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斑鮰与细鳞斜颌鲴生态高效混养技术
2018-03-12张家松夏克立王拥军
张家松,夏克立,王拥军
(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33)
云斑鮰(Ictalurusnebulosus),又称褐首鲶,属鲶形目,鮰科,原产于北美洲,是美国淡水养殖品种。食性比较广泛,肉质鲜嫩味美,没有肌间刺。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淡水养殖鱼类。
细鳞斜颌鲴(PlagiognathopsmicrolepisBleeker),鲤科,鲴亚科,斜颌鲴属,中下层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和水库中。鳍呈黄色或淡黄色,鲜艳亮丽,并具有角质缘的下颌,能够刮食养殖水体中有机碎屑、附生藻类等,素有“环保鱼”、“清洁工”之称。并且与其它养殖鱼类不发生抢食现象。具有协同、促进作用,不需增加其它成本。其食性等生物学优势决定了其是开展生态养殖首选的配养鱼类。
细鳞斜颌鲴食性很杂,除摄食少量浮游生物外,主要是腐屑、底泥以及底生硅藻和摇蚊幼虫等底生生物。它在不同类型的水体中均以腐殖质有机碎屑、腐泥及着生藻类为主要食物。
细鳞斜颌鲴生长速度较快、对水质环境能广泛适应、病害抵抗力强,较美观的体色和体形、容易起捕,肉质营养水平较高,市场上受消费者好评。
细鳞斜颌鲴内质细嫩鲜美,食性广泛,饲养简便易行,作为混养对象,在不增加饲料的情况下,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及经济效益。
本试验主养云斑鮰套养细鳞斜颌鲴,以减少养殖用水有机质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降低水质中氮、磷含量的养殖方式,减少病害的发生,在养殖过程中少用药甚至不用药,以生态环保的方式,达到增加鱼产量,不污染养殖用水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池塘条件
试验地点设在吉林省永吉县西阳渔场。试验用池塘3口,1口对照池,2口实验池,面积分别为2600m2、2790m2,对照池塘面积为 2700m2。
池塘平均水深2.2m,透明度30~45cm,pH值7.2~8.6。水源水量充足,水质无污染。池塘堤无渗漏,注排水方便,池塘底部平整,淤泥厚度小于20cm。每个池塘安装功率为3.0kW叶轮式增氧机1台。
1.2 苗种来源
云斑鮰、细鳞斜颌鲴、白鲢、花鲢夏花鱼种由本场培育。
1.3 试验方法
1.3.1 清塘及施肥 试验投放鱼苗前,各池塘作清塘处理。排干池水后,日晒30d。注水1m,用生石灰加适量水全泼洒,生石灰用量是220g/m2。
生石灰清塘5d后,施有机肥0.5kg/m2。2d后,实验池和对照池放入云斑鮰夏花鱼种;再经10d后,实验池1和实验池2放入细鳞斜颌鲴、白鲢、花鲢夏花鱼种;对照池放入白鲢和花鲢。放养量见表1。
表1 鱼种放养量
1.3.2 日常饲养管理 驯化阶段每d投喂4次,每次约40~90min。7d后,每d投饲3次,时间定在7:00、12:00 和 17:00,每次投喂约 60min。日投饵率为2.5%~5%。
记录每d养殖管理情况,按时测定水温、溶解氧、pH值。定期测定总氮、总磷、氨氮、BOD和叶绿素a。
1.4 数据处理
表3中水质各指标,是每7d监测值的平均值。
2 结果
经过120d养殖,出池各种鱼产量见表2。水质监测指标见表3。
表2 各池出池鱼产量(kg/667m2)及成活率
结果表明,2个实验池单位面积总产量明显高于对照池塘。主养鱼云斑鮰的产量,实验池明显高于对照池,套养鱼白鲢和花鲢产量没有差别。实验池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池。
养殖期监测的水质指标说明,养殖过程中,实验池塘氨氮、总氮、总磷、COD和BOD都显著小于对照池塘;溶解氧DO实验池大于对照池塘。实验池溶解氧丰富,富营养化程度远低于对照池塘,有利于养殖鱼快速生长。
可见池塘主养云斑鮰套养细鳞斜颌鲴,能较高地增加云斑鮰的产量。并且有效地降低了鱼病害的发生。
表3 各池塘水质监测指标
3 讨论
云斑鮰是底层吃食鱼类,作为主养鱼,摄取大量投喂的饲料,同时产生大量的代谢物。通常作为精养高产量的养殖模式,引起养殖用水的富营养化,养殖鱼病害频发。
混养细鳞斜颌鲴,利用细鳞斜颌鲴生理特性,其下颌前缘有薄的角质垫;及别具一格的食性,大量摄食有机碎屑和附生藻类,清除大量的有机物,净化水质,减少养殖鱼类病害的发生,提高存活率,减小因水中有机物矿化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养殖鱼类可利用的溶解氧增加。主养鱼产量增加,养殖用水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