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生化爆恐怖袭击方式与预警

2018-03-14王莹莹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恐怖袭击恐怖分子化学

范 勇,王莹莹

(公安部警卫局, 北京 100031)

恐怖主义已成为国内外安全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反恐已成为保障国家安全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冷战以后,恐怖分子从暗杀、劫持等传统手段转向新的高破坏性手段,如核、化学、生物等武器,此类恐怖袭击具有大规模毁坏与杀伤的威力[1,2]。特别是自我国08年奥运会以来,我国境内的核、生、化、爆恐怖袭击事件接连不断发生。公安部曾在奥运会前破获了境外“东突厥伊斯兰运动”恐怖分子在首都政府大楼等重要部门拟实施生物恐怖袭击的案件。世界卫生组织也于2010年5月发布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健康遗产》表明北京奥运会前夕,我国有效排除了8起潜在爆、化、生、爆恐怖事件[3]。近年来,新疆地区恐怖袭击案件也频频发生。因此,完善核、生、化、爆恐怖袭击方式研究与提高预警技术是维护国家安全及人民安全的必要手段。

1 核生化爆恐怖袭击的主要方式

1.1 核与辐射恐怖袭击方式

核与辐射的“恐怖”通过1999年日本东海村核事故得以展现,此事故为世界三大核事故之一,事故现场波及10 km[4]。因此,核与辐射被恐怖分子掌控将为人民群众及国家带来灾难。对于当前核材料的现状,肖敏芝指出其扩散形式多样,走私严重,恐怖分子获取容易,这为恐怖袭击提供了物质基础[5]。赵艳梅等人在其文章中叙述1999—2000年期间,全世界核恐怖事件实际发生27起事件[6],这也证明了恐怖分子获取核材料的能力。

根据核与辐射的自身特点与应用,恐怖分子一般可通过下列3种途径制造恐怖事件:

1) 直接散布放射性物质或使用放射性散布装置

直接散布放射性物质,指直接将容易扩散的放射性物质散布到水源、空气或食物中。如2005年哈尔滨“7.13”铱-192辐射事件,造成1人死亡,周围100多居民受到辐射,至今未公布放射源丢失责任人[7]。直接散布放射性物质或使用脏弹是恐怖分子比较容易实施的途径。使用放射性散布装置是指普通炸弹与放射性物质相结合的一种起爆装置,通过常规炸药的爆炸使放射性物质广泛散布开,称为脏弹。

2) 攻击破坏核设施或核活动

核设施(如核电站等)或重要核活动(如放射性物质运输)都包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质,可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的重点对象,一旦遭受到袭击,包容在设施或容器内的放射性物质向环境释放,可造成大面积的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等,如1986年因人为操作不当导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泄露事故,对环境的危害影响达半个世纪,至1992年7 000多人死于此次核污染。可见,恐怖分子一旦破坏核设施或核活动将会给国家安稳带来沉重的打击[6-8]。

3) 核武器(核装置)爆炸

由于核武器控制严格,恐怖分子获得核武器的可能性极小,实施爆炸也很困难,但恐怖分子有可能通过非法手段(偷盗或进行非法交易)获得核材料用以制造较低威力的粗糙核装置-也称临时制作的核武器。

1.2 生物恐怖袭击方试

生物恐怖袭击是指人为故意施放有害生物或有害生物产物实施袭击的恐怖行为,恐怖袭击对象主要是人,但也可能针对其他对象,如农作物、家畜等。生物武器主要由细菌、病毒和生物毒素等3大类生物制剂或生物战剂构成[9]。2001年的美国炭疽孢子袭击案件为生物恐怖袭击典型案件[9-11]。

和核与辐射、化学、爆炸等其他恐怖活动相比,生物恐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隐蔽性强及释放方式广泛

核与辐射、化学、爆炸的“恐怖”体现在其爆发强,现场就能显现出危害成果。与上述三者形成对比的生物恐怖的效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① 生物恐怖的发生和自然界爆发的疾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作为普通民众很那辨别到底是发生了生物恐怖袭击,还是疾病的传染或爆发;

② 生物武器的物理性质的特殊性,如无色、无味、肉眼无法认定的细菌或病毒等,可以有利于恐怖分子躲避常规武器检测设备。美国炭疽孢子袭击案件就是通过邮件作为媒介进行恐怖袭击。

生物恐怖袭击其释放方式或途径极其广泛,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或受污染的食品、水源、媒介昆虫等多种途径释放,加上部分微生物等感染发病具有潜伏期,导致案件中释放地点的侦破及恐怖分子的追捕难度增大[12]。

2) 生物剂或生物战剂制备简单且传染性强

生物武器因其两个特点易被恐怖分子所利用:①病毒、细菌等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及再生能力;②生物剂或生物战剂的制备技术要求不高,只要得到一些病原体就可以通过简易的装置培养出数万亿有害的细菌。

恐怖分子通常将生物剂或生物战剂应用于一些活的生物体,它们不但能在人体内大量繁殖,而且还能不断污染周围环境,在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广泛传播,导致更多的群体发病。尤其当生物剂以气溶胶的形式释放时,所造成的面积效应往往极大[13]。

3) 影响时间长

生物恐怖袭击所用的生物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常常难以彻底消除,极易成为疫源地,造成巨大损失。如炭疽杆菌,其在不利环境和有氧条件下形成的芽孢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土壤一旦被其污染,传染性可持续数十年[14]。

1.3 化学恐怖袭击方式

化学恐怖袭击是指恐怖组织利用有毒有害化学品进行高危害性、规模化恐怖活动的行为,能在短期或较长时间内损害生命健康或危害环境。如1995年正奥姆真理教策划实施东京地铁沙林事件导致5 000多人中毒,12人死亡[15]。通常,化学恐怖袭击事件包括可引起神经损伤、残疾或死亡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释放、火灾及爆炸等危险事故。

根据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自身理化性质,可将化学恐怖方式分为如下4种。

1) 投毒

投毒是将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混合于引用水、食物或其他物品中,达到危害群众及破坏环境等目的。

2) 布洒

布洒是指将有毒有害化学物质通过装置或直接抛撒,将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分散到危害目标的恐怖活动方式。布洒的危害范围大小与化学毒物的量和分散区域有关。化学毒物颗粒或气溶胶的漂移,人员接触、车辆沾染化学毒物后的移动,都能将化学毒物带到他处形成随机危害区。

3) 爆炸分散

指通过爆炸冲击对化学毒物进行瞬时分散,以达到扩散化学毒物形成伤害区的化学恐怖活动方式。爆炸分散化学毒物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是最能发挥化学毒物功能的分散方式。

4) 破坏与有毒化学品相关的设施

在化学品研制、生产、储存、运输与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人为故意毁坏,将产生严重后果。破坏化工设施可造成大面积人员中毒以及爆炸、燃烧等危害。

因为化学试剂在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容易获得,导致化学恐怖案件在核、生、化、爆恐怖事件中占有很高的比例,目前国外已发生了多起化学恐怖事件。如车臣恐怖分子在格罗兹尼频发引爆氯气和氨气储罐事件、摩洛哥恐怖分子策划氰化物毒袭罗马美国大使馆事件及乌克兰总统尤先科二噁英中毒毁容事件等等[16],而国内虽然没有恐怖分子采用化学袭击造成的重大事故,但是亦有多起化学品泄露案件,如2015年的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起因为危险品化学分解燃烧造成(见图1),共计165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达68.66亿人民币[17-18]。因此,危化品的管理急需加强,防止被恐怖分子利用,造成惨案。

1.4 爆炸恐怖袭击方式

爆炸恐怖袭击是暴恐分子最经常使用的恐怖袭击方式,近年来我国新疆地区的爆炸恐怖袭击案件呈高发态势,手段也愈发残忍,如新疆乌鲁木齐的“5·22”暴恐案,造成31人死亡,94人受伤[19]。根据现有文献资料,爆炸恐怖袭击采取的主要方式有飞鸟炸弹、汽车炸弹、鞋子炸弹、固定箱包炸弹、自杀性人体炸弹、投掷式爆炸装置、邮件炸弹等等[20-23]。

爆炸恐怖袭击具有以下特点:

1) 材料来源广,制备容易

各类炸药的制备从相关书籍、互联网、电子文献等方面均能查找到相应方案,而炸药制造的原材料更是不受限制,如家庭使用的清洁剂、染发剂等都可以作为原料制备液体炸药[24]。新疆乌鲁木齐“5.22”爆炸案中使用的炸弹为恐怖分子自学制作的,原材料来源广、制备容易均为恐怖分子提供了便利。

2) 突发性强,隐蔽

恐怖组织中一些高技术人员,精通炸药研制和开发,还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通过将炸药改进为微型炸药、塑胶炸药和液体炸药或者藏匿于各种生活用品、家具、人体、动物体内,造成安检设备难以检测勘察。这种爆炸物的易于藏匿和携带方便特点均为恐怖分子实施突发性、随时性爆炸袭击提供了便利。

3) 性质残忍、影响面大

炸弹爆炸具有威力大,杀伤力强,破坏性大的特点,吸引恐怖分子越来越看重爆炸袭击,追求恐怖袭击的最大效应。爆炸袭击后的现场往往具有较大的视觉冲击,如房屋倒塌,鲜血满地等触目惊心的现场,图2为乍得首都恩贾梅纳遭遇自杀式炸弹袭击后现场,此次恐怖袭击致15人死亡74人受伤[25]。爆炸恐怖袭击的目标常选政府机关、外交、军事、繁华地带等目标,其性质往往极其残忍,危害性极大。

2 核生化爆安检监测预警

恐怖分子为达到袭击的最大危害程度,往往将商场、地铁站、机场、车站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或其他重点区域列为袭击对象。因此,在机要部门及人员密集区域做好核、生、化、爆安检监测预警工作具有必要性。

2.1 加强布放仪器设备的多样化及研发多功能的仪器设备

随着恐怖分子袭击方式的增多,急需健全核、生、化、爆监测预警装备体系。因此,在目标场所除了布放常见的封闭式防爆罐、防爆毯、排爆机械手、放射性物质成像仪、通道式动态X光机、手持金属探测仪、炸药探测器、危险液体探测器等安检设备,还应布放气溶胶联合监测报警仪等一些新型安检设备,满足当前被测样气、液、固3种物相的检测。

现有的核、生、化、爆检测仪器大多独立,如检测核的设备无法检测生物剂或战剂。因此急需研制一台可以同时监测多项的设备,降低安检成本、提高仪器的安检能力及减少安检步骤。如核生化气溶胶联合监测报警仪[26],即能够同时对站内的核生化危害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报警。由放射性气溶胶监测模块、化学气溶胶检测模块、生物气溶胶监测模块、气溶胶取样模块和控制模块等部分组成(见图3),主要用于对炭疽、鼠疫等8类生物病原体,沙林、梭曼等6种化学试剂,以及氢氰酸、光气等常见工业有毒化学气体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对核、生、化、爆突发事件的早期发现。一旦发现异常,控制模块通过局域网,将核、生、化、爆信息实时上报至区域内控制中心。

2.2 构造多重监控模式提高时效性

人员密集区往往具有人员流动快、人员复杂、安检仓促等问题,加大了一线基层工作人员现场勘查、检测的识别难度。建议将现场安检监测设备与该场所内设置的安全控制中心构成一个强大的局域网,在安全中心安排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不仅能实时获取站内的危害信息,还能通过一线设备检测结果画面反馈达到二次勘查的目的,提供及时的远程指挥。

通过构造多重监控模式,可以积极提高对核、生、化、爆危害事件的快速响应能力,做到一旦发生了核、生、化、爆恐怖袭击事件,能在第一时间发现与做出正确判断,及时启动应急救援行动,降低对群众的危害后果及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提高了应急响应的时效性,并通过安装有效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将现场信息提供给的指挥员,有利于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提高应急处置的科学性。当前,国内外依赖最多的也是仪器设备预警手段,如各国机场的安检。

2.3 加强警务人员培训及群众反恐知识普及

恐怖袭击具有隐秘性及突发性,这意味着警务人员需要更高、更强的反恐能力,能够迅速应对恐怖袭击。因此,进一步系统完善警务人员反恐知识是目前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提升反恐能力,建议系统的组织培养和提高警务人员的理论反恐知识与实战能力,提高理论水平与实战素养;建议为一线警察人员装备便于携带的检测设备,不仅为随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供保障,还可加快人员流动及提高检测速度。

恐怖袭击的对象大多是群众。因此提高群众反恐意识,增强其反恐能力对于减少他们因恐怖袭击而受到的伤害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进入学校、社区、工作岗位,组织学习反恐案例,吸取处置恐怖袭击事件的经验教训,掌握恐怖袭击活动的规律和反恐行动的基本常识,加强对群众应对恐怖袭击事件的教育和模拟训练,尽可能地避免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或将其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通过群众的眼睛作为预警,可以为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置恐怖袭击事件创造“人为”条件;最后进行恐怖袭击发生时或发生后的处理教育,在群众遭遇恐怖袭击时,做到第一时间采取正确有效措施应对恐怖袭击。

2.4 建立国内外反恐数据库

恐怖袭击活动广泛分布世界各国,随着国内外反恐斗争的展开、深入,急需构建较为全面的反恐数据库,实现资源、信息的有效利用。通过该数据库可以有效地查到历年国内外恐怖袭击的涉恐人员、类似案件发生率、恐怖组织、恐怖袭击方式等相关信息,极大程度的为警务人员提供较为全面的反恐情报,也起到通过概率统计预防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的重要作用。国外已有较多关于恐怖袭击相关数据分析及数据库的文献资料公开[27-29]。

2.5 加强与国外反恐经验的交流

世界各国家几乎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恐怖袭击,表1为1970~2013年全球各区域恐怖袭击频次[30]。从表1看出全球面临恐怖袭击威胁十分严峻。图4为2016年IEP(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利用马里兰大学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中的信息整理得到的信息,从其报告中可以得知在其统计的163个面临恐怖威胁的国家中,中国排名23位,属于恐怖主义较高风险的国家[31-32]。如此恐怖袭击高发的背景下,可以积极展开国际合作,积极与其他国家建立完备的防恐情报共享体系,共同打击恐怖犯罪。通过与其他国家反恐经验交流,积极促进我国反恐能力的提升,力争把恐怖灾难消灭在萌芽状态,也可以积极组织两国或多国联合模拟反击恐怖袭击联合演习。

表1 1970—2013年全球各区域恐怖袭击频次

3 结论

结合实例,了解国内外核、生、化、爆恐怖袭击的方式,有利于从理论与实际着手预警核、生、化、爆恐怖袭击的发生。

预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将城市建设与“防御体系”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地健全核、生、化、爆监测预警装备体系,极大程度地降低恐怖袭击的可能性,减少恐怖袭击发生概率;

2) 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及反恐教育的普及,做到个体人员及时应对核、生、化、爆恐怖事件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发现和防范能力,增强应急救护综合能力,学会“自救”;

3) 加强国内外反恐合作交流,促进全球反恐数据库的建立,利用数据统计及理论分析,预先作出防范与预警,减少核、生、化、爆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实现应对恐怖袭击从被动转到主动。

[1] 储召锋.美国对核生化恐怖主义的评估与政策[J].和平与发展,2011(3):27-32.

[2] ALEXANDER DA,KLEIN S.The Challenge of preparation for a chemical,biological,radiological or nuclear terrorist attack[J].Journal of Postgraduate Medicine,2006,52(2):126-131.

[3] 游海滨,孙颖.北京奥运前我国曾排除8起潜在恐怖袭击[N].北京晚报,2010-05-18.

[4] 于青.日本-核泄漏影响严重,核危害短期难除[J].人民论坛,1999(11):35-38.

[5] 肖敏芝.核和辐射恐怖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响应[C]//北京:全国第一届核技术与公共安全学术研讨会.丹东:中国核学会,2007:386-394.

[6] 赵艳梅,张婷婷,杨丽梅.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应急防护[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5):449-452.

[7] 曹曦.哈尔滨7·13事件[N].黑龙江晨报,2006-2-28.

[8] JOSEPH W,FOXELL J R.The Prospect of Nuclear and Biological Terrorism[J].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1997,2(5):98-108.

[9] 徐毓龙.生物恐怖袭击和生物传感器[J].电子世界,2002(1):78-81.

[10]刘家发,朱建如.生物恐怖袭击的应急救援策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5,16(3):39-41.

[11]党荣理,徐海山,王天祥,等.生物恐怖袭击应急救援演练的程序设计[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5,23(2):57-58.

[12]牛青山,陈雨,潘永峰,等.生物恐怖的识别与防御[J].净月学刊,2017(2):125-128.

[13]JOSEPH L.The Toxicology of Air borne Pathogens and Toxins[Z].2016.

[14]倪大新.生物恐怖及其应对[C]//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济南:中华预防医学会,2002:27.

[15]林驭寒,王龙妹,胡玢,等.关于加强地铁沙林毒气化学恐怖袭击风险管理以及事件应对建议[J].安全,2017(5):11-13.

[16]陈清光,肖雪莹,陈国华.化学恐怖袭击事件的危害、征兆及紧急应对措施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11):5-13.

[17]鲁征,傅贵,薛忠智.天津港“8·12”危险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行为原因研究[J].灾害学,2017,32(1):205-211.

[18]冯文雅.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报告[EB/OL].[ 2016-02-05].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6-02/05/c_128706930.htm.

[19]麦丽哈巴·奧兰.新疆恐怖主义危机传播的话语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6:1-22.

[20]李书成,陈伟,朱保魁.阿富汗上空的“飞鸟炸弹”——恐怖袭击的新手段及对策思考[J].国防,2017 (2):74-77.

[21]尤鲁明.“鞋子炸弹”真相浮出水面[EB/OL].[ 2002-06-07] 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22/86/20020607/747407.html.

[22]夏志成,贾蓬,金丰年.应对恐怖爆炸袭击建筑物防护的研究现状综述[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6,26(2):229-234.

[23]Traumabase Group.Paris terrorist attack:early lessons from the intensivists[J].Critical Care,2016,20(1):1-2.

[24]许博,刘吉平.液体炸药的研究进展[C]//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重庆:中物安全应急技术研究院,2011:107-113.

[25]于金龙.乍得首都恩贾梅纳遭遇自杀式炸弹袭击,爆炸致15人死亡74人受伤[EB/OL].[ 2015-07-12].http://henan.china.com.cn/news/2015/0712/578375.shtml.

[26]郭东风,邹士亚,李海俊,等.核生化气溶胶联合监测报警仪的研制[C]//第一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2013:486-488.

[27]GARY LAFREE,LAURA DUGAN.Introducing the Global Terrorism Database[J].Terrorism and Political,2007(19):181-204.

[28]SEMEH BEN SALEM,SAMI NAOUALI.Pattern Recognition Approach in Multidimensional Databases:Application to the Global Terrorism Databa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Computer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2016,8(7):280-286.

[30]张将星.1970—2013年全球恐怖主义活动的特征分析——兼论“9·11”事件前后时段比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7(2):48-57.

[31]VISIONOFHUMANITY.Global Terrorism Index 2016[EB/OL].[ 2016-08-07].http://visionofhumanity.org/indexes/terrorism-index/.

[32]马愿.2016年全球恐怖主义指数报告[J].国际研究参考,2017(3):41-47.

猜你喜欢

恐怖袭击恐怖分子化学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未知的恐怖分子》中的媒体、政府与话语权力
如何探测到城市里的恐怖分子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AK—47为何成为恐怖分子的杀人利器
奇妙的化学
恐怖袭击
英国警戒级别提到“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