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手术期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血小板参数、血红蛋白水平和康复进程的影响

2018-03-12钟喜红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围术置换术红细胞

曾 文,吴 伟,钟喜红

(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416医院骨科,四川 成都 610051)

髋关节置换术作为骨科最成功手术方式之一,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矫正畸形并恢复和改善其关节运动功能,使患者获得无痛且功能正常的关节,虽然骨科生物材料的引进及手术条件日趋完善使患者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但随手术数量增加,术后神经麻痹、骨溶解、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仍备受关注[1]。骨科关节置换术出血较多,尤其是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及翻修术,术后贫血、血栓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骨科医生及患者,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在血液高凝、血流减慢或瘀滞、静脉管壁损伤后发生,患者血HCT、Hb减少,PLT聚集率增加,并出现凝血功能障碍[2,3]。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前血液动员药物,可直接作用于骨髓,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促进红系祖细胞朝原红细胞分化,促进幼红细胞增殖并向Hb转化,提高血液中红细胞、Hb含量及含氧量,促进红细胞代谢[4]。2014年4月至2017年3月我科选取6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析rhEPO对其PLT参数、Hb及康复进程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4月至2017年3月我科6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在60岁以上,且择期接受单侧髋关节置换术;②病因为股骨头坏死伴骨关节炎、髋关节炎、股骨颈骨折等,且临床资料完整,意识清晰、能正常交流,可配合参与本研究;③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或严重贫血、脏器出血;②术前1周有促凝、抗凝药物使用史或存在凝血功能异常;③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内科疾病或多关节手术;④既往有深静脉血栓形成、脑栓塞、脑梗死、心肌梗死病史。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5~76岁[(65.10±1.32)岁];病程3~10年[(6.45±0.13)年];疾病类型:股骨头坏死伴骨关节炎12例、股骨颈骨折18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6~74岁[(65.15±1.30)岁];病程3~11年[(6.44±0.16)年];疾病类型:股骨头坏死伴骨关节炎13例、股骨颈骨折17例,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均在术前进行并存疾病、营养状况及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筛查,评估其心功能、肺功能、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观察组在围术期(术前7 d)给予rhEPO注射液250 U/(kg·次),1 次/天,术前1 d停药,对照组经皮下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不给予rhEPO处理,其余处理措施两组均相同。手术方法:如患者无呼吸困难或气道插管困难则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手术,手术均由同一名主刀医生完成,手术时间在50~90 min,全髋关节置换选择生物型关节,股骨头置换选用骨水泥型关节,术中适当控制血压,彻底止血,并放置1根引流管,在术后24~48 h拔除,术后常规预防感染、止痛,术后12 h均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1.3观察指标①记录两组术中、术后输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拆线时间,负重锻炼时间等康复进程指标;②比较两组血HCT、PLT、Hb、CRP水平;③两组凝血功能变化分析:测定两组术前1 d及术后24 h APTT、PT、FIB,评价凝血功能,正常值分别为25~37 s、11~14 s、2~4 g/L;④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包括感染、深静脉血栓、过敏、发热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康复进程指标比较观察组术中、术后输血量低于对照组,术后拆线时间、负重锻炼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后24 h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康复进程指标比较

2.2两组血HCT、PLT、Hb、CRP水平比较术后两组血HCT、PLT、Hb、CRP水平均低于术前,观察组血HCT、Hb水平高于对照组,PLT、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HCT、PLT、Hb、CRP水平比较

*与术前比较,P< 0.05

2.3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术后两组APTT、PT短于术前,FIB水平高于术前,观察组术后APTT、PT短于对照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3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与术前比较,P< 0.05

2.4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为目前临床骨科常见术式,通过应用人工关节取代失去功能的人髋关节,继而获得确切治疗效果,可治疗患者伴有功能障碍和持续疼痛的关节损伤,缓解疼痛、矫正下肢畸形,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因此该术已成为多种髋关节中晚期疾病和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首选方法,用于其他非手术无法治疗的疾病,但患者因术前损伤,大量失血后会使Hb等营养因子下降,红细胞含量及HCT减少,手术带来的创伤及术中缺血也会引发凝血机制,血小板活性增强,术中及术后均需要进行输血,此外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年龄一般较大,机体功能下降,血管弹性降低,多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术后更容易诱发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5,6]。研究显示在择期手术患者中,围术期患者术前长期等待过程中贫血症状会呈进行性加重,髋部骨折患者在创伤打击下引起全身应激反应,增加心脑及其他组织、器官血氧需求,同时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因疼痛致制动或卧床休息,因缺乏运动导致静脉血液循环减慢,为血栓形成提供了条件,且患者围术期体液丢失或凝血功能激活导致术后机体处于血液高凝状态,此外手术操作、麻醉因素均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体内产生大量自由基,造成红细胞结构及功能损害,并导致患者启动修复机制,促进血小板聚集,引发血栓,而CRP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在手术、感染、创伤刺激因素作用下一会明显升高,因此在髋关节围术期应及时纠正贫血症状,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CRP等指标水平[7~9]。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为肾脏合成并分泌的一种激素样物质,由165个氨基残基组成,可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及幼红细胞成熟,加速网织红细胞释放及提高红细胞膜抗氧化酶活性,因此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补充EPO有重要意义,rhEPO为重组人EPO,可刺激前期红系定向干细胞增殖,使其向原红细胞分化并刺激幼稚红细胞增殖,继而增加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提高血液含氧量,继而维持及促进红细胞代谢,常用于增加贫血患者红细胞数量,纠正贫血、改善凝血功能,因此是手术患者术前进行红细胞动员的安全有效药物[10,11]。

在康复进程方面,寇红伟等[12]在分析rhEPO对腰椎退变性侧弯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时发现,A组(术前7 d起每隔1 d给予EPO 10000 IU)术中输血量、术后输血量均较B组(术前不给于EPO治疗)少,且A组术中负重锻炼所需时间较B组短,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术前1周内给于rhEPO治疗后,其术中、术后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拆线时间、负重锻炼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因而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给予rhEPO治疗,可明显减少其术中及术后输血量,缩短康复进程,促进患者尽早拆线,参加正常活动,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在HCT、Hb、PLT及凝血功能改善方面,王善超等[13]在分析(EPO)对髋膝关节置换手术出血的影响时发现,试验组、对照组术后3 d、7 d Hb均显著下降,且试验组术后14 dHb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对照组的Hb水平仍显著低于同组术前水平,张静萍等[14]分析了rhEPO联合氨甲环酸在高龄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血液管理中应用价值,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红细胞数、Hb、HCT均低于同组术前1 d,但观察组术后1、3、5 d红细胞数、Hb、HCT均较对照组高,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4 h两组血HCT、PLT、Hb、CRP水平均低于同组术前1 d,但观察组术后血HCT、Hb水平高于对照组,而PLT、CRP低于对照组,这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因此对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及术后其血HCT、PLT、Hb水平可能因手术创伤、失血过多等因素而呈下降趋势,但采用rhEPO治疗,可明显减轻血HCT、PLT、Hb的下降幅度,考虑是因为rhEPO可刺激前期红系定向干细胞增殖,并促进幼稚红细胞增殖,增加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提高血液含氧量,继而维持及促进红细胞代谢,提高HCT、PLT、Hb水平,同时减少CRP释放。此外本研究也显示观察组治疗后APTT、P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而FIB低于对照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给予rhEPO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同时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围术期应用rhEPO治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可明显改善其血HCT、PLT、Hb、CRP水平及凝血功能,同时促进康复进程,无明显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 付鸿江,裴效瑞.利伐沙班不同疗程防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药房,2017,28(11):1506-1509.

[2] 程艳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流程联合利伐沙班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河北医学,2016,22(4):618-620.

[3] 宋玉成,邓迎杰,刘振锋,等.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与中药八珍汤对老年关节置换后血红蛋白及高凝状态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53):7925-7931.

[4] 李璐兵,韩然,王雪,等.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在髋膝关节置换术贫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16,22(10):898-901,951.

[5] 张德盛,刘树平,刘跃洪,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6,33(2):235-237.

[6] 肖天科,付滨,余学英,等.泵注右美托咪定减少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效果观察[J].西部医学,2015,27(2):243-245,248.

[7] 陆伟斌,唐亚贤,刘宝清,等.血凝酶对髋关节置换术低分子肝素抗凝患者出血量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29):5713-5715.

[8] 周琦,周义钦,赵辉,等.老年患者全膝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的转归[J].中华骨科杂志,2015,35(3):261-267.

[9] 罗大辉.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6,13(6):54-56.

[10]胡彩华,李施泉,范玉平,等.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变化及其与化疗的关系[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5,22(3):204-206.

[11]刘继芳.血浆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作为预测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危险因素[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5,22(8):771-774.

[12]寇红伟,魏琛,刘宏建,等.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腰椎退变性侧弯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7,34(4):700-702.

[13]王善超,孙卫平,王海波,等.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髋膝关节置换手术出血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3):72-74.

[14]张静萍,刘欣伟,韩文锋,等.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氨甲环酸在高龄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血液管理中应用[J].临床军医杂志,2016,44(9):889-891.

猜你喜欢

围术置换术红细胞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反肩置换术
破碎红细胞检测研究进展
Uf1000i红细胞检测在肾内科的应用价值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