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远方言体貌助词比较
2018-03-12杜金文
杜金文
一、安远方言概说
安远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东南部,地处长江水系赣江上游和珠江水系东江源起源地,东毗会昌、寻乌县,南邻定南县,西连信丰县,北接赣县和于都县。公元544年(南朝梁大同十年)置安远县,属南康郡,县名因境内有安远水而得,一直沿用。建县后,几经析并易属。公元1310年(元至大三年)复置安远县,属赣州路,后无废置,相沿至今。
安远县境东西宽约48.8千米,南北长约84.6千米,县境面积2374.59平方公里,人口39.8万人。全县辖8个镇、10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地欣山镇。
安远县内各地方言特别是语音差异较大,按语言状况大致可以分为几种,南片话分布在凤山乡、镇岗乡、三百山镇、孔田镇和鹤仔镇、中片话分布在欣山镇、版石镇、车头镇、新龙乡、高云山乡及蔡坊乡南部、北片话分布在天心镇、塘村乡、浮搓乡、双芫乡、龙布镇、长沙乡、重石乡及蔡坊乡北部本文主要讲的是县政府驻地欣山镇的方言。
二、普通话中的体貌助词“着”与安远方言中的“噔”“倒”和“稳”
刘纶鑫曾对体貌助词下过定义:体貌助词用于助词之后,表示动作的进程和状态的变化[1]。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里说,“着”是个助词,有四大类用法,可以表示进行(la),状态持续(1b),动作产生(lc)和连动式(1d)[2]。
a. 雪正下着呢
b. 门开着呢
c. 门口围着一群人
d. 低着头不作声
安远方言中也有三个词“噔”“倒”和“稳”有着和普通话“着”字相同的语法功能和意义。
“噔”字:
a. 雪落噔哦 b. 门开噔哦
c. 门口围噔一堆人 d. 低噔头不作声
“倒”字:
a. 无 b. 无
c. 门口围倒一堆人 d. 无
“稳”字:
a. 落稳雪哦 b. 门开稳哦
c. 门口围稳一堆人 d. 无
从这个简单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安远方言的三个体貌助词基本用于表示动作的进行和状态的持续。和普通话的“着”字用法功能及意义相类似。
三、三个体貌助词
(一)噔
噔有两种读音,意义不尽不同:噔1[tǝŋ31],大多数表示动作尚未做,有时也可表示动作的持续;噔2[tǝŋ35],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或者是动作的持续。
1. 体助词
(1)“V+噔”
“V+噔1”可带宾语,表示动作还未做,希望其完成。
坐噔1。(坐好。)
徛噔1。(站好。)
拿噔1。(拿好。)
“V+噔2”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
坐噔2。(正坐着呢。)
徛噔2。(正站着呢。)
(2)“V+噔1+了”
“V+噔1+了”表示祈使,带有训斥、命令的感情色彩。
坐噔1了!(坐好来!)
看噔1了!(看着点!)
记噔1了!(记着点!)
听噔1了!(听着点!)
“V+噔1+了+VP”表示动作未做,希望完成来达到另一动作的目的,有命令的感情色彩。
着噔1衫了歇觉。(穿上衣服睡觉。)
拿噔1毛笔了写。(拿着毛笔来写。)
看噔1路了行。(看着路来走。)
“V1+噔1+了+V2”:
捉噔1了打。(抓着来打。)
拿噔1了搞。(拿着来玩。)
端噔1了吃。(端着来吃。)
坐噔1了讲。(坐着来讲。)
(3)V+噔1+(O/VP)
看噔1路!(看着点路!)
捧噔1电饭锅。(捧着电饭锅。)
坐噔1凳子上了!(坐到凳子上来!)
听噔1人家讲个!(听着点别人讲的!)
记噔1人家话个!(记着点别人说的!)
坐噔1凳子上去。(坐到凳子上去。)
“V+噔1+(O)+VP”,表示动作伴随方式。
坐噔1凳子上食。(坐到凳子上吃。)
(4)连动用法
“V1+噔1+V2”,V1是V2的伴随方式。
坐噔1食。(坐着吃。)
徛噔1讲。(站着讲。)
听噔1写。(听着写。)
“V1+噔1+N+V2”,V2是 V1的目的。
留噔1嗯爸食。(留着你爸吃。)
听噔1嗯爸讲。(听着你爸讲。)
记噔1其话个。(记着他说的。)
看噔1其笑。(看着他笑。)
(5)“V噔1+V噔1+VP”表示动作一直持续到另一动作的发生
坐噔1坐噔1就歇落点了。(坐着坐着就睡着了。)
挂噔1挂噔1惿跌下来。(挂着挂着就掉下来了。)
记噔1记噔1惿忘记了。(记着记着就忘记了。)
做噔1做噔1惿去撩了。(做着做着就去玩了。)
(6)“V+噔1”作主语,就是“V+噔 1+短语”,表示比较,主语的体现的状态更好
坐噔1呕方便。(坐着来更方便。)
坐噔1呕自在。(坐着来更自在。)
徛噔1冇偶好?(站着没更好?)
歇噔1偶好落点。(躺着更好睡着。)
2. 实词动词
作实词动词时,表示站的意思。
噔1得该做什个?(站在这做什么?)
(二)到/倒
到/倒有两种读音,倒1[tau31]及倒2[tau35]。
1.“V+倒”
“V+倒1”带祈使语气,表示动作还没做。
坐倒1。(坐着。)
徛倒1。(站着。)
拿到1。(拿着。)
“V+倒2”,表示动作完成。
坐倒2。(坐着了。)
徛倒2。(站着了。)
2.“V+倒1+了”
“V+倒1+了”表示祈使,带有训斥、命令的感情色彩。
坐倒1了!(坐下来!)
看倒1了!(看到来!)
记倒1了!(记到来!)
听倒1了!(听到来!)
“V+倒1+了+VP”表示动作未做,希望完成来达到另一动作的目的,有命令的感情色彩。
着倒1衫了歇觉。(穿衣服睡觉。)
拿倒1毛笔了写。(拿到毛笔来写。)
看倒1路了行。(看到路来走。)
“V1+倒1+了+V2”:
捉倒1了打。(抓住来打。)
拿倒1了搞。(拿起来玩。)
端倒1了吃。(端起来吃。)
坐倒1了讲。(坐下来讲。)
3.“V+倒1+(O/VP)”
捧倒1电饭锅。(捧到电饭锅来。)
坐倒1凳子上了!(坐到凳子上来!)
坐倒1凳子上去。(坐到凳子上去。)
听倒1人家讲个!(听到别人讲的!)
记倒1人家话个!(记到别人说的!)
4. 连动用法
“V1+倒1+N+V2”,V2是 V1的目的。
留倒1嗯爸食。(留给你爸吃。)
“V1+倒1+V2”,V1是V2的伴随方式。
坐倒1食。(坐下吃。)
徛倒1讲。(站着讲。)
5.“V+倒1+了”作主语,就是“V+倒1+了+短语”
坐倒1了呕方便。(坐下来更方便。)
坐倒1了呕自在。(坐下来更自在。)
徛倒1冇偶好?(站着没更好?)
歇倒1偶好落点。(躺着更好睡着。)
(三)稳
稳有两种读音,稳1[wǝŋ31]及稳2[wǝŋ35]。1.“V+稳”
“V+稳1”带祈使语气,表示动作还没做。
坐稳1。(坐好了。)
徛稳1。(站好了。)
拿稳1。(收好了)
“V+稳2”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坐稳2。(正坐着。)
吃稳2。(正吃着。)
2.“V+稳1+了”表示祈使,带有训斥、命令的感情色彩
坐稳1了!(坐好来!)
看稳1了!(小心点!)
记稳1了!(记到来!)
听稳1了!(听到来!)
“V+稳1+了+VP”:
着稳1衫了歇觉。(穿好衣服睡觉。)
拿稳1毛笔了写。(拿好毛笔来写。)
看稳1路了行。(小心路来走。)
“V1+稳1+了+V2”:
捉稳1了打。(抓好打。)
拿稳1了搞。(拿好玩。)
端稳1了吃。(端好吃。)
坐稳1了讲。(坐好讲。)
四、比较
通过比较前文三个体貌助词的例句,可以得知这三个体貌助词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一)相同点
安远方言的三个体貌助词都有两个读音。其中降调的读音包含的意义更多。升调的读音都是表示正在进行的状态。这是安远方言体貌助词的一个很大的特点。虽然在意义上略微有所不同,但大体和普通话的“着”字的意义相差不大,一般是表示动作过程。
此外,三个助词在句式中所处的位置是一致的,安远方言的体貌助词只用在行为动词后面。
(二)不同点
有三个不同点:(1)使用范围不同。“噔”的使用范围最广,“到”次之,“稳”最小;(2)表达的意义略微有所差异;(3)使用频率不同。其中语义上的差别在前文例句中已注明。
1.“V+A”式的比较
如表1所示,动词后面直接加上助词。这种用法三个体貌助词都有。用法都是 A1带有一点祈使语气,在说话时是希望对方做到的。A2在口语中一般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状态。三个词在意义和用法上区别不大。其中“噔”和“稳”常用一点。
2.“V+A+了”式的比较
如表 2所示,“V+A1+了”及“V+A1+了”的扩展式。“V+A1+了”带有较强的祈使语气,有命令的感情色彩。三个词用法意义一样。使用频率相近。扩展式“V+A1+了+VP”三个词意义有差别,“噔”字强调的是动作的过程,“倒”字强调的是目的,“稳”字强调结果,其中“噔”字使用频率最高。“V1+A1+了+V2”也类似。例如“捉噔1了打。”强调的是抓着打的过程。“捉倒1了打。”强调的是“抓住”的这个动作。“捉稳1了打。”强调的是“抓好”这个动作。意思上有所区别。使用频率“噔”和“稳”较高。
表1 “V+A”式的比较
表2 “V+A+了”式的比较
表3 “V+A1(O/VP)”式的比较
3.“V+A1(O/VP)”式的比较
如表3所示,“V+A1”后面接宾语或短语。“噔”字两种用法都有。“稳”字没有这个用法。“倒”字只用在“V+A1+VP”这种形式里,“记倒1人家话个!”。“倒”强调的是要记到别人说的话,强调结果;“噔”字则强调记住的过程。
4.“V1+A1+V2”式的比较
如表 4所示,为连动用法。“噔”字两种用法都有;“稳”字没有这个用法;“倒”字用法没有“噔”字广,只用在“V1+噔1+V2”这种形式里,且只能接在部分行为动词后面,其意思和“噔”差不多,接近于普通话的“着”。
5.“V1A+ V1A+V2P”式的比较
如表 5所示,“V1A1+V1A1+V2P”这种用法只有“噔”字有,表示第一个动作一直持续到第二个动作发生。
6.“V+A1作主语”式的比较
如表 6所示,“V+A1”作主语,一般表示 V这个动作会比现在状态好,用于比较。“稳”字没有这个用法;“噔”字使用频率高于“倒”字。
表4 “V1+A1+V2”式的比较
表5 “V1A+ V1A+V2P”式的比较
表6 “V+噔1作主语”式的比较
五、来源探究
安远方言的体貌助词主要使用的是“噔”字,但是“噔”字是怎么产生的,是不是受到其他方言影响?在汉语史中,官话曾用过“定”表持续体,如“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管鉴《醉落魄》)、“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西游记》第2回)。“定”也是一步一步虚化而来。大约从西汉开始,出现了类似于动结式的“V定”。如“皇帝就酒东厢,坐定。”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少量更为虚化的用例。“黑色气,守定斗口边。”那么安远方言中的“噔”是不是“定”字呢?“定”在安远方言中读为[t□iŋ31],“噔”读为[təŋ31],声母韵母皆不相同,“噔”是“定”字的可能性不大。那么安远方言出现三个意思相近的体貌助词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试从两方面简单分析。
(一)内在因素
安远方言的体貌助词主要使用的是“噔”字,但是噔字的本字无从考证。“噔”字应该是本土方言产生的。安远方言不使用“着”。“着”字作为体貌助词,在安远方言中用“噔”字代替了“着”字。“着”在普通话中作为助词是经过了虚化的过程。“着”在最初的时候是纯粹的动词表示“附着”义,如:风行而著於土,故曰其在异国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唐代“附着”义减弱的“着”字,开始用于表示静态的持续,并出现了动词不带语义限制的“V+着(+O)”格式。如,“这饶舌沙弥,犹挂着唇齿在”(《祖堂集》)。那么是不是可以推测在安远方言中和“着”字用法意义相近的“噔”字也经历了这样的虚化过程。“噔”字读降调的时候可作动词,只表示“站/伫立”的意思,使用范围不广。词义虚化就有可能附在“徛”后,表示站立的持续状态。一步一步虚化渐渐附在其他行为动词后表示动作持续的状态。
(二)外在影响
安远方言中的其他两个体貌助词很可能受到其他方言的影响。《安远县志》提到自唐朝开始就有从外地迁来的客民。绍兴年间,安远主户11 913,客户2 665;淳熙年间,主户3 772,客户1 650;宝庆年间,主户8 141,客户1 016[3]。可见外地迁移人口不少。目前全县有 51个闽粤移民村(即所谓的新客家),分布在除长沙、浮槎、双芫3乡外的其余乡镇,南部较多。总体来说,安远县以本地人(老客家)为主,对方言的影响是出现了使用频率不一样,但功能接近的三个体貌助词。“倒”和“稳”字很有可能是在人口迁移、交流的过程中受到了其他方言的影响。
查阅《现语大字典》,发现“倒”的助词用法早在明代就有了,明代汤显祖《牡丹亭•淮泊》中:“(生)喫倒算。(丑)算倒喫。”[4]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临川的使用方言是赣语。
倒字作为体貌助词使用的方言有广东梅县客家方言、江西南昌、临川方言等。江西上犹方言和石城方言较多的使用“稳”字。安远位于江西赣南地区,靠近广东梅县,所以方言中“倒”字的使用频率会高于“稳”字。
六、结语
从分析安远方言中的三个体貌助词的语义、语法功能上来看,这三个体貌助词“噔”“倒”和“稳”跟普通话中的“着”字用法相近,表示动作的进行、状态持续动作产生和连动式。不过安远方言的体貌助词只跟在行为动词后,三个助词间的使用范围、使用频率和意义上有所区别,但在句式中所处的位置是一致的。探究三个助词的来源,本文并没有找到确切证据,只尝试性地作了推导,认为“噔”字是本土方言产生的,其他两个助词则是受其他方言的影响。
[1] 刘纶鑫.客赣方言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734.
[2]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65-666.
[3] 安远县志编纂委员会.安远县志(校注同治版)[Z].安远:安远印刷厂,1990:177.
[4]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一卷[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