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学视角的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及其布局优化研究
2018-03-15钟敬秋崔瑞华2赵文祯
钟敬秋,崔瑞华2,赵文祯
(1.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116029;2.大连医科大学 体育教研部,辽宁 大连116027)
1 引言
体育源于社会文化发展,体育演变为产业及其产业化发展不足百年[1,2]。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认知水平的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在欧美等经济发达地区率先产业化并逐渐发展成区域支柱性产业。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我国体育产业也迎来了大发展上升期。特别是在我国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明确做大做强中国体育产业,剔除体育市场“三非化(非市场化、非服务化、非大众化)”问题,并将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我国体育产业迎来了全面发展新时期。2015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为5494亿元,约占GDP的0.8%,产业发展趋势向好,但与美国等体育产业发达国家1%—3%GDP比重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透析产业发展现状,优化产业发展路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将成为一段时期内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国外体育产业由于发展起步较早,相关研究较丰富。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欧美等主要国家经济水平迅速提升,居民追求高质量生活水平的需求显著提升,以竞技体育表演和大众体育休闲健身为主体的体育产业迅速兴起,相关体育产业研究随着产业经济发展不断涌现。早在1955年,Merriman就从法律和商业角度对体育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3]。目前,国外体育产业相关研究受产业经济的影响,研究视角愈加宽泛。从产业分类角度,主要集中在体育健身娱乐业[4,5]、体育传媒与体育广告业[6,7]、体育博彩[8]、体育用品产业[9]、幻想体育产业[10]及相关产业研究。从产业发展角度,主要集中在体育产业研究方法[11]、体育产业研究理论[12]、区域体育产业研究[13]、体育产业空间集聚[14]、体育设施[15]、体育产业空间布局[16]研究等方面。国内体育产业由于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起步较晚,改革开放成为促进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源动力[17]。目前,基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为研究视角的相关研究不断丰富。从研究分类角度看,主要集中于现状分析[18]、策略与战略研究[19]、趋势预测与前景分析[20]、发展模式研究[21]、发展规划[22]等方面。
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国外注重产业细化与微观角度研究,国内研究则受限于体育产业数据匮乏,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对我国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量化研究较少。本文基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评价,从空间布局角度探究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与布局问题,应用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以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AHP—熵值法主客观赋权、区位熵和区位Gini系数等定量方法结合定性分析,探究我国省域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并提出空间发展优化路径,从结构和发展模式上优化现阶段体育产业发展,以利于从产业演化机理角度提升产业竞争力。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所需数据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经济普查年鉴》、《中国体育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与电话咨询相关政府机构获得。由于统计数据中部分数据与文化产业重叠,遂利用韩元军等[23]数据分离方法进行数据提取。生产经营和资产投入数据以2008年为基准进行平滑处理获得(由于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数据缺失,不在讨论之列)。
2.2 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是一项涉及社会需求、经济环境、政策导向、资源禀赋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鉴于相关研究尚未形成较完善的评价体系,国内体育产业数据统计相对匮乏分类标准[4],从生产经营状况、人力消耗情况和资本投入情况三方面依据研究数据可得性、研究区域完整性、评价方法科学性等原则,构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注:鉴于目前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中介服务、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在相关统计资料中尚未进行分类统计,故将其省略。
2.3 研究方法
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数:权重确定方法一般分为主观和客观两大类[25],本文基于研究实际及所构建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AHP和熵权法[26,27]对选取指标数据进行主客观综合赋权;应用Saaty[28]提出的AHP主观赋权方法,结合各指标元素属性,确定各指标主观权重ω1i,其中i=1,2,…,n;应用熵权法[29]确定各指标客观权重ω2i,其中i=1,2,…,n;结合ω1i和ω2i确定组合权重ωi,其中i=1,2,…,n。显然,ωi与ω1i、ω2i都应无限接近,故依据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可得:
(1)
应用拉格朗日乘数法解得最优解,即为指标复合权重:
(2)
基于无量纲处理数据及各指标权重,构建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数Ti:
Ti=ΣZijωi
(3)
式中,Ti表示各省域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值;Zij表示数据标准化值;ωi为各指标权重。
区位商:区位商常用于测度区域内各区位间产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模型表达[30]为:
(4)
区位Gini系数:区位Gini系数常用于衡量区域整体生产要素地理空间分布非均衡程度[31],用于描述产业份额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32],它与赫芬达尔指数、泰尔系数、莫兰指数和信息商指数等均可反映研究对象区域非均衡程度。传统区域Gini系数忽略了区域经济、人口规模等因素对产业地理空间差异的影响,故借鉴Krugman[33]、戴平生[34]的相关研究,将区位熵[30]引入传统区位Gini系数模型产业份额作为属性值。区域Gini系数参考文玫[35]的相关研究模型,表达为:
(5)
3 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评价及结果分析
基于主客观赋权,通过式(3)分别计算出2008年和2013年我国省域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图1)。
图1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3.1 社会资本准入机制亟待优化
从我国体育产业的评价水平测度结果可知(图1),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区域差异较大。广东一枝独秀,两期评价结果均在0.8以上,发展长期处于高水平(Ⅰ级);江苏由中低水平(Ⅲ级)升为中级水平(Ⅱ级),提升最为显著。其他省域变化幅度较小、发展水平较低,两期评价结果中发展水平处于低水平(Ⅳ级)区域均为25个,占比为80%以上,且平均发展水平由0.191增长为0.210,增长幅度较小。究其原因,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且早期受到体育产业事业化、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体育产业市场“三非化”等因素禁锢,助推产业经济发展的社会资本注入渠道长期受限[36]。例如,在(国发[2014]46号)文件出台之前,我国体育人才资源、体育活动组织资源、体育场馆资源、体育活动国际合作渠道资源、体育注册机制资源等均由政府机构单方面掌控,社会资本基本无法进驻。纵观国际体育产业发展机制[37]不难发现,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在产业早期发展依赖于政府注资,逐步拓宽社会资本准入渠道后,产业发展水平迅速提升,以竞技体育俱乐部为核心的体育产业国际影响力与资本吸纳能力不断攀升。因此,在我国现有体制机制下,放宽社会资本准入渠道、降低产业运营准入门槛、开放体育产业核心资源,将成为我国体育产业未来发展水平快速提升的最有效途径。
3.2 宏观政策引导需继续巩固完善
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图1)可知,东部沿海区域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高水平集聚区。梳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脉络,理清产业发展历程,探究产业格局形成机制:1978年改革开放成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萌芽诞生的诱导因素,1992年“中山会议”上“体育产业”作为官方经济发展名词首次被正式提出,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沿海城市逐步开放,体育产业率先在沿海开放区域迎来发展的契机。特别是以广东省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先导区域,由早期运动鞋服衣帽为主的初级加工制造业逐渐拓展为专业化水平提升明显、综合性不断增强的区域支柱型产业,经过“深圳大运会”、“广州亚运会”等体育赛事推动,体育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升,伴随着相关产业政策的不断推行,区域产业发展持续处于高水平。因此,改革开放政策的有效施行,成为催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在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下,居民对体育产品(物质和精神)需求及层次将不断提升。值此我国经济供给侧改革之际,伴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和“46号文件”的适时推出,我国体育产业将迎来新一轮政策变革,体育产业发展必将迎来历史发展新机遇。但我们应当意识到,我国体育产业比国外体育产业发展起步过晚,且早期发展国家层面对顶层体育资源的垄断,致使体育原生产业和核心产业无法产生,丰富的体育资源一直在固有体制下被尘封,解禁优质体育资源、切实优化顶层设计,将成为中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3.3 经济基础是体育产业发展基石
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对比区域GDP发展水平表明,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共线性。以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为代表的沿海省份,以北京、上海、重庆、天津为代表的直辖市和具有沿江港口区位优势的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均呈现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发展的趋势。因此,经济总量、区位条件、政策优势等经济基础环境成为促进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和水平提升的重要基石。但作为同样具有体育产业大省梦想[36]、经济基础较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如何突破经济基础限制,成为我国走向体育产业大国必须跨越的樊篱。河南省在研究期内具有一定特殊性,除经济总量外,其区位、政策优势均不明显,但河南通过中原体育特有文化——温县太极拳、登封少林武术等,打造区域特色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发展提升水平明显。因此,经济基础弱势区通过资源调查、专项规划、合理布局,能够在产业发展道路上有所突破。
图2 我国省域体育产业制造业增加值与服务业增加值之比
3.4 创新发展可突破制造业低端化瓶颈
产业技术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38]。通过我国省域体育产业制造业增加值与服务业增加值之比(图2)与原始数据挖掘发现,我国体育产业以底端加工制造业为主,高端体育用品制造业等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高收益产品发展滞后。目前,全球体育用品业65%产能集中在中国[24],但由于体育用品制造业受制于技术水平较低、产业人才匮乏、管理模式落后等现状的影响,产业发展一直处于全球体育用品产业链的底端。而仅占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产能1/4的美国,却因产品附加值高、产品技术水平高,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中高端。“46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但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并非一时之功,需要企业原始积累、政策扶持、科技人才培养、社会资本驱动等多层次、多角度共同发力,构建产业发展创新环境,促进产业链地位不断提升。
4 我国体育产业空间合理性布局分析
上述研究中解析了我国省域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等问题,但我国体育产业应当如何发展与布局尚需进一步明晰。依据任何产业发展均存在空间差异性特点,本文拟从产业空间差异角度探寻我国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布局思路。产业空间差异水平并非愈低愈好,也并非愈高愈差,产业空间差异水平应当同样与产业发展阶段和发展层次相结合进行拟合分析,才能真实揭示产业发展现状、顺应产业发展规律、提升产业发展速度。鉴于我国体育产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实际,本文借助定量评价手段并引入陆大道先生[39]提出的“点—轴”开发理论,从产业空间差异角度探究未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思路。“点—轴”开发理论的核心是对区域“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理论模式的概括[40]。该理论作为对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与发展,在区域开发过程中成效显著。目前,应用于产业发展研究成果不断增多[41-43]。因此,将“点—轴”开发理论应用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国经济产业发展东部、中部、西格局显著,但作为正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我国体育产业,目前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其空间格局差异水平如何需要进一步验证。在确定我国体育产业空间差异水平基础上,基于我国体育产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实际,应用“点—轴”开发理论,探寻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合理布局思路。
图3 空间总体差异水平拟合
4.1 空间总体差异水平测度
空间格局总体差异水平应用区位Gini系数进行测度。测度前需将区位Gini系数属性值累积比重散点图进行模型拟合,图3中黄色线条为原始带平滑线散点图,红色线条为拟合多项式曲线,方程阶数由R2值确定。当拟合阶数达到3阶时,R2已达较优异水平,拟合方程和R2值见图3。基于拟合方程,利用定积分原理计算图中月牙形部分以下区域面积,计算公式与结果为:
(6)
(7)
式中,x取值[0,1],最终获得图中月牙形区域面积2倍值即为区位Gini系数,Gini2008=0.345、Gini2013=0.3321。依据张同升、梁进社等[44]对区位Gini系数空间分布类型划分标准,结合我国产业发展实际,认为产业发展初期当东中西部产业发展空间差异水平逐渐加大时,即说明产业发展趋势向好;当空间差异水平达到0.5以上时,产业集聚区域逐渐形成。从计量结果可知: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期内整体处于“相对分散”发展阶段,区域整体差异水平较弱,尚未形成较突出的产业集聚区域。区域整体差异较小,说明我国体育产业空间格局较弱。那么,我国省域间体育产业差异水平如何?本文应用区位熵进行测度与说明。
4.2 区域空间差异水平测度
依据式(5)获得各省域体育产业空间发展区位熵见图4。依据测度结果,分区域体育产业空间效应比整体空间差异水平显著。区位熵高水平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省份,京、沪、粤、津、浙、闽、苏的区位熵水平均大于1。基于产业集聚水平相对较弱的实际,虽然部分区域产业发展层次较好,但空间集聚效应尚未形成、空间辐射作用甚微,区域内发展相对优异主要依赖于区域内部消费拉动,而非产业集聚效应影响。产业合理布局是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基于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处于区域孤立发展、尚未形成产业集聚区的实际,提前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有利于区域产业依托区域发展实际实现高效与快速发展。因此,本文结合我国体育产业空间差异水平测度结果,基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现状,依托“点—轴”开发理论,从空间合理布局角度对我国体育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分析研究。
图4 省域体育产业区位熵
4.3 基于“点—轴”理论体育产业空间合理性布局
“点—轴”开发理论主要基于道路交通枢纽进行空间集聚与扩散,应用于产业空间扩散与集聚同样具有实操性[43]。体育产业发展初期空间效应相对较弱,空间分布较分散。伴随着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产业空间发生集聚现象,空间联系度微弱提升。产业高度化发展阶段空间联系度不断加大,逐渐产生空间扩散(溢出)效应,体育产品不断升级,技术外溢程度不断加大,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空间扩散效应产生。产业空间集聚与扩散具有空间方向性,由经济基础优势区向经济基础薄弱区扩散,符合经济长期发展规律。因此,依托点—轴开发理论和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与规律,建议宏观层面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展我国体育产业:①基于京、苏、沪、浙、粤体育产业发展优势,重点培育区域体育产业增长极。依据区域发展水平与差异水平测度结果,京、苏、沪、浙、粤体育产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加大区域体育产业投入比重,能有效促进京、苏、沪、浙、粤体育产业增长极形成。②充分利用沿海经济产业基础条件,发展体育产业沿海经济带。在培育体育产业增长极的基础上,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推进体育产业沿海经济带布局,促进体育产业沿海经济带发展。③促进体育产业向沿江、沿河和产业经济基础优势区发展。基于区域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的发展,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并结合政策驱动,促进体育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技术输出,推动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④基于国家级开发区建立产业发展“飞地经济”。鉴于“飞地经济[45]”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鼓励部分区域发展飞地经济可成为点—轴开发理论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46]在2016年8月16日《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飞地经济”,鼓励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体育产业基地以“飞地经济”形式发展,通过以点带面形式提升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可有效促进区域间产业趋向平衡发展。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地理学视角对我国省域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量化研究,并从空间差异角度对我国体育产业未来空间发展布局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①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产业发展优势区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区域经济基础成为产业发展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石。正确的宏观政策引导、良好的社会资本准入机制和鼓励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将有效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②我国体育产业空间差异水平较低,存在京、沪、粤等少数发展优质区,但空间集聚效应较弱,不存在体育产业空间技术外溢。借鉴点—轴开发理论,基于我国体育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实际,产业空间布局政策应着重向产业基础环境优异、社会资本雄厚区域倾斜,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空间发展格局。③基于地理学经典理论——点—轴开发理论,对正处于产业发展初期的我国体育产业进行布局优化分析,发现体育产业受经济基础影响较大,以我国经济空间格局为依托,通过点—轴合理布局,可高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且“飞地经济”策略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形成有效的促进作用。
本文以定量角度完善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研究,并基于地理学视角从宏观层面对体育产业布局优化进行了探讨,但受数据可得性限制,产业内部分类部门发展水平和微观层面规划布局研究有待深入。相信在《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国家统计局局令2015年第17号)的有效实施和体育产业数据的逐步完善后,相关定量研究将逐步趋向微观层面,产业发展问题将得到更加细致的剖析。
[1]Hafacre S.Economics of Sport[M].New York: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c,2001.
[2]苏宁.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时间动态与空间格局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Merriman JW.Law and the Business of the Sports Industries[J].New Blackfriars,1955,17(193)∶254-262.
[4]Avourdiadou S,Theodorakis ND.The Development of Loyalty Among Novice and Experienced Customers of Sport and Fitness Centres[J].Sport Management Review,2014,17(4)∶419-431.
[5]Polyakova O,Mirza MT.Service Quality Models in the Context of the Fitness Industry[J].Sport Business and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6,6(3).
[6]Kim J,Kim Y,Kim D.Improving Well-being Through Hedonic,Eudaimonic,and Social Needs Fulfillment in Sport Media Consumption[J].Sport Management Review,2016,20(3)∶309-321.
[7]Hutchins B,Rowe D.Sport Beyond Television:The Internet,Digital Media and the Rise of Networked Media Sport[J].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2014,7(2)∶279-281.
[8]Mao LL,Zhang JJ,Connaughton DP.Sports Gambling as Consumption:Evidence from Demand for Sports Lottery[J].Sport Management Review,2014,18(3)∶436-447.
[9]Roscoe S,Baker P.Supply Chain Segmentation in the Sporting Goods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2014,17(2)∶136-155.
[10]Yuksel M,Mcdonald MA,Milne GR,etal.The Paradox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antasy Football and NFL Consumption:Conflict Development and Consumer Coping Mechanisms[J].Sport Management Review,2016,Available Online.
[11]Ao D.Building the Brand Competitiveness Model of Sports Industry Based on PLS-SEM[J].Journal of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Research,2014,6(3)∶745-754.
[12]Lenartowicz M.Family Leisure Consumption and Youth Sport Socialization in Post-communist Poland:A Perspective Based on Bourdieu′s Class Theory[J].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2013,51(2).
[13]Wall-Tweedie J,Nguyen SN.Is the Gras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A Review of the Asia-Pacific Sport Industry′s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Practice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6,(9)∶1-21.
[14]Kellett P,Russell R.A Comparison Between Mainstream and Action Sport Industries in Australia:A Case Study of the Skateboarding Cluster[J].Sport Management Review,2009,12(2)∶66-78.
[15]Kozma G.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Sports Facilities Within the Cities:A Central European Case Study[J].GeoSport for Society,2014,1(1-2)∶19-28.
[16]Eftekhari H,Shojaei V.Spatial Analysis of Sport Facilities in the City of Sari Based on Accessibility[J].Research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2016,4(5)∶124-129.
[17]骆雷,张林,黄海燕.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总体述评[J].体育科学,2012,(11)∶83-89.
[18]林显鹏,虞重干,杨越.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6,(2)∶3-9.
[19]冯红新.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5,(3)∶112-115.
[20]姜同仁,夏茂森.新常态下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与趋势预测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05)∶47-55.
[21]饶远,张云钢,田世昌.我国西部体育产业状况与发展模式探索——以云南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为例[J].体育科学,2006,(3)∶21-25,40.
[22]祝莉,许传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西部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研究[J].体育科学,2005,(1)∶11-19.
[23]韩元军,吴普,林坦.基于碳排放的代表性省份旅游产业效率测算与比较分析[J].地理研究,2015,(10)∶1957-1970.
[2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100问[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1,100-114.
[25]李帅,魏虹,倪细炉,等.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宁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9)∶2700-2708.
[26]王录仓,武荣伟,梁炳伟,等.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格局[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12)∶1-7.
[27]王泽宇,郭萌雨,韩增林.基于集对分析的海洋综合实力评价研究[J].资源科学,2014,(2)∶351-360.
[28]Saaty TL.A Scaling Method for Priorities in Hierarchical Structures[J].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1977,15(3)∶234-281.
[29]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4)∶387-398.
[30]王良健,弓文,侯虚怀.我国省际体育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及动态演进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0)∶29-34.
[31]Mary A.New Trade Theories and Industrial Location in EU:Asurvey of Evidence[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98,14(2)∶45-53.
[32]蒲业潇.理解区位基尼系数:局限性与基准分布的选择[J].统计研究,2011,(9)∶101-109.
[33]Paul K.Geography and Trade[M].MITPress,1991.
[34]戴平生.区位基尼系数的计算、性质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32(7)∶149-161.
[35]文玫.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经济研究,2004,(2)∶84-94.
[36]康天成.谁动了中国体育产业的奶酪?[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3-12,92-100.
[37]鲍明晓.国外体育产业形成与发展[J].体育科研,2005,26(5)∶1-9.
[3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03-18(001).
[39]陆大道.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J].地理科学,1986,(2)∶110-118.
[40]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1)∶1-6.
[41]于谨凯,于海楠,刘曙光,等.基于“点—轴”理论的我国海洋产业布局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9,(2)∶55-62.
[42]李善华,黎晓春,陆元兆.基于点轴理论的广西休闲体育产业特色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5)∶29-32.
[43]韩增林,刘伟,王利.“点—轴系统”理论在中小尺度区域交通经济带规划中的应用——以大连旅顺北路产业规划为例[J].经济地理,2005,(5)∶662-666,676.
[44]张同升,梁进社,宋金平.中国制造业省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研究[J].经济地理,2005,(3)∶315-319,332.
[45]杨春平,陈诗波,谢海燕.“飞地经济”: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新探索——关于成都阿坝两地共建成阿工业园区的调研报告[J].宏观经济研究,2015,(5)∶3-8,57.
[4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609/t20160907-817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