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之际的中朝中江关市刍议

2018-03-12靖永坤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后金崇祯物资

靖永坤

中朝两国自古以来交往频繁,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中江关市持续时间较长,对促进双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学界并未将中江关市发展的脉络勾画清楚。梳理和研究中江关市的发展状况,不仅有助于研究古代中朝经济,而且对研究当前密切的中朝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中江的地理位置,中朝两国实录中没有详细记载。《燕行录全集》有记载:“中江亦鸭绿江上游之泒,而其下流又合而为一,故两江之间名曰於赤岛。有居民,间有把幕为瞭望之所。每年春秋开市于此。我以牛只纸盐海参,彼以青布交易,所谓‘中江开市’是也。”[1]这里,明确指出了中江开市的地点即为朝鲜境内的於赤岛。

中江关市始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朝鲜为补充物资,向明朝政府提出了开市的请求,双方在鸭绿江的岛屿上开市交易物资。后来因关市弊端滋生,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正式关闭。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取得了对辽东地区的实际控制,为了进一步补充经济,后金决定在边境开市,并与朝鲜就关市开放及程序规范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涉。

一、后金与朝鲜中江开市交涉

清军入关前,后金与朝鲜共举行了两次中江关市交易,时间分别是崇祯元年(1628)和崇祯四年(1631)。

(一)第一次开市情况

为应对占据皮岛的明朝大将毛文龙,并解决国内的粮食饥荒,后金向朝鲜提出边境开市要求。天启七年九月,双方约定在中江第一次开市[2,卷五百二十六]。

天启七年(1627)六月,后金出现大饥荒。《清太宗实录》记载:

时国中大饥,斗米价银八两,人有相食者。国中银两虽多,无处贸易,是以银贱而诸物腾贵…盗贼繁兴,偷窃牛马,或行劫杀。[3,卷三,天聪元年六月戊午]

在此情形下,皇太极迫切需要朝鲜的粮食补给,向朝鲜提出贸易要求。由于朝鲜对后金的敌视和开市本身的实际困难,双方的交涉从天启七年九月一直持续到次年二月,几近半年之久。

天启七年十月,皇太极发书要求与朝鲜进行“开市买籴”[4,卷十七,天启七年十月戊戌]。在后金的催迫下,朝鲜决定先派遣使臣出使后金并随机应变,观察形势再做下一步打算。后金却一再要求朝鲜抓紧开市。十月辛酉,后金使臣仲男、高牙夫来到义州府,责问义州府尹严愰:“开市期限已迫,而尚不回答。通货之意,若是迟迟,商贾之米,又此寥寥何也”,指责朝鲜对开市的消极怠慢。经过讨价还价,后金使臣让步,把开始日期推迟到十一月初一日举行[4,卷十七,天启七年十月辛酉]。与此同时,朝鲜备边司移咨毛文龙,将实况告之,表明朝鲜是被迫开市。不久,毛文龙答复,后金与朝鲜开市之事“不可不佯许,而估缓其祸”。让朝鲜表面上先答应,尽量争取时间,等到明朝军队再次集合时再一同进攻后金[4,卷十七,天启七年十一月辛未]。

朝鲜在得到毛文龙的许可后,采取“羁縻之策”应对后金。仁祖国王在与大臣讨论是否议和时,认为羁縻之道“自古有之”,“姑许羁縻,已缓其祸”[4,卷十七,天启七年八月戊申]。但是,十一月初,关市贸易并没有在如期举行。朝鲜方面认为双方使臣回答往复之间,延迟是不可避免的[4,卷十七,天启七年十一月壬申],而现实的情况确实也是如此。朝鲜回答使朴兰英在与皇太极商谈开市后,十二月才将后金对中江开市的要求写好送回朝鲜。后金陈述自己经济非常困难,迫切需要朝鲜的帮助,“我则当此饥馑,给价买卖,若不相救,不无憾矣”。朴兰英则陈述朝鲜在战乱后开市的困难,两西荡然,六道失稔,开市实在不是情非不足,而是力所不及。谈判没有实质进展,于是后金再次派出使臣,与朴兰英一同去朝鲜,为开市再次进行外交交涉[4,卷十七,天启七年十二月乙卯]。

后金不断施加压力,朝鲜认为开市之事已不可避免。朝鲜备边司上书说:

胡差既传国书,今当与接待宰臣,讲定买米之事。答以“两西空虚,六道未得耕种,市籴之事,十分难处,而既誓天、约和,救灾恂邻,古之道也。今者贵国阻饥,请籴弊邦,宁坐视不救乎?今当分付边臣,许民开市,则买米亦在其中”。[4,卷十八,崇祯元年一月丙寅]

迫于皇太极的压力,许籴之事,朝鲜终不得不从。特别需要明确的是,朝鲜同意开市也有其目的。当初皇太极征朝鲜时,烧杀掠夺,从朝鲜掠走了大量人口。后金在撤兵后虽然归还了一部分人口,但是仍有六百人流落在后金。所以,开市以求后金归还人口,或者在开市市场上赎还本国人口是朝鲜同意开市的一大目的[4,卷十八,崇祯元年一月丁卯]。备边司认为,朝鲜国经济重创之余,有此帮助邻国之举,后金应该感恩报德。朝鲜以此要求后金归还被虏的朝鲜人民,则两国事体,亦皆得宜[4,卷十八,崇祯元年一月丙寅]。

最终,朝鲜采纳了朴兰英的建议,中江开市并输送三千石米(一千石用于发卖,两千石送于皇太极处)应对后金。后金使臣急于交易,“欲自二月初一日开市”[4,卷十八,崇祯元年一月己巳]。然而运输等安排筹备工作仍要耗费很多时间。朝鲜“通晓民间”,让百姓们运米到中江。因运输困难,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开市日期不得不推迟到二月二十一日[4,卷十八,崇祯元年一月丙子]。在此期间,朝鲜大臣金启宗上书,他认为长距离运米非常困难,建议国王发令,先贷用粮饷输送到中江,以此保证在二月二十一日送达。他还提议“令禁断潜商”,不至于发生麻烦,仁祖国王同意。二月二十八日,后金大将龙骨大率领开市商人千余、所豆里率领守护军三百余人,出来于镇江、义州,准备中江开市[4,卷十八,崇祯元年二月庚申]。后金商人和守护军在朝鲜安顿后,双方在交涉归还被掳人口时出现分歧,又僵持了数天。最后,在龙骨大的不断施压下,朝鲜边臣只好同意将米交易。三月丙寅(五日)双方到场市开始交易[4,卷十八,崇祯元年三月甲子]。

“龙、朴两胡,固请开市,不得已而许之以三千石米,白给者二千石;发卖者一千石。”[4,卷十八,崇祯元年三月丙寅]交易中的物货以米为主,这是由当时后金受到明朝的经济封锁,本身经济困难的现实决定的。其要求开市的直接目的也是补充后金当时最急需的粮食。由于朝鲜消极应对,本次交易的总体情况并不是很乐观。龙骨大曾对朴兰英说:

俺等到此,贵国顿无供馈之意,暴露风雨,军马饥饿,两国相好之意安在?且闻商贾来者,不满三十人,而牛则不来云。以何物货交易乎?[4,卷十八,崇祯元年三月甲子]

后金一行并未受到朝鲜接待供馈,到达中江的朝鲜商人也不多,而牛最终也未在交易之中。至于其交易总量也不多,“不过一万四千余两”[5]。

值得一提的是,双方为了规范开市秩序,此次还商讨了开市的时间定制。后金希望每年交易三次,以更好的补充国用。但是朝鲜并不赞同,“今见胡书,欲以春夏秋开市。虽春秋开市,物货亦虑其难办,况三季朔开市,则何以应伴乎?”[4,卷十八,崇祯元年四月壬寅]朝鲜认为,“开市大事,不可漫无限节,亦宜各定时期,无相滥越”[6]。以国王意,备边司回复后金说,因六月务农,开市不便,希望与后金每年在春秋开市两次[4,卷十八,崇祯元年四月壬寅]。然而这些想法终因关市无法举行而中断。此次开市之后,开市交易便暂时搁浅。

(二)第二次开市情况

崇祯四年(1631),后金与朝鲜举行第二次中江开市。此次开市同样因为后金出现饥荒。大学士鲍承先在奏折中称:“我国去岁被水灾虫吃,大约十家有一二有些余粮,我国无粮之家甚多。”[7,p50]百姓无粮,后金用于军队上的财力亦非常有限。当年,后金给军队壮丁买布的钱仅仅有五钱六分,所买布不过数尺,不足成一衣[7,p33]。如此艰难的经济状况下,后金考虑与朝鲜开市以获取补充物资自是在情理之中。

四年二月,后金使臣仲男带着皇太极的国书,要求开市于中江。朝鲜虽以“我国商贾,卒多负担,买卖不利”为由拒绝,但在后金强迫下不得不同意开市交易[4,卷二十四,崇祯四年二月丙午]。三月,龙骨大便以中江开市,带领数千后金商人来到朝鲜[4,卷二十四,崇祯四年三月己亥]。由于朝鲜对开市仍是消极抵制态度,此次开市的贸易额不大。交易的物品,除了杂货,后金还要求朝鲜提供牛马以载运物货,但是朝鲜派去的商人所带只有五十头牛而已[4,卷二十四,崇祯四年四月丙辰]。最后龙骨大一行“贸得物资六七百驮,搜括城中牛马,夺取府尹之马而去”[4,卷二十四,崇祯四年五月癸未]。朝鲜并没有主动提供后金所需物资,双方交易的状况仍不理想。为此,皇太极指责朝鲜不守约条,“义州大市,一年两次,业有定议,乃背弃前约,迄今通计,止市两次”[3,卷十六,天聪七年十一月甲辰]。

(三)两次开市之意义

开市虽然仅两次,但中江关市的开设和发展,对后金与朝鲜边境市场的发展起了示范作用。

贸易往来补充了后金所需物资,后金商人通过中江关市,从朝鲜购得大量急需的粮食,有利地缓解了严重的物资短缺,对后金的意义重大。其次,以此为推动,后金又借机在会宁、庆源等地设场,要求朝鲜商人带物资前来交易。皇太极通告朝鲜说:

今两国既成一国,中江大开关市。切思东边之民,原在会宁做市矣,今见此处开市,皆欲往会宁贸易。料无王命,会宁官岂敢擅专。故具悉预报,如允当,速速令会宁官遵行。[4,卷十八,崇祯元年二月甲寅]

中江关市的开设推动了其他边市贸易的发展进程。

关市贸易的举行,也为清朝入关后东北地区与朝鲜的贸易奠定了基础。

二、清军入关后中江关市的规范化

顺治皇帝在入关后迅速调整与朝鲜的关系。顺治元年(1644)十一月,顺治帝颁谕朝鲜:

朕勘定中原,诞登大位,人民爱戴。故特涣纶音,大赦天下。尔朝鲜国摅诚效顺,历有岁年。特遣世子归国,所有一切罪犯,尽行赦除。其永不叙用官李敬遇、李明翰、李敬式、闵性慧四人,世子欲求任用,姑如请准从。[8,卷十一,顺治元年十一月庚戌]

这一信号发出后,清廷通过还世子、叙旧臣、减岁币、免礼节等措施,主动改善双边关系。在此框架下的中江关市发展管理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定价立规,以为恒式”[4,卷四十八,顺治四年二月庚子]。

三年(1646)八月,清朝开始着手商讨与朝鲜开市事宜。此次清廷要求开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补充凤凰城附近物资[9,p167]。九月,朝鲜“与清人开市于中江,从清人之请也”[4,卷四十八,顺治三年九月戊午]。十月,清朝明确规定了中江开市之期[4,卷四十八,顺治四年十月癸酉]。开市日期便从此定格在每年的二、八月中旬,并持续整个清朝[10,卷三《事大》开市]。

在顺治年间,中朝双方不仅规定了中江互市的具体日期,同时规定了开市的交易物资种类和数量。清朝方面大抵以小青布为主,除此外还有帽子、花布、马尾等杂货[11,卷上,场市中江]。朝鲜方面每次开市的具体交易物品见表1。

表 1 中江开市公买卖总数[10,卷三《事大》开市]

虽然交易物资作了此规定,然而在交易过程中一般是少于规定物资的,并不完全按照规定进行。见表2。

表 2 顺治年间农牛交易数量[12,顺治十三年二月二十六日]

同时,中朝双方规定了开市的法定参加人员、地域和数量。清朝方面“中江开市,清人只令凤凰城近处三堡许贸,而北京商贾,则不需出送”[4,卷四十七,顺治三年八月癸卯]。朝鲜方面也规定了各道商贾的定额,汉城府抄定商贾七十九名,开城府五十一名,黄海道二十一名,平安道七十二名,共计二百二十三名[12,顺治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

交易流程亦体现规范化管理。朝鲜规定,中江关市交易物资由平安、黄海、京畿道三道分担。中江交易之前,开城府和黄海道及平安道监营

将交易所需的农、牛、盐、纸等物品按数量分配于各邑,由各邑负责提供物货。在正式开市前一月,备边司依国王意,提醒赴市商贾整理物资,及时入送。到了交易日期,朝鲜政府派差使员同译学训导带领商人前往中江开市交易,还派遣别将在中江负责迎接事宜。在交易中,私贩人、牝马、人参等一切禁物都被禁止,义州府尹负责勾管严查和接待清人事务[10,卷三《事大》开市]。整个关市的交易管理,从分配物货数量到统一入市都体现了管理的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物价的稳定和交易的公平。

三、对明清之际中江关市的认识

(一)清军入关之前

中江关市在清军入关前举行了两次。总体来讲,后金通过交易得到了粮食的补给,有效缓解了物资短缺的局面。双方就关市贸易的细节进行交流沟通,也使交易初步实现了规范化。但是这一时期的关市贸易并没有正常进行,交易额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朝鲜对开市持消极抵抗的态度。后金通过武力强迫朝鲜签订盟约,双方约定为兄弟之国。作为战败国的朝鲜,经济衰弱,人口流失,对于开市在心理上自然是抵触的。每次开市前,双方都要经过反复交涉。朝鲜一再推脱,在“似难终始阻遏”[4,卷十七,天启七年十一月壬申]的情形下才被迫同意;开市之时,朝鲜也不提供足够的物资以供双方交易。

其次,交易市场秩序并不公平。物货的价格一般是由后金商人来定,“论价不平,市民不得发卖”[4,卷十九,崇祯元年十二月辛卯],这使朝鲜商人在交易中无法获利。第二次开市时,甚至出现了“龙胡勒定物货之价,无异夺掠”[4,卷二十四,崇祯四年四月丙辰]的局面。正如史料记载:“春秋开市,虽是原约,我国商贾,卒多负乏,且湾市买卖之不利,已验于前日。”[4,卷二十四,崇祯四年二月丙午]在这样的情形下,朝鲜商人对交易并不看好。

再次,关市贸易不是双方经济往来的主要方式。双方的使行贸易在满足后金的发展需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春秋信使之行,买卖无异于开市”,开市只是居于次要地位的暂时性需求。据记载,后金需求缎、绸等物资,朝鲜直接派使臣送去缎、绸百匹,青布五百匹,而不是通过关市换取[4,卷十八,崇祯元年五月戊子]。这一时期,使行贸易占据了双方经济往来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江关市等边境贸易的发展[9,p121]。

最后,关市贸易没有形成完整的规制。双方对于交易的物资、时间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实际交易的过程中,也没有专门的官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崇德年间,双方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并试图改善。崇德二年(1637),双方商定互市约条:凡凤凰城诸处官员人等往义州市易者,每年定限二次,春季二月,秋季八月……由部差朝鲜通事官二人,宁古塔官骄骑校笔贴式各一人,前往监视,定限二十日即回[2,卷五百二十六]。限定交易时间、加派官员监视,这些想法非常有益,为以后双方进行中江关市交易提供了制度层面的设想,利于双方的贸易往来。

(二)清军入关之后

顺治时期,清朝与朝鲜中江关市由以前的不定时、不定制走向了规范化,集中体现在交易时间、交易物资、交易人员和交易程序的规范上。虽然在交易过程中,仍有清商索价太高的现象,使很多朝鲜商人不愿接受[4,卷四十八,顺治四年二月己亥],但是关市交易得以发展,其意义还是值得肯定的。

第一,交易的物资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清朝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和凤凰城一带物资的补给。清户部曾移咨朝鲜:满洲赖达胡等耕作之际,缺少犁、铧、环鼻器具,宜两平贸易,以资农务[4,卷四十八,顺治四年二月丙子]。清军入关后,大量人口迁入关内造成了辽沈地区农业衰败,而开市物资中的牛和犁口对清朝初期农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通过中江交易,凤凰城一带所缺物资也得到补给。

第二,顺治时期关市秩序相对公平,“顺治间令该管之人,以官办牛盐照例贸换而已,并不许私商随往”[10,卷三《事大》开市]。朝廷严格限制潜商私自交易,交易是相对公平的,场市物价的制定相对严格。

最后,关市交易程序上的完善为整个清朝与朝鲜的中江关市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利于关市的长期稳定发展。

总体而言,明清易代之际的中江关市在无序中缓慢发展,并随着清军入关走向有序,交易制度得以规范化,贸易规模也进一步扩大。从关市的发展过程这一侧面,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这一时期的中朝关系终于步入稳健发展的新时期。

[1] 金景善.燕辕直指,载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70册)[M].首尔:东国大学校出版社,2001:310.

[2]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 清太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 朝鲜王朝仁祖实录[M].东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62.

[5] 萧一山.清代通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8.

[6] 张存武.入关前与朝鲜往来国书汇编[M].台北:国史馆,2000:96.

[7] 辽宁大学历史系,编.天聪朝臣工奏议[M].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1980.

[8] 清世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 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

[10] 金指南.通文馆志[M].首尔: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M古3-2002-25),1889.

[11] 金就奎,纂修.龙湾志[M].北京:北京文献缩微中心,1986.

[12] 备边司誊录拔萃(第18册)[M].首尔: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

猜你喜欢

后金崇祯物资
募集52万件物资驰援东华大学
浙江图书馆藏崇祯刻本《萍社诗选》述介
清河堡考略——明朝防御建州女真及后金的前沿堡城
被偷的救援物资
略论明末辽东地区战争中后金军进攻时间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救援物资
“有君无臣”论:明清之际崇祯君臣的历史评价与君臣观流变
试论明崇祯年间阁臣的更迭
试析清朝入关前统治者对汉人态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