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室课程设计

2018-03-14李竹平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1期
关键词:母语课程设计教室

李竹平

所谓“自己的”教室课程设计,指的就是要根据自己教室里的学生实际,对教材、文本、教学内容和目标等进行课程化的重构,使得语文学习具有逻辑性、适切性,避免眼里只有教材,却既没有学生也没有自己的教学行动(行动具有主体性和反思性,是一种反思性实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针对自己的学生积极进行适切的课程设计,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教室课程。这是学生母语学习的需求,也是语文教师的使命。

怎样才能拥有自己的教室课程呢?

首先,语文教师要真正懂得自己从事的语文教育教学“为何”。语文教育本质上是母语教育。“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课程标准的这一描述绝对不能省略“祖国”二字,这两个字强调了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而非其他语言文字的学习。母语学习决定了语文教育不仅仅帮助学生学会功用性质的“听说读写书”,还要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感受母语文化,受到熏陶,逐渐觅得精神和文化的归属感。语文教师解读课程标准,不能简单地对工具性和人文性之类的概念囫囵吞枣,要能够在更加广袤的时空背景下,探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社会意义、生命价值,然后再考量课程内容和目标具体的内涵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讲,母语定义了一个人的归属,一个人也通过母语的运用定义了自己是谁、是怎样的人。叶圣陶先生在《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一文中就指出,语文教育要为儿童的全生活着想,要发展儿童的心灵。毫无疑问,叶圣陶先生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母语教育”的概念,他的观点却已经表明语文教育与第二、第三語言的学习不是一回事,不仅要学习怎么使用语言文字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还要与每一个学习者的“全生活”及心灵发展息息相关。

其次,语文教师要从具体的人的成长需要出发设计教室课程。有了对语文教育教学“为何”的认识,也就明白了语文教学不是要教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在充分理解书本内容对于学生母语学习和心理成长的独特价值的基础上,借助教材(也可以不借助现成的教材)创造学生成长需要的、丰富多彩的教室课程。这样一来,我们就意识到了按部就班地、孤立地教学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是件很傻的事情;把名师专家对一篇篇课文的解读及教学设计直接搬到自己的教室里,更是一件傻事。道理十分简单,一篇课文里有什么和“我”的教室里的学生需要什么,两者只有真实地对应起来,才有学习的价值。名师专家主要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他们认为学生需要的角度来处理和使用课文,他们并不对其他教室里的学生负责——也没有对你和你的教室里的学生负责的义务。新疆吐鲁番的孩子学习《葡萄沟》与福建的孩子学习《葡萄沟》,其知识、情感等背景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完全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设计课程,却一定要做到针对班级学生的共同特点和需要设计教室课程。

看到很多语文教师热衷于追捧和研究名师专家的课例,而忽视了对自己教室里学生的研究,忽视了属于自己教室的课程设计,的确是令人担忧甚至痛心的事——当然,我不反对观摩学习别人的课例,反对的是一味追捧和简单的“拿来主义”,如果能够边学习边结合自己的“教室”进行反思,并在反思和创造的基础上展开实践,那就是值得点赞的。

(北京市亦庄实验小学 100176)

猜你喜欢

母语课程设计教室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不要在教室打闹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