国之梦》以“梦”为母体,对古琴音色进行模仿,或实或虚的描刻出“中国之梦”的“梦”之意境。古琴音色是古琴韵味的关键,也是彰显“琴道”审美境界的关键。吟、猱、绰、注等技法塑造出悠远、虚无的音色效果,从而达到空灵的意境。

钢琴曲《中国之梦》在模仿古琴音韵的段落,追求虚淡空灵、幽婉深邃的音响效果。整段旋律以横线性的单音进行发展,绵延起伏,单线流动,并且尽量减少纵向和弦的运用,避免交汇叠加,形成纵横编织的立体音网。另外,乐段中还对古琴的泛音音效进行了模仿。以钢琴“哑音”的形式模拟古琴泛音,这是极为巧妙的。通过“实音”与“泛音”的对比,中国传统审美意境中的“留白”之美,“音断意绵”之韵,便呈现了出来。中国古琴艺术中常有声音绝止,但意蕴悠悠的“留白”,此种“留白”不同于西方音乐的空拍,虽然无声,但“无中有韵”“虚中间真”,“韵”为气韵,“真”为情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曲《中国之梦》秉承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之精神,挖掘古琴“琴道”之内涵,在融通中国审美、中国智慧、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构建出中国专属的民族钢琴音乐创作话语体系。“以古鉴今,中韵西体”,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的一句话,这句话中有着太深刻,太广泛的内涵需要我们思考:以何为“古”?“古”为何用?“古”又怎样鉴之于“今”?中韵西体怎样结合?以什么方式结合?等等,太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究。

民族钢琴音乐创作的关键是进入真正的中国文化话语体系中去创作,只有抓住了“根”,才能摄其“魂”。若只是对民族音乐的元素、节奏、风格等进行简单的,形而下的“器”之模仿,我们又何以得到中国传统音乐之“真情”“真意”“真境”“真道”,及“真精神”呢?正如张朝先生自述:“近百年的灾难使民族丢掉了一部分自己的古文明,一味向西方学习而忘掉了自己的历史和过去。所以我们应当两手抓,一方面继续吸取西方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寻回我们遗失已久的中华文明之根,只有将世世代代中华人民的精神宝藏和西方现代文明结合,才能梦出一个中国的未来⑥”。

注释:

① 班固《白虎通义》

② 汉.《淮南子》

③ 李慧玲,吕友仁注译.《礼记》

④ 班固《白虎通义》

⑤ 虚实相生,二者辩证,在彼此相生的过程中,亦会生出新的东西,彼此的否定之否定是前进的,跨向更高的境界。

⑥ 聂莹.谱写中国“钢琴梦”,铸就东方文明的朝圣之路—访中国著名作曲家张朝[J].音乐创作,2015,03.

猜你喜欢

古琴境界精神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品“境界”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
寻访千年古琴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