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傲”字旧注辨析
2018-03-12王文轩
王文轩
摘 要:《荀子·劝学篇》“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讃。”一句中的“傲”字,后世学者为其作注者甚多,各家注解往往各执一词。通过整理、分析各家注解,将各家注解归纳为以下四类:“暄噪、戏傲”“嗷嗷,表声音”“不省人言”以及“傲诞、妄言”。结合历来学者对《荀子》的研究,发现以上诸解都与原文文意不符,释义有失偏颇。为此,对以上各家注解进行一一辩驳。笔者在整理、分析各家注解之时受到启发,得出“傲”该爲“趮”之假借,表“急躁”之义的结论,并于下文予以论证。
关键词:《荀子》 傲 趮 假借
《荀子·劝学篇》“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讃。”一句之解析,自清乾嘉时期人们致力荀子研究始,有很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诠释。在此之前,唐·杨倞首次为其作注,对于荀书后世的研究形成了很大的影响。但该句中“傲”义之争辩,至今未有定论。
一、辨析前人“傲”字舊注(《荀子·劝学篇》)
(一)“傲”表“暄噪、戏傲”义
“喧噪”之义乃唐大理评事杨倞首作之注解,因《荀子》一书晦涩难读,杨倞所作《荀子注》一书是现今流传《荀子》的最早注本,故学者多从之。杨注原文为“傲,暄噪也。言与戏傲无异。”[1]许慎《说文解字》“喿,鸟羣鸣也。从品在木上。”[2]段注“(喿)鸟羣鸣也。此与雧同意。俗作噪。”[3]以此可知,杨倞认为,《荀子》中“不问而告谓之傲”一句中的“傲”该解释为“吵闹、嘈杂”之义。考该句的上下文可知,“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爲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4]大意是君子学习应该修身养性、完善自身,而不该以此卖弄学问,所以“不问而告”和“一而告二”都是急于炫耀、卖弄学问的行为,“喧噪”之义与上下文文意不衔接。故此处的“傲”绝非“喧噪”之义。
(二)“傲”表声音
卢文弨在《群书拾疑》中提到:“傲”“口嗷嗷,旧本作声,曰嗷嗷。今改正。”[5]许慎《说文解字》释“众口愁也。从口敖声。《诗》曰:‘哀鸣嗷嗷。五牢切”[6]依卢说,《荀子》中的“傲”旧作“嗷”,表声音,后来才改作“傲”字。卢说这一观点没有“喧噪”之义的影响广泛,持此说者相对较少,盖据杨注“喧噪”之义而解。诚然,对该说的质疑是很明显的。首先,就目前存在的版本来看,《荀子》整篇文章中都没有“嗷”字的用法,即使有“嗷”表声音这一义项的词出现,也是由同音的“敖”(敖,五刀切)字来假借。如《荀子·强国篇》第十六“百姓讙敖则从,而执缚之刑灼之不和人心。”[7]杨倞为其所作的注解是“敖,喧噪也。亦读为嗷,谓叫呼之声,嗷嗷然也。”[8]其次,从语法方面来讲,“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讃”是一个并列的联合复句,两句的句子结构相似,“傲”与“囋”该为对文,相对应的词或短语往往要同类。上说不合对文原则。最后,结合原文上下文文意,“傲”“囋”分别爲“不问而告”“问一而告二”这两种行爲的表现形式,据文意,小人治学只爲向旁人炫耀并不惜急于表现自己的丑态跃然纸上,与“君子之学以美其身”形成明显的对比。若“傲”字单纯表示声音,则不能达到作者想表达的语义效果。综上,若“傲”强为之解,实为不妥。
(三)“傲”表“不省人言”义
此解为郝懿行在《荀子补注》中首先提出,郝氏原文“傲与謷同。《说文》云:‘謷,不省人言也。与此义合。”[9]此处郝氏释“傲”为“謷”。即,“没有深思、领悟对方的话。”首先,此处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许慎《说文》孙刻本、和刻本以及汲古阁本均释“謷”为“不肖人也。从言敖声。一曰哭不止,悲声謷謷。”[10]徐锴系传《说文言部》“‘不肖人,其言烦苛也。”[11]段注依据《韵会》等书进一步补正为“(謷)不省人言也。省各本作肖。今正。”[12]据此,“謷”才有“不省人言”之正解。其次,乍看郝氏之说觉得有理,根据原文文意,“不问而告”和“一而告二”都是没有省视对话者的语义,出现了违反会话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原则的情况。但是,这一解释只止于解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这一句话。追溯《荀子》上下文文意,郝氏之说经不起推敲。《荀子》上下文文意以上已有解析,此处不作赘述。最后,“傲”与“謷”通用表“不省人言”之义均不见于辞书、文献。只就《荀子》本文而言,“謷”字只在文中出现了一次,《荀子·礼论篇》第十九中“歌谣、謸笑、哭泣、谛号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声音者也。”[13]杨倞为其做注“謸与傲同,戏谑也。”[14]“謸”为“嬉笑、戏谑”之义,此处“謸”虽与“傲”字通用,但明显并非“不省人言”之用法。最后,笔者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发现古文献中出现的“謷”字均没有郝氏提出的“不省人言”的用法。追究郝氏之说,盖是注者将“謷”字“不省人言”之本意带入《荀子》原文,语义正好与该句衔接,遂成此注。但是注者却忽略了联系上下文文意,且并不了解该字在同时代文献中有无相似用例。正如王力在《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中提及“如果某词只在一部书中具有某种意义,同时代的其他书并不使用这种意义,那么这种意义是可怀疑的。”[15]
(四)“傲”为“骜”之假借,表“傲诞、妄言”义
现代学者史冬青在其论文《<荀子>六处旧注新辨》中,对“故不问而告谓之傲”中的“傲”义做了新的解释。史氏根据王念孙《广雅书证》及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得出“傲”为“骜”之假借,表“放妄”之义的结论。[16]刘师培在《刘申叔先生遗书》一书中提到“傲即傲诞之义,所谓妄也。”[17]二说“妄”义相同。《说文》“骜,骏马。从马敖声。五到切。”[18]王念孙《广雅疏证》“骜与敖通,亦作傲。《荀子·劝学篇》‘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傲,谓妄言也。《论语》云:‘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躁亦妄也。”[19]依史氏之说,“不问而告谓之傲”中的“傲”字,该是“狂妄、放妄”之义。原句该理解为“别人未问就迫不及待地告诉称作‘狂妄‘逞己能事”①《说文解字·女部》卷十二:“妄,乱也。从女亡声。巫放切。”《汉语大辞典》释“狂妄:放肆妄为,妄自尊大。”如:《荀子·强国》:“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从文意上分析似乎合理,但“狂妄”之义与“傲”字之本义相去不远,②《说文解字·人部》:“倨也。从人敖聲。五到切”如果作者在此处欲表达“狂妄”之义,则不必舍近求远假借“骜”。另外,《荀子》通篇都没有出现“骜”字,但是“傲”则出现了五次以上,即:“不问而告谓之傲”“故未可与言而言之谓之傲”“故君子不傲不隐”“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夫富贵者则类傲之”等(《荀子》)故此,此处“傲”为“骜”之假借,表“狂妄”之义不合《荀子》原文用词习惯。最后,将“傲”字本义考证补充如下: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其纳入“人”部,释义“倨也。从人敖声。五到切。”[20]《尚书尧典》“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孔安国随文释义为“傲慢不支”。[21]孔安国与许慎时代较近,故而两义之间并无很大差别。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傲”为“(傲)倨也。按此当与下倨不逊也连属。篆当与健倞二篆相属。葢此部经传写久失其旧者多矣。古多假敖爲傲。女部又出嫯字。侮也。”段注对其解释并没有明确提出其观点,他认为依照许慎的观点,“傲”该为“倨也、不逊”之义,但是因为“人”部经传写既久失去其义的也有很多,故此保留观点,并于后文列举了“傲”字的基本用法。此外,段玉裁还对《说文》文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傲”与“”字的顺序应该互换。据《说文》不同版本的体例,段注涉及的“、倨、逊、健、倞”五字的顺序是“健、倞、傲、、倨”,段玉裁认为以上五字的顺序该是“健、倞、、傲、倨”,即“健、倞、”都有勇壮之义,三篆相属,“傲、倨”两篆连属。[22]据《说文》及段注对其文例的解释可见,“傲”字本义该为“倨、不逊”之义。endprint
除了以上就《荀子》“傲”义所作注解之外,后世学者还从《荀子》原句本身出发对“傲”字进行分析。清王懋竑在《读书记疑·荀子存校》中提出前句“疑当作问而不告谓之傲”[23],持同一观点的还有清代的杭世骏,他在《道古堂全集》一书中言“荀卿子云:‘问而不以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24]依上说,“傲”字之义显而易见。但是,据王、杭之说,《荀子》原句“不问而告谓之傲”本身有误。故此,笔者对照现存《荀子》的各个版本进行了考证,但并未发现有版本出现“问而不告谓之傲”“问而不以告谓之傲”之说及相似观点③。
二、“傲”为“趮”之假借,表“急躁”之义
以上诸解分别从辞书解释、文献用例、破假借以读本字等方面对《荀子·劝学篇》“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讃。”一句中的“傲”字做了注解。但因以上注解均与原文文意不符,强为之解则有失偏颇,上文笔者对其进行了一一辨析。最后笔者通过对照《荀子》同时代的语料,并结合与《荀子》相近观点的著作,对原文中的“傲”字进行分析。得出“傲”为“趮”之借字,表“急躁”之义的结论。详述以下:
(一)语音相近为二者通假之基础
《说文》“趮,疾也。从走喿声。则到切。今俗作躁。”又“傲,从人敖声。五到切。”[25]“趮”字在上古为精母宵部,稣到切。“傲”字在上古为疑母宵部,五牢切。以此可知,二者古音相近,可以假借。《论语季氏篇》“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26]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论语音义》“躁,早报反。鲁读躁爲傲。”[27]现代学者田春来在《<释文>所载《论语》鲁读和古读的关系》一文根据《释文》记载异文的比堪得出《古读》多用本字,《鲁读》多用借字的结论。依此说,《论语季氏篇》中的“躁”该为本字,而“傲”为其假借字。[28]回到《荀子》原句“不问而告谓之傲”符合以上推论。此外,俞樾在《诸子平议》卷十二“《论语季氏篇》‘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释文曰:‘鲁读躁爲傲。荀子此文盖本鲁论下文曰,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皆与《论语》同。惟变躁为傲可证也。傲即躁之假字,‘不问而告‘未可与言而言皆失之躁,非失之傲也。”[29]王先谦俞亦认为俞说可信。[30]以上诸说均爲“傲”“趮”可假借之明证。
(二)文本互证、思想体系溯源——以《论语》释《荀子》
首先,从文本的继承关系来看,《荀子》一书中有大量与《论语》语义相近或表达相近观点的语句,所以历来对两书的注解都可以相互补充、互相解释。张宁在《<论语><荀子>思想的一致性研究》一文通过对两本书的语句进行对照,发现《荀子》一书多次直接承用《论语》原文,或稍加改变而无损愿意。通过两书对比分析,作者总结出37则《荀子》直接承用《论语》的语句,而直接引用原文的就有20处。此处略举一例:《荀子·劝学》中“古之学者為己,今之学者为人。”就直接承用了《论语·宪问》中的内容。[31]故此,我们可以根据两书之间的相关句子相互阐释其意义。那么《荀子》“不问而告谓之傲”与《论语》“言未及而言之谓之躁”盖本同源则不言而喻了。其次,从思想体系着眼,《荀子》与《论语》观点本一脉相承,前者是在后者基础上的承继和发展。《论语·季氏篇》中,孔子提出“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不言谓之隐,未见顔色而言谓之瞽。”[32]其第一句便与《荀子》与“不问而告谓之傲”一句表达相近思想,二者可以相互阐发。《六书故》释“儳”:“仓监切。越次进也。记曰:‘长者不及毋儳言。谓言未及之而言也。”[33]此处“言未及之而言”是一种不合“礼”的行为。《读书记》“南轩曰:‘此章戒人言语当适其可也。”[34]结合孔子所说,“躁”和“隐”都过犹不及,是与人交际时错误的行为,这与儒家宣扬的中庸思想契合。宋·朱震《汉上易传》卷一“初筮告者以刚中也。不问而告与问一而告二皆非刚中。”[35]依朱震所说,“不问而告”与“问一而告二”亦非适可之行为,此与《论语》所持观点不谋而合。故此,《荀子》“不问而告”与《论语》“言未及之而言”都是不符合儒家的“礼”和中庸思想的错误行为,二者乃出同源。
附注:
①《说文解字·女部》卷十二:“妄,乱也。从女亡声。巫放
切。”《汉语大辞典》释“狂妄:放肆妄为,妄自尊大。”《荀子·强国》:“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
②《说文解字·人部》:“倨也。从人敖声。五到切”“不问而告
谓之傲”“故未可与言而言之谓之傲”“故君子不傲不隐”“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夫富贵者则类傲之”等。(《荀子》)
③清抱经堂丛书本、宋台州本、元刻本、均为“不问而告谓之傲”。
注释:
[1]杨倞,《荀子注》,《四库全书荟要·乾隆御览本》子部,《荀子·劝学·篇》第一,第6页。
[2]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第42页。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5页。
[4]荀况,《荀子·劝学篇》第一,《四库全书荟要·乾隆御览本》子部,第6页。
[5]卢文弨,《丛书拾补》,《抱经堂从书》本,直隶书局,1923年,第5页。
[6]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第28页。
[7]荀况,《荀子·强国篇》第十六,《四库全书荟要·乾隆御览本》子部,第2页。
[8]杨倞,《荀子注》,《四库全书荟要·乾隆御览本》子部,《荀子·强国篇》第一,第2页。
[9]郝懿行,《荀子补注》,清嘉庆光绪间郝氏遗书本,第1页。
[10]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第48页。
[11]徐锴,《说文系传》,第184页。
[1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96页。endprint
[13]荀况,《荀子·礼论篇》第十三,《四库全书荟要·乾隆御览本》子部,第13页。
[14]杨倞,《荀子注》,《四库全书荟要·乾隆御览本》子部,《荀子·强国篇》第一,第2页。
[15]王力,《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中国语文,1962年1期,第333页。
[16]史冬青,《<荀子>六处旧注新辨》,菏泽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第111页。
[17]刘师培,《刘申叔先生遗书》,宁武南氏排印本,1936年,第6页。
[18]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第198页。
[19]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第257页。
[20]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
[21]孔安国,《尚書·堯典》,四部丛刊景宋本。
[2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23]王懋竑,《读书记疑·荀子存校》卷十一,清同治十一年福建抚署刻本(第290页)。
[24]杭世骏,《道古堂全集》卷二十,清乾隆四十一年刻光绪十四年汪曾唯修本(第162页)。
[25]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第30页,第160页。
[26]孔子,《论语·季氏篇》,中华书局,四部丛刊景日本正平本,第41页。
[27]陸德明,《经典释文·论语音义》,北京,中华书局,1983。
[28]田春来《<释文>所载<论语>鲁读和古读的关系》,孔子研究,2012年,第2期,第98页。
[29]俞樾,《诸子平议·荀子平议》,中华书局,1954年,第225页。
[30]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1988年,第13页。
[31]张宁,《<论语><荀子>文本思想的一致性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
[32]孔子,《论语·季氏篇》,中华书局,四部丛刊景日本正平本,第41页。
[33]戴侗,《六书故》,中华书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0页。
[34]真德秀,《读书记》卷二十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66页。
[35]朱震,《汉上易传》卷一,九州出版社,2012年,四部丛刊续编景宋刻本,第16页。
Abstract:Many scholars made notes for“ao(傲)”,a word,in the the sentence“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讃。”of the“Xun Zi QuanXuePian”,but their annotations and opinions are divergent and they stuck to their own arguments.The author think that all the annotations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typ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mments:“the noise”,“woow,a word for sound”and“not to be conscious of what people say”and“aodan(傲诞)、wangyan(妄言)”.In addition,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above solutions are inconsistent with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the interpretation is biased by combining with the scholars'research on Xunzi.Therefore,the author rebutted the the above notes one by one.Finally,the author inspired by the result of the collation and analysis of each note and come to a conclusion that“ao(傲)”should be the guise of“Zao(趮)”,the following is the specific argument.
Keywords:XunZi;ao(傲);zao(趮);jiajie(假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