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拳
——活态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2018-03-14张胜利张欣欣张坤
文/张胜利 张欣欣 张坤
武术,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大红拳属中国传统武术,是较为久远的古老拳种之一,是在古代军阵格杀中形成的实战拳法。传统武术文化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传承保护与弘扬中国武术传统文化,要基于活态文化遗产的视角进行分析。
一、大红拳的活态传承
1.肇始人物
大红拳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的人文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大红拳据传是宋太祖赵匡胤所创,所以也叫“太祖洪拳”,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宋太祖出身军人家庭,少打关西老打关东,笔者研究认为大红拳是宋太祖赵匡胤在战场搏杀中所创。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范仲淹曾评价说“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这说明赵匡胤武功高强,而且武德高尚。大红拳后又经数代而不断充实,形成了完整的搏杀体系。
红拳传域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等等,流派众多,各有特色。传至清代李然时,他潜心修炼大红拳,并遍访各地高手切磋技艺,吸取少林、武当、太极等各派之精华融入大红拳,形成了独到的大红拳流派。
2.繁荣发展
1860年,李然传于唐义兴。唐师武艺高强,武德高尚,大红拳功夫练得出神入化。据记载后因打擂比武,失手将对方打下擂台而死,遂隐退江湖,收王永福、王永太等为徒,精心传艺。其中以王永福最为出众,尽得其传。
王永福由于武功出众声名远扬,全国各地均有拜师者,尤其河南豫东最多。王永福将大红拳精髓传于其子王正典。王正典自幼习武,刻苦训练,功夫纯正,成为当地一代名师。曾到河南及河北沧州、安山,安徽淮南,山东和陕西等地传授大红拳,培养了大批大红拳弟子。
3.弘扬光大
豫东民权县张胜利慕其名,7岁即拜在王正典门下,习练大红拳,虚心求教,潜心修炼。1995年张胜利创建民权县精英武校。跨入新世纪后,面对社会多空间、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与冲击,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也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是我们已经熟悉了的,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国和谐、养生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是西方国家崇尚的激烈、挑战文化,如何在激流中生存与发展,成为当代武术文化传承人面临的重大课题。张胜利办校22年来,经过言传身教的活态传承,成就突破,弟子遍布中外。以其子张坤为代表的学生们,在各项比赛中荣获冠军、亚军共九百余项,成绩斐然,并将大红拳不断地发扬光大。
二、大红拳技术特点及其动态保护
1.以气催力、连消带打的技术特点
大红拳是在古代军阵格杀中形成的实战拳法。它注重实战,不尚花招,一招一式非打即防;同时讲究内外兼修、刚柔并济;每一式皆可拆招喂招,招招连环,快速勇猛。
大红拳结构紧凑,发力脆快。既可放长击远,又能贴身短打,拳脚、肩膀、膝、肘、背均可制敌。一招可变三,三招可变九,变化多端。具体技法有滚、拦、插、点、拿、扎、斩、砍、闪、按、截、绞、蹬、踹、摆、勾、扫等。拳派体系完备,包括拳术、棍法、刀法、枪法、对练等。
拳理要求一:内外兼修。动作舒展,以气催力,以步带拳,以身催手;整体合一,上下同动,由内而外。讲究内功修炼,使腹脏坚实,内气充盈;以气催力,激发潜能,练求全身可抗击、全身能攻击。
拳理要求二:攻中有防,防中带攻,攻防合一;连消带打,避实击虚,手不空回;拳到步到,脚下发力,腰胯转动。在练套路时,要松身沉气,心中有敌,用意识配合动作,像和对手搏斗一样去训练;然后再拆招喂招、实战,最终达到健身防身、一招制敌的功效。
2.多维动态技术传承形式
在对大红拳的动态保护中,采取师徒传承、特色武术学校传播、武术协会教习等形式进行活态传承。
师徒传承中,其子张坤为第一传承人。其徒子、徒孙千余人均习练大红拳,进行动态的、多维的传承与保护。
张胜利创办的文武特色学校——民权精英武校,是目前豫东地区颇具影响力武术学校。在20多年的办校过程中,他一直遵循武术传统文化的理念及大红拳的技术风格,使大红拳技术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扬。近年来,随着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进校园”的推广,上海体育学院“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一校一拳”教改活动提倡,张胜利又将大红拳作为“校拳”进行推广,并作为申请特色武术学校的项目之一,达到了对大红拳多维动态保护的目的。另外,作为民权县武术协会会长,他又将大红拳面向社会进行大力推广,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大红拳派的认知度。
大红拳作为特色拳种,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唯其如此,它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