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没了阻隔,杭州就是西湖了
2018-03-15
肖飞
我以为,西湖对外界的阻隔拆除,不是西湖融入了城市,而是城市融入了西湖。
2002年10月,西湖景区实现24小时免费开放,成为全国第一个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他们通过外延式发展,旅游的收入非但没有减少,营利的结构更趋合理。如今回过头来看,这一举措的真正意义恐怕不只是局限在“小旅游”上,其对杭州这座城市发展全域旅游的贡献不可小觑。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上海公报签署前,尼克松顺道去了杭州,由周恩来总理作陪游览了西湖和城市。离杭前,有记者问总统对杭州的印象,总统的评价是,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这句话是不是尼克松说的,一直争论不休。其实,当时中国的城市,有哪个不是百废待兴?能基本满足生活的功能性需求就已不错,何谈美丽?1980年代,我常去杭州,从街容街貌上看,说“破烂”过了头,但说破旧不为过。除了环绕西湖的湖滨路以及延安路和解放路外,很少有标志性建筑。后来数年,杭州城逐步走向现代,但依然和西湖不相匹配,因为西湖实在太美,如同丽人西子,稍逊一点的男子在她面前都会自惭形秽。直到西湖的封闭被打破,城市才真正美丽起来。从此,城市和西湖像是一对形影不离的恋人,珠联璧合。
我以为,西湖对外界的阻隔拆除,不是西湖融入了城市,而是城市融入了西湖。杭州城在后来的发展中,不是一味地去模仿别的城市,而是在模仿西湖,他们按照西湖的美学理念一点点地美化,精细地打造。短短数年,西湖之美便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物质形态,每一处空间,让城市具有了西湖的风情。当这样的“西湖标准”从六十平方公里的景区放大至整个杭州,人们深切地感受到,杭州的好不仅在于美景和现代化,更在于这座城市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座“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世界名城,正渐行渐近。这就是旅游的力量,正是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根源所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西湖对这座城的美学推动,城市之美便很难做到。
旅游是实用美学、生活美学、行为美学的有力推动者和引领者。改革开放之初,旅游星级酒店业横空出世,北京的国际饭店、南京的金陵饭店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住宿业的认知,带动了全国所有招待所的转型,并将这种提升延伸到几乎所有的服务行业。2015年,旅游行业的“厕所革命”,中国的旅游厕所进入国际先进的行列,超过许多发达国家的标准。重要的是,不少地方干脆用旅游景区的厕所评定标准改造城乡公厕,软硬件快速提升。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黑龙江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庆伟说“要把旅游当作一个整体,旅游要搞好,反映一个地区文明等各方面,不是简单一件事。”“一个整体”,就是要按照发展旅游的理念建设地区的整体文明。全域旅游不是指未来要建更多的景点,而是要按照旅游的标准来精细化地建设与发展,从只注重功能,进步为功能加美化,让整个城乡都景区化、旅游化。人们走到城乡的每一个角落,都景色宜人,享受迎面而来的多彩的人文之美、人性之美。
当下,游客的品位越来越高,不只是冲着景点而去,更希望深入地体验一个地方的生活品质,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感受到有呼吸的生活。到了厦门鼓浪屿,不只是去看海边的风景,更要在晚上聆听一座座窗户下飘出的琴声,在风和日丽的蓝天下去看艺术馆里新布置的展出,那些琴声和展览某种程度上比景点更能打动人。当我们徜徉在繁华的街道上,行走在乡间的田埂上,更喜欢看每家的阳台上那一株株盛开的鲜花。你在看着路上的风景,而你却已经成为别人的风景。这就是旅游的境界,会深深地打动每一个游客。
人们之所以喜欢旅游,有几个重要的因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感受那里不同于自己生活地的风情;希望那里的美是唯一的,不刻意,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这让我自在;那里的品质是高级的,不是表现为奢华,而是一种气度,一种精细,一种雅致。这些方面,杭州做到了,一个茶馆、一间幼儿园、一个老人护理院,都可以十分风雅,都可以让有这方面意趣的人找到自己心中最好的景点。(作者为江苏省旅游学会执行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