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航空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成果丰硕
2018-03-11张于喆张东
张于喆 张东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航空工业坚持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实现了产业规模、产业创新能力快速提升,航空产品也从最初的仿制和改进设计阶段转向走到今天的自主设计和创新研发阶段,为加快建设世界航空工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推动产业发展“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实现了航空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并协同推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开创了航空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一、航空工业的产业规模在军民融合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
根据已经建立的军民融合企业数据库名录,航空领域共有1756家军民融合企业,其中,军工集团企业1704家,属于航空军工集团二级控股企业78家,三级控股企业471家,四级控股企业1005家,上市公司114家,属于航空军工集团的上市公司共63家;2017年,军民融合航空企业的整体营收和利润分别为6262亿元和531亿元,其中,从区域看,广东与北京的营收和利润分别为2533.35亿元和350.40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达40.5%和65.9%,从类别看,隶属于航空军工集团的相关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合计分别为5019亿元和531亿元,占全部航空类军民融合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约为80.2%和99.99%。同时,对1756家航空领域军工企业进行信用评分测定,航空军民融合企业平均信用评分为750.62,高于军民融合企业713.1的整体信用评分水平。
二、航空工业的产业创新能力在军民融合发展中不断提升
航空产业覆盖机械、电子、材料、冶金、仪器仪表、化工等几乎所有的工业门类,涉及空气动力学、人机工程学、系统工程学、项目管理等数百种学科,所以发展航空工业能够带动提高整个国家的高端工业和制造业水平。近年来,我国航空工业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依靠军民、军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今年11月初的珠海航展,我国展示了包括推力矢量低旁通涡扇发动机和抗干扰和反隐形量子雷达在内的多项技术以及“落叶飘”“眼镜蛇”“直升机”等超机动性能,特别是歼-10B、歼-20战机和新型CH-7隐形无人作战飞机模型的展示,更是表明我国航空工业的创新能力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与航空强国的巨大差距正在快速缩小。
从专利视角看,根据我们构建的军民融合航空企业数据库,截止到2018年3月,航空企业合计申请专利总数为45936项,其中,发明24199项,实用新型专利18711项;授权专利总数为25074项,授权专利占申请专利总数的比重达到54.58%。
从产品视角看,在军用飞机和民用飞机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军用飞机方面,“20系列”等新型航空武器装备的服役,展示了中国军队装备建设的辉煌成就。歼20代表中国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隐身战斗机的设计制造技术,使得空军战斗力跃居世界前列,直20则让雪域高原再也没有翻不过的雪山,运20则让中国空军的力量投送扩展5000公里延伸到海外。在民用飞机方面,“国产大飞机家族”中的ARJ21、C919等飞机取得阶段性成果,表明我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
此外,从企业视角看,无论是从军工企业的发展角度,还是从民营企业的发展角度,抑或是从军民合作的角度看,航空工业创新能力在军民融合发展中不断提升。
从军工企业的发展角度看,依托航空制造核心优势,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各主机所,积极构建军民协同创新体系;通过牵头组织科研机构、高校和优势民企,以自身有限资源“撬动”广大社会资源,探索打造集研发、生产、市场运营为一体的开放式创新联盟,以开放型科研生产体系协同开展军用技术联合研究。例如,一飞院构建开放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把工程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面向全国高校公开发布需求,吸引更多优秀科研力量参与航空技术研究。又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作为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坚持创新驱动,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军用技术、军用资源、优秀人才转为民用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突破制约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各种障碍,显著增强了军民尖端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了资源共享、运行高效、协调流畅、相互促进的军民异化创新发展新格局。研究所围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方向,坚持走自主可控道路,基于其军工雷达技术,积极拓展民品雷达应用领域市场,将军用空管一次、二次监视雷达进行成果转化,实现民航一、二次雷达的全部国产化,有力支持了民航总局重大核心空管装备自主研制的要求,改变了以往我国民航全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打破了国外行业垄断。
从民营企业的发展角度看,例如,无锡航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为满足全球航空工业发展需要而创建的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科研及制造的专业化企业,已先后成为中国航发集团、法国赛峰集团、美国GE、英国RR等国内外主流发动机公司的专业供应商。航亚科技聚焦国家战略,借助国内“两机专项”的政策支持,围绕重点型号发动机风扇(压气机)整体叶盘制造技术,通过与军工企业形成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关系,协同创新、攻坚克难,突破了整体叶盘加工的关键工艺技术,实现了该技术在军民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
从军民合作的角度看,军工企业和民品企业通过积极推进以股权为纽带的军民两用技术联盟创新合作,促进了军口民口企业之间创新资源的双向或多向流动,提升了军民两用技术的创新能力。例如,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牵头成立四川省商用无人机产业联盟,凭借军民合作的较强技术实力,生产的无人机达到全球領先水平。中科院金属所沈阳分院提出的航空发动机单晶高温合金叶片典型铸造缺陷的全流程控制技术及应用,发展了一套从模具设计到铸件检验的单晶叶片全流程控制技术,不仅成功解决了我国多种单晶叶片从无到有的问题,还将实心单晶叶片的合格率从小于20%提高到75%以上,复杂空心单晶叶片的合格率从小于10%提高到50%以上,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单晶叶片铸造技术的进步,为我国多个新型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提供了叶片保障。上述涡轮单晶叶片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得国产涡轮叶片报废率暴降,有助于发动机价格的大幅下降,有效提升了国产发动机列装的速度,有利于发动机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航空工业的产业体系在军民融合发展中不断完善
我国航空工业在军民双方共同合作、共同推动的背景下,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总体设计、总装制造、配套研发、系统集成和试验验证体系的完整航空研发制造和配套产业体系,也初步形成了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从运营维修到人才培训、从核心构造件到整机总装的比较完整航空产业链。总体而言,军民融合发展的结果是,有力促进了航空工业的产业基础条件、承载能力和人才资源的不断发展,实现了核心企业的不断壮大、航空产品的有效突破、上游关键领域的创新飞跃和新质战斗力的提升重塑。
在核心企业层面,航空工业承担着建设航空强国的神圣使命,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军民融合探索实践,并以此引领航空工业全面深化改革。例如,进入新时代,航空工业党组于2017年印发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决定》,对军民融合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到2020年集团公司在航空产业领域的技术、产品、服务、资本融合度显著提高,国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发展目标,指明8项发展重点,提出3个70%的军民融合指标要求,并配套出台了“1+N”改革制度体系;此外,航空工业还将颁布《军民融合发展行动纲要》,系统指导全行业军民融合工作在主要方向、重点领域、重要项目、重大工程、关键环节的聚焦发力。同时,核心企业积极践行“小核心、大协作”的发展思路,通过确立民口企业配套核心军品的认定和准入标准,与民口企业建立了“主配牵手”的合作模式,有效提升了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融合水平。比如,成都发动机有限公司面向社会确定了45家外贸供应商和26家军品供应商,充分发挥了民口企业资源助推武器研发的支撑效果。
在航空产品层面,军民融合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例如,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飞机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具有执行森林灭火、水上救援、海洋環境监测与保护等多项特种任务的能力;AG600在珠海金湾机场的腾空而起以及水上首飞的圆满成功,是我国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要求自主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飞机,是我国航空工业坚持自主创新取得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是我国军民用飞机设计制造体系的完美协同和融合。又如,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翼龙”无人机既是我国第一型察打一体无人机,也是航空工业第一型出口高端军贸市场的无人机,通过坚持“军民融合”战略,利用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铸造战鹰精准发现识别目标的千里眼,在参与生产企业中,一级配套商50%都是民营企业;同时,技术扶持、资源共享,让民企融入高端制造,也让这样的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翼龙”Ⅱ无人机首飞成功一年多的时间,已拿到的国际订单超过了100架,也创下了中国无人机军贸史上的第一大订单。
在上游关键的基础材料领域,实现了关键核心装备的自制、涉及敏感军事应用的技术突破和产品的产业化生产。例如,耐高温连续碳化硅纤维是多晶陶瓷纤维,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抗氧化、抗蠕变、耐化学腐蚀、耐盐雾等优点,是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不可或缺的耐高温、低密度热结构材料,在航空用陶瓷基复合材料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在民用领域如冶金高温碳套、柴油发动机废气处理、隔热高温微粒过滤材料等均有广泛应用,具有巨大的商业应用价值。苏州赛力菲陶纤有限公司始终坚持“自主研发、自主生产、自主创新”的宗旨,通过国家级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生产陶瓷先驱体高分子材料、陶瓷纤维、陶瓷微纳米粉及纳米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精密构件,掌握了可纺性陶瓷先驱体的合成、500孔纤维大丝束脆性纤维的连续成形、低氧含量不熔化以及获得均质微晶结构的烧结工艺等核心技术,并开发建成年产1吨先驱体法制备耐高温抗氧化连续碳化硅纤维的生产线,一举打破了日本和美国等国家的产品垄断和技术封锁。
在新质战斗力层面,以歼-20、运-20为代表的一批重量级新装备,已成为制胜空天的新锐力量,使得部队战斗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也加快了装备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步伐。
四、航空工业的军地融合不断推进,协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各地纷纷抢抓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大力推动以航空工业军民融合发展为核心的改革试验,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产业经济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军民兼容等重点任务,不断丰富军民融合发展的内容、拓宽军民融合发展的领域,并不断向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范围迈进,不仅有力保障国防任务的完成,而且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技术引领和产业振兴作用。
在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拓宽了航空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例如,四川省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围绕成飞民机公司大飞机大部件生产能力建设,积极推动四川发展、成都工投公司参与成飞民机增资扩股;围绕成飞公司重点型号航空发动机批产能力建设,组织省级国有平台与中国航发集团共同向成飞公司增资;上述举措有力支持了航空领域深入开展军转民、民参军工作,逐步带动航空产业的稳健发展。
在产业经济融合发展方面,融合成效显著;表现为,既推动产业发展强规模、上水平,又推动产业资源合理布局、集约发展,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例如,四川省与中国航发集团签署《关于共同发起设立四川航空发动机产业引导基金框架协议》,基金总规模达30亿元,有效提升研发制造能力、促进科技军民协同创新,加快军民两用技术的产业化。同时,重点围绕航空与燃机等军民融合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认定,并创新性落实首台(套)保险补偿试点;2015年以来,累计认定首台(套)产品318个,国家和省级财政安排保险补助资金3.87亿元,研制与推广运用奖励奖金7900余万元,研制、使用单位获得理赔资金近6800万元,引导企业首台(套)产品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48亿元,利润近50亿元。又如,江苏省丹阳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围绕航空航天产业需求,通过重点引进航空航天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军民融合型企业,不断提升产业领域专业化的军民协作配套能力;通过重点发展碳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空港服务等上下游产业链,打造集研发、生产制造、现代服务于一体、产值达千亿级的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区,逐步在航空航天领域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之路;通过加强与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等国家军工集团的合作,逐步形成航空航天军民融合产业集聚、结构合理、布局优化、核心竞争能力突出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军地协调、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和谐局面。再如,陕西省通过加强航空工业的军地融合发展,产品规模明显扩大,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增强,例如,西飞的新舟60、600系列飞机取得270余架市场订单,新舟700飞机获185架订单;而且,从带动的产业领域看,陕西省的军用航空技术除了转移到民用航空制造产业、地面和船舶燃气轮机产业外,还大量转移到电子信息、环保、材料、轮轨型和磁悬浮型高速列车以及各种轻、重机械装备行业领域,并在总体设计、推进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和材料技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在基础设施军民兼容方面,坚持“以改革为突破、以示范为标准”,努力探索实践,充分统筹经济发展和国防需求,兼顾民用军需。例如,泸州、宜宾军民合用机场计划分别于2108年底、2019年底投入使用,还编制了《四川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16—2030年)》,推动成都获批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
(张于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张东,华北油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