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联合芙蓉膏外敷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50例*
2018-03-13王兰英王秀丽蔡玉亮王贵霞
张 宣,王兰英,王秀丽,蔡玉亮,倪 红,王贵霞
(1.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2.兰州市西固区天鹅湖社区卫生服务站,甘肃 兰州 730050)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乳腺增生症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目前已成为影响女性身体健康的良性乳腺疾病[1],好发于30~50岁育龄女性,乳腺疾病普查检出率高达93.72%[2],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乳房胀痛、肿块、乳头分泌物等症状,其中疼痛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目前研究[3]认为:内分泌功能紊乱是该病发病的主要诱因,包括年龄、月经史、孕育史、哺乳史等众多引起性激素或其受体改变的因素均可能增加乳腺增生症的发病风险,并且乳腺增生症逐步成为乳腺癌最常见的高危因素。由于乳腺增生多表现为弥漫性,局部手术切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该病的外科干预是为了避免漏诊、误诊乳腺癌,或切除可疑病变[4]。研究表明:在基本排除癌变的前提下,采用中医药内服联合外敷法治疗乳腺增生症具有其独特优势,不仅能够减轻临床症状,对于患者的病理改变也具有一定作用[5]。2014年2月—2016年2月,笔者采用中药内服联合芙蓉膏外敷法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5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甘肃省中医院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年龄20~55岁,平均(36.94±7.28)岁;病程3个月~14年,平均(51.29±10.45)月;治疗前NRS(5.88±1.05)分。对照组50例,年龄20~55岁,平均 (35.63±7.05)岁;病程3个月~13年,平均(49.62±8.31)月;治疗前NRS(5.61±0.93)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过程中对照组1例患者因依从性欠佳,资料不完整而退出。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参考文献[6]制订。症状与体征:①乳房出现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或隐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与月经、情绪变化有相关性,连续3个月或间断疼痛3~6个月不缓解;②一侧或两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肿块,肿块可分散于整个乳房,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与皮肤或深部组织不粘连,推之可动,有触痛,随情绪及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消长,部分患者乳头可有溢液或搔痒。辅助检查:钼靶X线片、乳腺纤维导管镜、彩超、穿刺细胞学。
2.2 中医辨证标准
本病辨证分型分为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冲任失调。大量研究认为:肝郁气滞型为本病高发证型[7-8],本研究着重选取肝郁气滞型为研究对象。其判定标准[9]如下。主症:①乳房出现胀痛或窜痛;②乳房的疼痛和肿块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与月经、情绪变化关系密切;③烦躁易怒;④两胁经常胀满。次症:①肿块多为单一片状,质较软,触痛明显;②月经失调,或痛经;③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具有3项主症或2项主症和2项次症表现的患者均可判定为肝郁气滞型,且每位肝郁气滞型患者均经2位副主任中医师共同确诊。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肝郁气滞型中医辨证标准者;② 20~55岁育龄女性。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己接受其他治疗者;③年龄不相符或合并妊娠、哺乳者;④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等原发病和精神疾病者;⑤合并有乳房其他疾病者;⑥中药不耐受或过敏者。
4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中药内服联合芙蓉膏外敷法治疗。中药内服方药物组成:当归10 g,白芍15 g,柴胡10 g,枳壳15 g,白术10 g,茯苓20 g,香附10 g,王不留行30 g,路路通15 g。水煎,1 d 1剂,分2次温服。芙蓉膏药物组成:芙蓉叶30 g,牡蛎30 g,炮山甲10 g,皂角刺15g ,石上柏15 g,石见穿15 g,芒硝20 g。上药共研为细末,以蜂蜜和白醋各半调糊。外敷操作方法:清洁皮肤后,将芙蓉膏制成1.5 cm×1.5 cm大小、0.3 cm厚敷贴乳房结节处,再用无菌纱块外敷,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每次6~8 h,于每次经期时外敷乳房结节处,连用5 d。对照组给予小金丸(由川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20130806,规格 6 g/支),2次/d,2支/次,口服。治疗期间不服用其他药物。
两组均以28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随访观察6个月。
5 乳腺疼痛分级与评分
本研究治疗前后均采用视觉模拟法(VAS)[10]评价患者乳腺胀痛情况,以0~10分表示,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难忍。临床使用时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患者,让患者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医师根据患者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临床评定以0~2分为优,3~5分为良,6~8分为可,>8分为差。
6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评分法[11]。疗效指数=[(治疗前VAS评分-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VAS积分]×100%。痊愈:疼痛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疼痛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疼痛好转,疗效指数30%≤疗效指数<70%。无效:疼痛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8.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02,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患者疗效对比
8.2 两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VAS评分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患者治疗前后乳房疼痛VAS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9 讨 论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失常引起的良性乳腺疾病[12],根据其病理学形态又分为乳腺腺病、纤维囊性乳腺病、乳腺纤维囊性改变和硬化性腺病等,多因乳腺主质和间质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及复旧不全引起乳腺正常结构紊乱。大多学者认为:乳腺增生症已经逐渐成为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因病理学表现不同,所以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也各不相同,其中以病理检查为非典型增生的患者癌病率最高,大多患者均为终生良性表现[13-14]。虽大多患者无明显癌变倾向,但由于该病多呈现周期性乳房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乳腺增生症又称“乳癖”,中医学认为:多因情志郁怒不遂、肝气郁结日久等发为本病[15]。中医典籍记载:乳房为人体肝经覆盖之地,情志郁结,久则导致肝气郁滞并结于乳房,日久导致经脉阻塞,从而出现不通而痛,进一步由气滞、血瘀和痰凝共同引起本病[16],故以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和冲任失调最为多见,本病属本虚标实,责之肝、脾、肾3脏。因此,对乳癖的治疗主要遵循疏肝理气的治疗原则。正如学者云:“治乳证,气为源,定之。”本研究中,芙蓉膏中芙蓉叶清热凉血,解毒消肿,为主药;佐以桃仁、乳香活血化瘀;皂角刺味辛温咸,有消肿拔毒排脓之功;牡蛎、炮山甲软坚散结;土鳖虫破血逐瘀,散症结;石上柏、石见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同时配合中药口服汤剂以疏肝理气散结。
研究结果表明:从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疏肝理气的治疗原则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进一步证实在乳腺增生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中药外敷能够起到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操作相对简单,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并且毒副作用小。期待更多研究进一步证实中医药内外兼治的特色与优势,更大地发挥中医药优势,探索该病的诊治方案,丰富该病的临床治疗。
10 参考文献
[1]姜军.乳腺增生症:值得重视的临床问题[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08,1(2):13-18.
[2]赵迪.影响女性乳腺增生发病率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8):162-163.
[3]王素燕, 李燕芳, 吕英杰,等.健康体检中女性乳腺疾病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3,10(3):135-137.
[4]马薇,金泉秀,吴云飞,等.乳腺增生症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6,36(7):759-762.
[5]谷丽艳,易佳丽,樊延宏,等.中医药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73-176.
[6]郭莉,刘鹏熙.乳腺增生病诊断与疗效标准的评价[C]//全国中医暨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广州,2007.
[7]杨萍.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与乳腺钼靶X线表现的相关性研究[D].陕西中医药大学,2015:10.
[8]赖熙雯,刘晓雁,刘鹏熙.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2):68-71.
[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5-47.
[10]郝双林.临床疼痛的测定方法及其评价[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3,14(4):228-230.
[1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10.
[12]HUANG N, CHEN J,XUE J,et al.Breast Sclerosing Adenosis and Accompanying Malignancies:A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Imaging Study in a Chinese Population[J].Medicine(Baltimore),2015, 94(49):e2298.
[13]KHOLOUSSI NM,El-NABI SE,ESMAIEL NN,et al.Evaluation of Bax and Bak Gene Mutations and Expression in Breast Cancer[J].Biomed Res Int,2014:249372.
[14]李挺.乳腺良性疾病-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及高危病变病理学新认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6,36(7):716-720.
[15]董华英,王伟,吴诚义.乳腺增生病古代文献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3):5-7.
[16]谷丽艳,易佳丽,樊延宏,等.中医药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