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到自己超越自己

2018-03-14施燕红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1期
关键词:子弟学校特级教师教研员

施燕红

一次偶遇

1988年8月,我教育生涯的第一个脚印,踏在了地处偏僻,位于常山县球川镇红旗岗的浙江省第三监狱子弟学校。

虽说是子弟学校,但是和村完小没有两样。校舍是建在黄泥岗上的一幢两层的楼房,5个班级,7个老师,62个学生。我担任一年级的包班教学,全班共12个学生。这种带研究生似的教学让我束手无策,不用组织纪律,找不到四五十双眼睛盯着我的那种神圣庄严的感觉,心中对教育事业的憧憬渐渐消失。我经常茫然地望着监狱四周的高墙电网,感觉自己的抱负理想似乎也被这高墙电网禁锢了,经常陷入无尽的失落中……

改变我人生态度的,是一次难忘的偶遇。大概是1988年末,从事教育工作的第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我有幸参加了常山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教师师德培训活动。当时受邀来讲课的是衢州师范学校的彭瑞方校长。彭校长看到学员名单中有我的名字,当即把我叫到他身边,很关切地问起我在三监子弟学校工作的情况:教学如何?工作环境是否适应?有什么困难或问题?他说一个学期下来,当年衢师毕业的258名学生中,他最惦记着我,因为子弟学校的环境比较独特,以前也没有学生分配到这样的学校。本来打算请常山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陈齐云校长带领,专程去三监子弟学校看望我,没想到这么巧,在这儿遇到了。培训结束,彭校长又拉着我,和我促膝长谈了一番。看着母校彭校长父亲般关切的眼神以及真诚的问候,我的心中充满了感动!

感谢这次偶遇,我慢慢找回了自己!从那以后,我开始用心思考教学,每天晚上认真备课。教案常常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几经斟酌,才把定稿的教案工工整整地抄到备课本上。渐渐地,我的课堂有了生气,孩子们喜欢上我的课了。班级工作也有了起色,我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早上带领他们晨跑,中午教他们练字,还经常组织一些趣味语文活动。我的工作得到了家长的肯定与赞赏。1989年9月,工作仅一年的我被光荣地评为浙江省劳改系统优秀教师。

一个机会

人生旅途中总会遇到关键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往往会改变你的人生轨迹。1992年上半年的一天,我在衢州偶遇了衢州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的姜荣根校长。他问起我的工作情况,并告诉我衢师二附小当年要面向全市招聘优秀教师,问我想不想来这边工作,他真心欢迎我能加入这个年轻的学校。能被姜校长“相中”,我的心中荡漾着被人赏识的快乐与满足。我最终如愿以偿,于1992年9月通过招考顺利调入衢师二附小,开始我真正的教书生涯。

虽然有4年的教龄,但站在衢师二附小的讲台上,面对教室里齐刷刷坐着的四五十个孩子,我有些无所适从。原先在子弟学校就教12个学生,上课时一目了然,每个人都能关注到,作业、辅导都能在课内完成,是真正的小班化教学。如今面对的是四五十个学生,组织纪律、批改辅导都是我面临的新问题。同时,家长也对我这个乡下调来的老师投以不信任的目光。一度,我的情绪又低落了。

不行,必须要改变现状。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切从头开始!我找来了杂志《班主任之友》,试图从那儿发现当班主任的诀窍,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和陶行知、叶圣陶、朱自清等大师对话。遨游在教育的书海里,我似乎慢慢找到了一点教育教学工作的秘妙。此外,我虚心向身边的同事请教。我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如何组织教学,辅导后进生;经常走进他们的课堂,认真聆听,琢磨他们的教学方法。渐渐地,我能適应大班化教学了。

1998年,因为平时教学成绩突出,学校推荐我在衢州市小学语文教学年会上上一节展示课,这可是我第一次在全市教坛上亮相。我通读教材,精心选择了《丑小鸭》这一课。那次年会的教研主题是“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从图书室借出一摞语文教学的杂志,摘录了当时比较前卫的教学理念。在了解、消化这些理念的基础上,我又找来了斯霞、李吉林、支玉恒等名师的课例,如饥似渴地汲取名师们的教学智慧。在此基础上,我才开始着手设计教学,每天晚上备完课,我就站在空荡荡的教室里一个人试讲,讲到不顺利的地方就反复修改,第二天又重新试讲,就这样磨了一遍又一遍,教案写了十几稿。临到正式上课的那天,看着会场上黑压压的两百多号人,当时的我,不知哪里来的勇气,上着上着,居然忘记了教案,课堂上出现了好几处随机生成的精彩环节。讲课完毕,台下掌声响起……市小语会会长、特级教师黄定富对我的课给予了高度评价:“课的设计充分体现这次年会的研究主题,语言文字的训练扎实有效,特别是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机应变,体现出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施老师的板书特别美观,值得语文教师学习。”回想这一幕,我深有感触:机会,总是垂青于准备充分的人。

一场展示

2010年3月,正是春暖花开、桃红柳绿的时节,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举办了“浙江特级教师大讲台”暨“西湖之春”小学语文教研员风采展示活动。来自全省各地市的代表约千人会聚杭州钱塘外国语学校,观摩特级教师的课堂,欣赏教研员的风采。我作为教研员有幸被选中参加了课堂教学的展示,凭借《生活中的提示语》一课,以富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大气精巧的教学设计以及自然亲和的课堂教学技巧,赢得了报告厅内听课教师的热烈掌声。

回想这节课的诞生过程,我真正感受到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的价值与意义。新课标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在现实的课堂中我们还很少见到真正意义上自行开发的语文课,在大型的展示活动上尤其鲜见。何不自行开发一节富有创意的语文课呢?我从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杨氏之子》的综合性学习中找到了灵感。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发现、积累并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我曾经有一段时间留意过生活中处处出现的提示语,并收集了不少有情趣、能打动人的提示语。以此为基础材料,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鉴赏、品味、创作提示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取之生活,用之生活,岂不妙哉!经过几个晚上的反复琢磨,《生活中的提示语》一课呼之欲出。接下来,我又奔波在各个不同的学校试教修改,使这节课的设计不断完善。

没想到,课一上完就得到了专家与教师的鼓励与肯定。省小语会副会长、特级教师赖正清评价:“这是一节很有创意的课,也是一节生活味、语文味非常浓的课。”报告厅现场的互动短信也鼓励有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这不就是语文课的旨归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真实!沉稳大方,娓娓道来,大气!设计精心,选材独到,精妙!施老师的课带给我别样的感觉!”……

课后的互动交流环节,台下有听课教师问我:“这节课您准备了多少时间?”我说:“我整整用了3年的时间。”3年前,我游览一个风景区时发现景区内有许多别具一格的提示语,我很感兴趣,把它们一一摘抄了下来。从此后,随便走到哪儿,我都会留意收集这些来自生活中的语言。正因为有了平时的积累,我才能信手拈来,创设了这节课。这不正应验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名言吗?

生活是语文的大课堂,语文来自生活!源于生活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我们需要这样的课堂。就是坚守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我先后开发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分享短信》《学对联 对对子》《抢糖果》《偷……》等课例。走进生活,我的语文教学又走入了新天地。

一份坚守

西方有一句谚语:什么人离上帝最近?答案是:行动着的人!从2004年9月,通过招考选调,进入市教研室担任语文教研员至今,我坚持在课堂中行走。我给自己做了一个规定:每周坚持上一节下水课,每学期争取开发一节高质量的新课。从《走近儿童诗》到《我和报纸有个约会》,从《分享短信》到《笨狼旅行记》阅读交流课,从《抢糖果》到《偷……》,从《生活中的提示语》到系列课例《学对联 对对子》,从《续写小小说》到近年来开发的一系列读写一体课,我不断地锤炼自己的课堂,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

这些课例真实记录了我在课堂中成长的坚实足迹。为了上好《走近儿童诗》一课,我收集了大量的儿童诗,查找了许多参考资料,还专门研读了朱光潜的《詩论》、朱自清的《朱自清说诗》以及叶朗的《美学原理》,大量的案头工作帮助我形成了清晰可行的教学思路。我明白了课堂需要积淀。要想上好课,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备课”。上作文课《偷……》时,我琢磨着教学语言的改进,在课堂上用真诚、平等、充满期待的语言与学生对话交流,让学生如沐春风。最后琢磨出教师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里,其教学语言才能适合儿童,贴近学生。几次上《分享短信》一课,我凭着精心设计的教案想“以不变应万变”,没想到在一所好学校却遭遇了“滑铁卢”,这才真正感受到“关注学生”的重要性,明白最好的教学是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上作文课《抢糖果》,学生作文时,我和学生同步写,我不仅体会到学生作文的辛苦不易,也深深感悟到:教育的另一个名字,叫作“示范”。

2010年,我被光荣地评为浙江省第十批特级教师。作为教研员的我仍然坚持每周进学校上下水课、研讨课。有教师对我说:“施老师,您都已经是特级教师了,就不用这么辛苦地来学校上课了!”我笑笑,坦然地说:“我喜欢上课,一段时间不进课堂,不上课,就会觉得心慌呢。”这确实是发自肺腑的大实话。然而除了喜欢之外,我还深知自己作为教研员所肩负的职责。教研员是一个区域学科教学研究的引领者,要研究学科教学的方法规律,提升学科教学的质量,你自己不尝试,就没有鲜活的感受,就容易“站着说话不腰疼”,眼高手低,接不到地气。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亲自实践,才能更好地和教师一起向探寻真知的道路上迈进!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324000)

猜你喜欢

子弟学校特级教师教研员
三线建设时期的子弟教育需求与师资供给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一切皆有可能
特级教师评选起到了激励作用吗
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的生存状况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