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2018-03-15袁礼欣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转化

【摘要】语文课程性质观是语文教育理論研究和语文教育实践的核心和基础。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当下的语文教育现状,呈现出重语文功用,着重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倾向,对文本所具有的人文情怀常常泛泛而谈。本文旨在通过论说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生成与转化,启迪语文教师,何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人文性 工具性 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058-01

一、对语文的正确认识

语文是人们在社会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彼此之间交流思想感情,传情达意的工具,因而它最本质的属性应是工具性。通过语文课,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培养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语文又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有着丰厚的情感与思维,正所谓“文道统一”。语文要讲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同时也不可忽视它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在新课程标准的规定下,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这无疑是明确了语文教学为谁教?该教什么?该怎么教?该教到怎样的程度?语文教学经历多次改革,语文教材经历多次重编,语文教学也成为了语文教师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追求。

二、教课文要转化为教语文

语文即生活,她包含了世间百态,涵盖了各科万象。要有效发挥语文教育的作用,就一定要转变观念,时刻关注学生语文情意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师更是担负起情感调节师,思想意识培育者的重要角色。在语文教学中常常通过课文去传递知识,交流情感。课文是语文课堂的媒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一种辅助工具。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课文写了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忽略了课文真正的作用,形成了一种死板、呆滞的语文教学方式。教师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同时,也应通过课文字里行间的传达,引导学生去体悟情感,逐渐培养和形成学生独特的语文素养。抓住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键,去“泡开”一篇课文。因而语文教师需要摆脱课文的束缚,去营造一个和谐,丰富的语文“脱口秀”,这样既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也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三、语文教学要有“基因重组”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基因重组”,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需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对内容进行重组形成清晰的板块。例如小学二年级下册课文《雷雨》,首先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课文,抓住课文的中心:雷雨的天气变化和雨天景物的变化。对课文进行重组: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进行对比阅读和对比仿照描写。在三个板块的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字词和语句来将其串联,不拘泥于课文的顺序学习讲解。如此一来,一篇课文就有了清晰的框架结构,有了明确的学习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丰富,有的甚至出现“繁多”的现象。语文教师还需要做一名优秀的裁剪师——删繁就简,对于讲过多次的内容需要删去,对于学生反映简单的内容应该删去。

四、语文教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需要透过表面去掌握核心。一堂成功的作业讲评课不是去督促学生订正答案,而是通过试题去传授解题方法和策略。传统的作业讲评课,教师只注重答案的订正,课堂既枯燥,又没有真正达到讲评的效果。教师应通过题目去引领学生总结答题的逻辑与方法,由此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中学诗歌鉴赏题“请说一说某一个字用得好不好?”教师可以总结这类题目为“炼字型”。再遇此类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如何思考,这才是讲评作业的关键。

随着学制的改革和考试压力的增大,学生忽视语文学科、教师不愿费力钻研学科成为当下语文教育的众矢之的。改变与创新,突破与守恒,只有正确把握好新课标下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合理做好二者的生成与转化,才能更有益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60-63.

[2]陈婷婷.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实现统一?——兼论小学语文的教学原则[J].江苏教育研究,2013,(22):72-75.

[3]倪文锦.基于语文新课程的两点哲学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30(08):34-41.

作者简介:

袁礼欣(1994-),男,重庆合川人,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师成长。

猜你喜欢

人文性工具性转化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