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2018-03-15陈斌
陈斌
对每个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切身的哲学命题:价值,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看论据,哪一派似乎都有道理。主观主义者说:彼之砒霜,吾之蜜糖。我看妙龄少女在樱花树下翩翩起舞,落英与水袖齐飞,你却患有花粉过敏症,避之唯恐不及。一些人觉得红酒洋气,小啜一口别有风情;一些人觉得红酒太娘炮,白酒雄浑刚毅,喝起来才够Man。
客观主义者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人人都知道、都同意:生存比死亡好,健康比疾病好,长寿比短命好,美貌比丑陋好,聪明比愚昧好,富裕比贫穷好,真实比虚假好……
价值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都各有理据,为什么不可以都对呢?但把这两派观点等量齐观、强行捏合到一起,也是不妥的。直接放到一个笼子里会打架,为了让他们不打架,何不放到一个有上下间隔的笼子里?
一阶价值客观论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基本的生物学设定,那就是自我保存、生存繁衍,把生命之火更多更好地传递下去,这是写在基因上的本能。为此,每个人必须努力奋斗,积累生存资源;为此,男女要结成家庭,共同抚育后代;为了增加生存优势与竞争优势,大家还要结成宗族乃至民族、国家等大共同体。人与人之间抱团、结成共同体也是较为底层的本能。
理解了这个基本设定,就不难推出一组完备的底层价值观,乃是维系个人与家庭及以个人与家庭为基底的共同体生存绵延所必需的根本价值观,可以称之为一阶价值观。
首先,把自我保存的目标适当拆解开来,不难推知生存比死亡好,健康比疾病好,长寿比短命好;从基因选择与个体选择等角度看,美貌与聪明更有生存优势;为了更好地自我保存,个人必须积累更多更好的生存资源,故而富裕比贫穷好;为了在竞争中更好地决策与行动,个人必须占有更精确、更全面的信息,故而真实比虚假好、科学比盲信好。显然,这些价值排序,全是基于对个人的利害关系而言的,涉及个体自我保存的目标与基本手段。这是“把自己当人”。
或有人会说,也有人生无可恋,觉得死亡像樱花凋零一样唯美;也有人舍弃万贯家财与富贵荣华,追求个人解脱。当然,世上不乏这样的零星个体,追求与这些底层价值观相反的价值观。但从自然选择的角度,这些个体都是进化树上的死端。然后呢?没有然后了。所以,从代际传承的角度看,能够伴随基因传递而稳定传递下去的价值观,是这些底层价值观,而不是相反的价值观。
其次,因为生存资源是稀缺的,所以必然导致竞争与对产权的界定。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消灭了稀缺性的社会,是不会有竞争与产权的,甚至不会有“富裕比贫穷好”的观念。但在稀缺性的基本约束下,必然要以某种游戏规则及竞争准则来定胜负。唯一正当合理的竞争准则是每个人生产出满足其他人需求的产品,然后彼此交易,而不是彼此掠夺或寄生于人。这是唯一没有“租金消散”的竞争准则:你购买某一消费品付出的钱,是你辛勤工作换来的,意味着你对社会的贡献。如果通过排队来分配消费品,大家用来排队的时间并没有任何产出,没有对社会有任何贡献,故而是经济上白白的浪费。如果通过争抢与丛林法则来分配消费品,引起的死伤更是无谓的耗损。
由此引出的价值观是:尊重而不是侵犯别人的生命、自由与财产,尊重而不是侵犯别人的自然权利,生产比寄生好,交易比掠夺好,自愿比强制好,勤劳比懒惰好,节俭比挥霍好。人是具有同理心的物种。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把别人当人”。
一个正派、繁荣与永续的社会,必然以这些价值观作为这个社会的底层价值观、一阶价值观,否则就会陷入交相伤害、人人自危的境地。社会民主主义与福利主义就是反这些底层价值观的价值观,奖励懒惰、挥霍与短期考虑,惩罚勤劳、节俭与长远考虑,不足为训。
另外,“男女居室,人之大伦存焉”,成年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也是写在基因里的,以此为基础,不同的人类种群均进化出了婚姻家庭制度。婚姻家庭也是底层价值观、一阶价值观,对婚姻的严肃与郑重、对家庭的忠实与责任、对子嗣的投资与资源倾斜,也是维系社会存续所必须。一个自由社会,当然可以容许一小部分人不婚不育。但如果不婚不育成为主流价值观,那种群的存续就成了问题,这个社会的前途就堪忧。
许多人艳羡欧洲的“开放前卫进步文明”,但欧洲的生育率低得吓人,远不足以维持世代更替。目前欧洲几乎所有主要国家的领导人都没有孩子,给国民提供了什么示范呢?这恰恰折射了欧洲文明内在的危机之深。如果一个文明“文明”到失去人口更新能力、连文明本身难以为继了,这种“文明”还能称得上文明吗?
最后,对文明与共同体本身的认同,对野蛮力量及边缘力量的压制,也是底层价值观、一阶价值观,也是维系社会存续及文明绵延所必需。文化多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与这些底层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只是“看起来很美”,只会把一个社会最终引向无尽的混乱与无底的深渊。
简而言之,上述所有的底层价值、一阶价值都是统一的、客观的、明确的,容不得模糊与混淆。一个社会的主流群体遵循这些价值观,这个社会就会走向兴旺繁荣。一个社会弱化甚至背离这些主流价值观,这个社会就会走向衰落解体。这就是一阶价值客观主义,构成了一切文明与和谐美好生活的最深厚根基,乃是让这个世界更和谐更美好的不竭泉源。
二阶价值主观论
在上述寥寥几条、定义清晰、内在一致的一阶价值之下与之外,存在着不可胜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二阶价值。事实上,彼此歧异、彼此看不上甚至彼此冲突,乃是二阶价值之间的常态。
例如,每个人要吃饱吃好是一阶价值,但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等等就是二阶价值。北方人觉得面食比米饭有嚼劲,南方人觉得吃饭当然是指吃米饭而不是面食;豆花与汤圆分“甜派”与“咸派”;中国人用筷子,洋人用刀叉;我爱喝白酒与茶,你爱喝红酒与咖啡。
甚至,在二阶价值上,许多人还会奉行双重标准,并且切换自如,毫无违和感。“我出生时已经存在的流行文化基本都是陈旧老土破烂玩儿,我10-30岁之间诞生的流行文化基本都是无法复制的经典,我30岁之后出现的流行文化基本都愚蠢浅薄幼稚不值一哂”。为人子时,觉得父母思想保守,对自己管束过多;为人父人母时,觉得子女不听自己的教导,长此以往如何了得……
这些价值永远无法统一,也没有必要统一。这些价值永远无法争出个是非对错,也没有必要争出个是非对错。
因为二阶价值说到底是人的偏好问题,人的自由选择问题,是个体化的、主观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追求自己所偏好的价值排序,只要他自己为此付出对价,只要他不侵犯其他任何人的正当权利,就可以从心所欲。这就是二阶价值主观主义。
对于二阶价值,“和而不同”的中国传统智慧是最切题的。
取消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差异,让每个人都变得一样、变得平等,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食物、看一样的文艺作品,营造一个阿米巴虫式、千篇一律的无差别社会,这样的平等就是“同而不和”,是社会的毁灭而不是社会的和谐。
反过来,酸甜苦咸鲜五味调和,才能烹饪出最可口的食物;宫商角徵羽五音协和,才能演绎出最动听的旋律;赤橙黄绿蓝靛紫七色渐变搭配,才能织就雨后天空最绚丽的彩虹;不同偏好、不同(二阶)价值观的人争奇斗艳,才能织就繁花似锦的文明奇观,这些情境就属于“和而不同”。
所以,当我们说“尊重彼此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差异”,指的应当是且只能是个体性、主观性、各美其美的二阶价值,而不是统一性、客观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一阶价值。我可以尊重你吃狗肉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但无法尊重你吃人肉或以掠夺与寄生为生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也无法尊重你“要求别人必须尊重迁就自己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但绝不尊重别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对二阶价值的尊重,应该是相互的、对等的。一阶价值“尊重而不是侵犯别人的生命、自由与财产,尊重而不是侵犯别人的自然权利”,已经内在蕴含了这个道理。
结论
综上,对“价值,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问题的合理解答是:事关种群与社会存续及文明绵延的一阶价值是客观价值,一个共同体的绝大多数人员理应尊重这些价值;在一阶价值之下、之外的二阶价值是主观价值,大家可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和而不同。合起来就是一阶价值客观主义+二阶价值主观主义。这两条,乃是人类文明的根基与核心所在。甚至可以说,这两条就是人类文明本身。
可见,在合理的界定之后,价值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都可以成立,但不是把这两种观点简单地调和折中起来,而是通过合理分割,让这两种观点都找到了各自应得的位置。文化多元主义错就错在认为一切价值都是主观的、相对的因而是平等的,实质上否认了维系文明存续的一阶价值的统一性、客观性,从而动摇了文明的根基。
(作者为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