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耕语文以研促导

2018-03-14章师亚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1期
关键词:指导教研实践

章师亚

【摘 要】特级教师施燕紅一直以来立足教研员的身份,在小语界深耕细作,潜心钻研,以研促导。她提出基于“简单、轻松、开心”的“大语文教学观”,研发极具操作性的“读写一体课”,对作为课程难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展开课题研讨,还以多种方式推动教学评价改革。她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和教育财富,在研究和实践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让研究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智慧”。

【关键词】教研;实践;指导;评价

施燕红老师是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她的管辖范围不小,整个浙西大地的小语事情都由她负责。

施老师算不上是“资深”的教研员(因为她2004年才进教研室),但完全称得上“老牌”,甚至“大牌”。进教研室6年(2010年)就评上了省特级教师,评上特级教师之后6年(2016年)又评上了教授级高级教师。这样的“快速提拔”和“功成名就”,让人刮目相看。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对于施燕红老师来说,不要说“金刚钻”,什么“钻”都有。当然,也别说“揽瓷器活”了,什么“活”都不在话下。这自然跟她作为教研员的身份分不开。

教研员的身份是比较特殊的:说他(她)是教师,不错;说他(她)不是教师,也对。这样的特殊身份,对一个人来说,是挑战,但也是机遇。因为他(她)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都可以去这个“是”与“非”的角色里寻找平衡。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这种平衡的。施老师自当例外。因为她明白,教师的角色是服务学生,教研员的角色是服务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研员可谓是教师的教师。作为“教师的教师”,自然就应该比一般教师要高出“一点”。因此,施老师非常清楚地知道,教研员除了进行日常的教学管理、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和提供服务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两件事情:研究、指导。“研究”和“指导”无疑就是“一点”之所在。但研究是指导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研究的深度便没有指导的高度,而且没有研究的精度就一定不会有指导的效度。这也是施老师再清楚不过的。因此,她自然而然便把时间、精力和工作重心都不遗余力地放到了“研究”上。

语文包罗万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这样的特性显现出了语文的“大”。针对语文教育的研究,朝着“大”的方向迈进,了解“大”的性质,研究“大”的路径,提供“大”的策略……自然是一个不错的视角。施老师深谙此道。为此,大语文教学观的践行便自然而然成了施老师情有独钟的选择。施老师的“大语文教学观”,不是站在高山之巅挥手呐喊,而是立足“山脚”稳步前行——这便是她提出的“简单、轻松、开心”六个字的运作构想。“简单”指向于课文教学,“轻松”指向于经典诵读,“开心”指向于语文活动。针对“课文教学”,施老师开设了诵读课、讨论课、练习课三种课型,以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过程、简洁的教学方法、简练的思考练习引领学生简简单单地学习课文,达到省时高效之目的。针对“经典诵读”,施老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领学生获得“增量”:一方面引领校内天天诵读,另一方面指导课外大量阅读。校内诵读做到精选内容,抓住时机,不求甚解;课外阅读让“自由”阅读和“主题”阅读相结合,并通过建立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评价机制,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针对“语文活动”,施老师组织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有趣活动:如“三个一”活动——每天征集一句“佳句妙语”,每天讲一个故事或诵一篇美文,每天按学号轮流写一篇班级日志;如“两报一集”活动,即编黑板报、班报、班级优秀文集。总之,语文活动坚持“玩中学,学中玩”,并采用“比、竞、展、演、编”等多种形式,以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基于以上构想,施老师还整体谋划安排语文课时,即每学期用一半时间教完教材上的课文,剩下的一半时间用于阅读指导、经典诵读和语文活动。以五年级(每周7节课)为例,每周安排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经典诵读课,一节语文活动课,其余四节课学习课文。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语文教育有“大”的特点,也有“小”的性质。如课程是“大”的,对象是“小”的;观念是“大”的,运作是“小”的;整体是“大”的,局部是“小”的……为此,施老师的“简单、轻松、开心”还蕴含着另一层意思——一种作为“小”的“大语文教学观”。作为“小”的“大语文教学观”,讲究的是寓“大”于“小”、化“大”为“小”、想“大”做“小”和舍“大”取“小”。如对于课文的学习,就目标要低,容量要小,理解要浅,讲析要微,练习要少;对于经典诵读,则要大量而不“大压”“打压”,要日有所诵而不至于让学生日有所“痛”,要日积月累但不是让学生在经历一日一月之后便“累”出“疾”来;而对于语文活动,则是要寓活动于玩中,寓活动于趣中,寓活动于慧中,寓活动于乐中。

关注语文的“大”“小”,是基于“课程论”和“对象论”来加以研究的。如果说这样的研究还带有常规性的话,那么“读写一体课”的研究便上升到了语文学科和语文课堂的“本质论”。语文,即听说读写,但本质(核心)是“读”与“写”。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看,“读”的能力和“写”的能力都是“听”“说”能力无法等同的。一个人会读,同时又会写,那真是这个人的所幸和福祉。可以说,这样的研究主张和构想,令人拍案叫绝。我很高兴能够看到施老师对此所付出的努力。

那什么是“读写一体课”?就是通过合适的阅读材料,让读与写有机融合,既训练读,又促进写,在读的过程中学习写作,在写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是助推学生更有效地阅读和写作的一种语文教学课型。注意,它是一种“课型”,而不是一堂“课”。作为课型,便可以将整个语文涵盖。这样的涵盖,既是对传统的“单打独斗”式的语文课的颠覆,也是对当下的“不成体统”式的语文课的突围。

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有“理论”的支撑。“读写一体”的理论基础,首先是“课标”。“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课标所提出的“联系”便是给予“读写一体”的理论指导。其次是“事实”。读是写的基础和前提,写是读的深化和升华,读写之间本来就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同步发展的,只有读没有写或者只有写没有读的语文课都会使“读”“写”大打折扣。再次是“经验”。多少写作高手不都是在写的同时伴随着读的吗?同样,多少善读会读之士不也是“下笔如有神”的吗?“读写一体课”的节点在“材料研发”上,重点在“目标定位”上,支点在“课型构建”上。如何研发材料?如何定位目标?如何构建课型?施老师都做了明确而又详尽的阐述(详见《打开读写新视窗——小学语文“读写一体课”的思考与实践》一文),此不赘述。但我想说,这样明确而又详尽的阐述,只是一种表达吗?不是。只是一项研究成果吗?也不是。它是语文“读”“写”规程的一盏“指示灯”,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一条“航线”。我们没有理由不为施老师的研究构想和语文情怀而感动!

因为职责的“指导性”,教研员不能不“负重前行”;而指导的“全面性”,又让教研员不得不“承载多多”。“负重前行”就得去研究,“承载多多”就得对多领域进行研究。这自然促成了施老师研究的另一种主张和方向。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难点,许多教师谈“综合性学习”色变。但是,综合性学习既是新课程的难点,也是新课程的亮点,更是能够促进学生更优发展的支撑点。教育应该迎难而上,而不是知难而退。于是,施老师开展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研究以“课题”的方式呈现,又以“活动设计”作为思路,力取研究成果的操作性和实效性。课题研究是有团队的,因此,整个研究过程,不仅让她自己对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主旨、特点和实施策略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也使合作伙伴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活动设计”的结果呈现,让全体语文教师都大获收益。

评价是学科教学的“牛鼻子”。评价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也维系着学科课程实施的“命运”——科学的评价总是符合学科性质和特征的,自然會给学科课程实施带来“好运”;不科学的评价常常有违“学科性”,当然会给课程的实施带来“厄运”。因此,早在2002年新课程刚在国家级实验区试行时,施老师就清醒地意识到:切实抓好语文课程的评价工作,对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适应课改要求,她率先组织衢师二附小(施老师的试点学校)的全体语文教师开展了“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生语文学业过程性评价研究”。从“改革终结性评价”“实施形成性评价”和“关注课堂即兴评价”三个方面着手,对学生学业评价进行实践探索。如设计新颖的学科学习评价单、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开展学生自我评价等来改革终结性评价;尝试运用课堂观察表、成长记录评价等形成性评价方式;通过收集整理课堂即兴评价语以及成功案例来提升教师课堂即兴评价的水平。评价研究改变了评价现状,也激活了评价机制,给语文教学和课堂实践带来了活力。

研究不是作秀,不是为了标榜自己,更不是为了让自己从中获得一些美誉或光耀,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与指导,让教学有序进行,有效实施,这是施老师做研究的一贯主张。因此,无论是基于“简单、轻松、开心”的“大语文教学观”的研究,还是非常具有操作性的“读写一体课”的研究,也无论是作为课程难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还是让人感到棘手的教学评价的研究,它们都指向于一端: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

这种“服务”的主张和意识,为施老师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独特的视角。如对“语用”的研究。她认为,“语用”是语文教学的“根”,根深才能叶茂;“语用”是语文教学的“路”,没有“语用”,语文教学就找不到回家的路;“语用”是语文教学的“家”,一切语文之事都要回到“语用”的“家”中来。如对“积累”的研究。她认为,语言是需要积累的,而积累又是很多样的,字词需要积累,句段需要积累,篇章需要积累,构思、整理、习惯、方法等也需要积累。如对“写字”的研究。她认为,一方面要落实课标提出的课堂写字时间的要求,从“量”上保证;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写字教学操作策略的研究,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学生的“二次”练写,从“质”上保证。如对“命题”的研究。她认为,除了试卷的编制要有区分度、灵活度、精准度和覆盖面之外,编制的主体也值得观照,强调教师不应该只是试题的“拿来主义者”,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能手”,还应该成为编制试卷的“高手”。……类似于这样的研究,在施老师的工作档案里塞得满满的。

一种研究往往表达着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和一种理解。这种思想、观念和理解,如果只是止于文字的表达和呈现,那么,这样的研究将是苍白的、乏味的,甚至是徒劳的。对此,施老师有着自己的考量和分寸。她在研究和实践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这便是她的“实践智慧”。

如在“简单、轻松、开心”的大语文教学观这项研究中,施老师坚持每学期下学校20余次,亲自上下水课,以身示范如何“简简单单教课文”;利用讲座引导教师如何组织经典诵读,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手把手地指导教师开展语文活动,让听说读写有机渗透。衢州有6个县(市、区),她在全市范围内确立60多所实验学校,物色骨干教师120余人,由他们率先尝试,然后通过示范引领,让更多的语文教师都能够践行“简单学课文、轻松读经典、开心搞活动”的教学策略。

如在“读写一体课”的研究中,她先在“名师工作室”和“师徒结对”活动中进行尝试,组织上下水课,然后由工作室的成员和徒弟到各自的学校(不同的县市区)展开研讨,由点到面,进行辐射。除此之外,她还借“学时”培训,在全市举办“小学语文‘读写一体课程开发与实施”培训班。

如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时,她亲自上综合性学习示范课,开设综合性学习专题讲座,召开综合性学习研讨会,征集综合性学习设计方案,促使教师关注综合性学习,认真实施综合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她开发设计的综合性学习课例琳琅满目,如《分享短信》《生活中的提示语》《走近儿童诗》《对联赏析》《数字连缀》《趣联巧对》等。这些课多次在省、市级活动中做观摩教学之用。代表性课例《生活中的提示语》在2007年5月举行的省“百课万人”送教活动中让人耳目一新,在2010年3月举行的“浙江特级教师大讲台”暨“西湖之春”小学语文教研员风采展示活动中以其内容生活化、设计独特新颖、富有语文味等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如关于“评价”的研究,她借衢师二附小的评价改革走在全市前列这个契机,于2003年9月,以主角的身份与衢州市课改办、衢州市教研室一起在衢师二附小召开全市新课程学生评价研讨会,向全市推广衢师二附小的评价改革成果。

如在“命题”研究中,她通过举行教师命题比赛、举办复习评价研讨会、讨论研制语文纸笔命题规范等,推动衢州小语纸笔测试趋向规范化、科学化。

……

“研究”是教研员的职责所在。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研员,不能只有研究,还应该有研究的主张。如果这个教研员是出类拔萃的,那么,他(她)的研究还不能只停留在“主张”上,而应该努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和“教育财富”,让广大教师尽情地享用,并由此促发语文教育的长足发展和整个教育事业的蓬勃生机。

施燕红,算得上是这样一位教研员!

(浙江省常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324200 )

猜你喜欢

指导教研实践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