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施舌苗种培育技术

2018-03-12陈启春

水产养殖 2018年3期
关键词:底质换水西施

陈启春

(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西施舌[Coelomactraantiquata(Spengler)]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蛤蜊科、腔蛤蜊属,俗称海蚌,其肉质脆嫩,味甘美,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名贵贝类。福建是最早开展西施舌研究的省份,在人工繁育、苗种培育、海区幼蚌暂养等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在苗种生产上,由于稚贝培育死亡率高,导致人工育苗产量很不稳定。为了突破西施舌苗种批量生产技术瓶颈,2015与2016年在莆田、平潭先后开展西施舌人工育苗生产试验,取得较好效果,共培育壳长4~16.1mm幼贝747万粒。

1 材料与方法

1.1 育苗池

两地苗种培苗池均为鲍鱼培育池改造而成,面积18m2,规格为6.0m×3.0m×1.0m;每口池均设2个进水阀门与2个排水口,每1.5m2布1个充气石,顶搭一层白色防水薄膜,2层遮阳网,防止雨水进入育苗池及阳光直射。

1.2 育苗用水

育苗用水为直接抽取海区水,经沙滤后入蓄水池备用,试验期间海水盐度23.1~29.0,水温18.0~32.0℃,溶解氧大于5.5mg/L,育苗期间均保持24h连续充气。

1.3 催产与孵化

人工催产使用的亲贝均取自长乐漳港地区天然海域,经水泥池暂养促熟后,采用阴干加流水刺激法进行人工催产,催产和孵化均在水泥池进行。受精卵用500目网布过滤收集后移到孵化池培育,受精卵孵化密度控制在10个/ml以内,孵化期间微量充气,在水温18~25℃情况下,经18~23h培育发育到D形幼虫。

1.4 浮游幼虫培育

1.4.1 选优 受精卵经25~30h孵化后,停气,用300目筛绢网将水体上层健壮幼虫捞取至培育池中培养,滤除畸形苗,底层苗及沉底苗淘汰不用。D形幼虫经76h培育后,多数幼虫达120μm以上时,重新用250目筛绢网收集幼虫一次,滤掉发育慢、活力差、个体小的幼虫。

1.4.2 饵料投喂 幼虫浮游阶段摄食宜少量多次,日投3次为宜,投喂叉鞭金藻和牟氏角毛藻,单一或混合投喂,每次投饵量控制在培苗水体中藻类1×104cell/mL以内。

1.4.3 水质调控 幼虫培育前48h只添注新水,不换水。随后每d视水质及投喂情况换水1~2次,每次换水1/2。隔天用吸污器虹吸池底死苗,残饵及粪便一次,并施用微生态制剂等水质改良剂以改善水质。每d定时观测水温、溶解氧、盐度等理化指标。

1.5 附着培育

在水温18~25℃范围内,从受精卵发育到匍匐幼虫,足形成,需经过15d左右培育。当壳长达250μm左右时,每日镜检浮游幼虫,当足出现率达20%时,移苗至铺沙的育苗池进行附沙培育。

1.5.1 附着基投放 用60目筛绢网过滤后的细沙作为附着基,附着池铺沙厚度2cm,细沙用20×10-6三氯乙氰尿酸钠浸泡24h,用干净海水冲洗后备用。

1.5.2 附着变态期培育 浮游阶段用虹吸法换水,每d换水两次,每次换水1/3,日投两次叉鞭金藻和牟氏角毛藻,按2:1混合藻液,日投饵总量控制在2×104cell/mL以内,实际投喂量视换水及加注新水量而适当增减。眼点幼虫经过3~5d附沙培育,80%下沉潜沙,剩余幼苗壳长多为250~300μm,7d后只有少量浮游水面,采用直接排水法进行排换水,进入稚贝培育阶段。

1.6 稚贝培育

1.6.1 饵料投喂 稚贝培育过程全部投喂人工培养的叉鞭金藻和牟氏角毛藻,采用单一或混合投喂,日投两次。壳长2mm以内稚贝培育阶段,因贝苗个体小,摄食量少,每次投喂量控制在投喂后3h水质开始变清为宜。随着个体增长,特别是壳长5mm以上时,幼贝摄食量大,人工培育的饵料在阴雨天时常供应不足,此时应视各池苗种情况酌情减少投喂次数及投饵量,维持日常体能消耗。

1.6.2 底质管理 壳长2mm以内稚贝培育阶段,间隔5d清扫池底一次,并使用底质改良剂。稚贝培育后期,加大换水量,每隔3d彻底清扫池底一次,隔d下底质改良剂一次。发现钻出稚贝及时捞出,避免死苗腐烂而引起底质发黑。

1.6.3 日常管理

每日上午8:00,下午3:00测量水温一次,每隔3d测量一次盐度、pH,雨天每次抽水时检测盐度一次。每隔3d对稚贝密度、壳长进行测定。

1.6.4 度夏管理 当水温达25℃时,拆除顶棚防雨薄膜,加盖遮阳网,保持育苗池通风,防阳光直接照射。酷暑季节中午增加换水一次,日换水3次,保持微流水,日换水量300%。

2 结果

2.1 浮游幼虫

2015年开展一批人工催产,4月28日获受精卵2000万粒,经过15d培育,共600万粒匍匐幼虫用于附沙培育。2016年开展一批人工催产,5月5日获受精卵4000万粒,经过16d培育,共1200万粒匍匐幼虫用于附沙培育。(详见表1)

2.2 稚贝培育

2015年匍匐幼虫于5月13日分放3口水泥池培育,经过32d培育,于6月14日组织专家进行现场验收,3口池幼贝总数377万粒,平均壳7.29mm,其中壳长8mm以上比例为1/3,平均密度6.98万粒/m2。

表1 浮游幼虫培育

2016年匍匐幼虫于5月21日分放至七口水泥池培育。从附沙开始到出苗,两池经过40d培育,于7月1日清洗122万粒幼贝用于海区增殖放流,5口培育池经过109d培育,于9月10日清洗248万粒幼贝用于海区增殖放流。七口池共培育幼贝总数370万粒(详见表2)。

3 讨论

3.1 附着基

刘德经等开展的室内西施舌盘架式人工立体采苗研究表明:不同底质附苗量以塑料盘和细沙附苗较多。李晓旭等选用装细沙的沙盘与塑料波纹板做附着基。陈素文的试验表明,塑料板作为西施舌稚贝附着初期的基质比铺沙的效果好,但对后期生长不利,认为后期死亡率高的原因是附苗量大而换水量小。在自然海区,西施舌栖息于细沙中或含沙量大的泥沙中,在育苗生产中,当壳长2mm以上稚贝钻出沙面时间超过12h,则壳不能完全闭合,失去潜沙能力,原生动物入侵,逐渐死亡。试验表明:西施舌附着后即营潜沙生活,且终生潜沙,沙层不仅作为西施舌的穴埋物及固定物,也通过沙层压力保证双壳紧闭,达到正常滤食及防敌害入侵,细沙是西施舌人工育苗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附着基。

表2 稚贝培育

3.2 附着方式

刘德经采用塑料盘作为采苗盘,进行人工立体采苗。使用几茶酚胺类物质及某些无机盐和营养物质进行诱导,附着效果明显。高如承研究了肾上腺素、氨基丁酸、L-多巴、Ca2+对西施舌眼点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作用,确定了化学诱导物最佳诱导浓度。刘文彪对Ca2+和K+诱导西施舌幼虫附着的效果进行研究,表明:Ca2+诱导西施舌幼虫附着变态的效果优于K+,采用试验水体中添加化学诱导物的方法LDOPA对西施舌眼点幼虫附着变态,但生长速度较低且变态后死亡率高。前人为了提高西施舌眼点幼虫附着变态,采用多种化学和物理方式来缩短附着时间,提高变态率。在采用化学药物附苗过程中,由于受温度、pH等理化指标,幼苗体质等影响,正确合理的药物和浓度不易控制,极易造成中毒死亡。

笔者在多年西施舌眼点幼虫变态附着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药物,采用池底平面附沙、投喂优质饵料,加强管理、仿生态等物理办法,到达自然附沙的目的。当西施舌生长发育到较大个体后,随着体重增加,纤毛退化,游泳能力减弱,自然下沉到池底时遇沙即用足挖沙、潜沙。幼苗附苗量与眼点幼虫布苗多寡有关,与附沙面积、附着方式关系不大。本试验各批次附苗率均在90%以上,先期附沙苗体质好,个体大,眼点幼虫在经过多天附苗培育后,生长速度慢,个体小的未附沙苗通过直接排水淘汰,又一次达到选优目的。

3.3 微生态制剂对底质改良的作用

在西施舌稚贝培育过程中,尤其是壳长超过2mm以上稚贝培育阶段,由于苗种粪便、残饵、死苗、自身繁殖底栖藻类的死亡及其它有机质在沙层的沉积、腐败、极易引发沙层内部发黑,导致苗种不适而钻出沙面。稚贝钻出沙面超过12h就会失去潜沙能力,导致壳张开,原生动物入侵致死。如何保持沙层干净是决定稚贝培育成功的关键。笔者连续多年开展大规格苗种培育试验,采用定期清洗池底,加大换水量,利用水流带走大部分残饵和粪便等污物,并添加微生态制剂等底质改良剂等综合措施,使池底氨氮、硫化物等有毒物质及时分解氧化,保证苗种处于较佳的生长环境。试验结果与刘峰等通过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的方法改善水质和底质的方法培育西施舌稚贝,达到不倒池,提高育苗成活率的试验效果相同。

3.4 度夏管理

刘德经对西施舌幼虫及壳长0.348~0.509mm稚贝进行高温致死试验,最高临界温度为28℃,体长5.50~6.20mm稚贝,最高临界温度为29℃。雷光高在长乐海蚌场育苗过程中,当温度高于28℃后会出现较大规模死亡,在8月份高温季节,通过制冷设备将水温控制在25~26℃后基本没有明显死亡。本试验两批次人工育苗,由于临时租用鲍鱼场,设施简陋,没有降温设备,高温季节育苗池表层水温最高时达到32℃,采用通风加盖遮阳网,中午抽海区水进行换水等简易方式进行高温度夏管理,多数时间水温会控制在30℃之内,因水温高导致幼贝死亡的损失在可控范围内,在室外培苗池里可以安全度过高温季节。试验表明:因高温造成微藻培育失败,饵料供应不足,幼苗饥饿,水质及底质恶化是引发死苗的主要原因。

3.5 培育密度

西施舌稚贝营底栖生活,如果幼苗全部呈平面分布,每m2分布壳长10mm幼贝1万粒就达到极限值。2015年6月14日专家现场验收抽测结果显示:幼贝栖息分层明显,沙面布满水管沙孔,54m2育苗池,培育出平均壳长7.29mm幼贝377万粒,平均密度6.98万粒/m2。试验表明:只要通过加强管理,在生物饵料供应充足,水质及底质管理良好的情况下,西施舌幼贝培育单位面积产量有提升空间。

3.6 藻类培养与投喂

雷光高与刘德经在西施舌稚贝培育中后期培育阶段,由于室内培育的金藻、角毛藻、扁藻等优质饵料供应不足,只能投喂大池培育的直链藻、绿藻等藻类,常因藻类供应不足,造成幼贝饥饿死亡。本试验采用三角瓶一级保种,白色塑料桶封闭式二级扩种,普通育苗水泥池三级扩大培养的工艺,能根据稚贝各生长阶段对藻类的需求量控制藻类供应频率及数量,如遇极端天气,由于备足二级藻种,只要天气稍好就能快速进行三级培育,从而保证整个培育过程优质藻类稳定、充足供应。

猜你喜欢

底质换水西施
水培植物霎换水
一种ReliefF和随机森林模型组合的多波束海底底质分类方法
谈《西施断缆》对西施入吴原因的改写
用于海底目标识别与底质分类的多波束水体波形预处理
自动换水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开放,活化英语资源应有“底质”
“西施舌”的诱惑
《庄子说》(十三)
东施效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