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便利店发展问题及创新模式
2018-03-11马龙龙
马龙龙
近年来,受我国宏观经济坏境、消费者消费习惯改变等的冲击,我国零售业特别是线下实体零售走进了发展瓶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尽管时间覆盖消费旺盛的农历新年,2017年1—2月份,中国零售业增幅仅为9.5%,为11年来新年的最差表现。从业态形式看,2017年上半年,专卖店、专业店、超市、大型超市、百货店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8.8%、5.7%、3.6%、3.4%、1.2%,较上年均有增长。零售业的转型变革尽管带来了实体店业绩的回暖,但必须注意到,这种回暖是微弱的,且建立在持续下滑的低基数之上。
线下零售商面临严峻态势,给新兴业态,特别是中小型零售业态带来发展机遇。这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便利店行业。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测算,2017年,便利店整体销售额达到1905亿人民币,较上年增长23%。同时,根据Euromonitor数据显示,便利店销售额增速从2010年起一直保持两位数,2011年起超越百货和超市增速。未来,便利店市场前景依然广阔。
一、便利店兴起原因
作为日常生活中最便利的消费业态,便利店的兴起与即时消费需求的扩大是分不开的。即时消费是指解决消费者当下急迫需求的消费。从消费时限看,即时消费购买的商品一般都是“即得”“即用”,消费者也多会选择买饮料、盒饭、包子、咖啡等即时需求的商品;从消费感受看,即时消费感受一般便捷简单,消费者很快能找到所需商品,快速完成结账。来自艾瑞咨询的调查显示,66.5%的中国用户表示愿意尝试智能货柜、无人店等消费形式。在即时消费需求扩大的背景下,便利店的兴起有其必然性。
一是“快”。首先,便利店的快来自于密集的空间布局。便利店一般选址布局于人流密集的社区、办公区、通勤路上等,消费者有需求时,可以很快在附近找到便利店。其次,便利店的快来自于所售商品。便利店紧扣消费者的便利需求,所售商品也多是即时需求商品,如即食食品、饮料、办公零食等,消费者进入店铺,可以很快找到自己所需商品。最后,便利店的快来自于交易方式。作为在新零售背景下蓬勃发展的业态形式,很多便利店在发展之初就乘上了科技的快车轨道,如自动结算机的使用减少了人工结算排队等候时间;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更是使得消费者不出门也可以快速拿到所需商品。
二是“好”。第一,便利店的好体现在商品质量好。便利店商品尽管多为日常即时消费品,但由于其选品立足便利需求,且在云数据的测算下不断淘汰滞销商品,因此其商品质优且符合当地特色需求。第二,便利店的好体现在体验好。很多便利店同时是咖啡馆、干洗店、快递中心等,在带来商品消费的同时,也带来服务消费,一些便利店甚至会结合天气、节气等增加店内装饰,或者在下雨下雪天在门口放置雨伞雨衣,带给消费者温馨的消费体验。特别是一些24小时便利店,相信在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之后,看到一家仍在营业的便利店,总会感到一些温暖。
不管是“快”还是“好”,总的来说,便利店适应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满足了消费者的即时消费需求,这是便利店兴起的根本原因。
二、便利店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便利店未来市场广阔,但目前我国的便利店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今年8月1日,北京地区拥有168家门店的邻家便利店突然宣布停业。邻家一夜之间毫无征兆的倒下,在业界引起轩然大波,同时也带来思考:便利店的不可盲目开店扩张,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便利店发展存在的问题。此外,《2018年中国便利店报告》也指出,在对55家便利店的经营现状调研发现,有60%以上的便利店无法实现稳定持续较好的盈利水平。具体看,我国便利店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一)缺乏特色
横向看,我国便利店在商品种类、店内布局、提供服务特征上存在严重的同质性,各家便利店自身特色不突出。随着便利店行业竞争程度的加深,不具有自身特色的便利店,失去吸引消费者的魅力,未来也只能在发展的洪流中逐渐被消费者忘却。纵向看,我国便利店品牌在新增店铺时,往往照搬已有店铺规模、布局,而忽略了当地消费者的特殊需求,千店一面的消费环境也让消费者丧失了对便利店品牌的敏感性。
(二)利润水平待提高
尽管我国便利店销售额增长较快,但利润水平较低。《2018年中国便利店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高毛利(毛利>=20%)便利店仅占16%,而在日本,7-11的毛利达到32%。造成我国便利店利润低的原因,首先是高成本,我国便利店主要布局于一线城市,而一线城市往往拥有高租金和高人力成本。其次是自有品牌占有率低,2017年我国便利店自有品牌占比超过30%的仅占7%,80%的便利店自有品牌占比低于10%,对比日本便利店,其单品的自有品牌占比多为40%—50%。再次,我国便利店对毛利高的生鲜食品布局少,2017年,仍有40%的便利店即食销售占比小于10%。
(三)技术支撑能力不足
从日本经验来看,日本便利店产业近似于IT产業,普遍重视新技术在便利店中的应用。而中国便利店行业普遍存在对技术投入不足的情况,一方面,便利店经营者对技术投入要求估计不足,缺乏自有技术支撑体系,期望利用技术外包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技术供应方缺乏便利店经验,参照小型商超,研发便利店技术体系,无法完全匹配便利店实际需要。从而造成新技术与便利店的融合困境,使便利店无形中增加了运营成本,降低了运营效率,丧失很多商业机会。
(四)资金链不牢固
资本之于便利店是一把双刃剑。资本的注入一方面给便利店提供资金,使其可以扩大规模、升级店铺、升级系统等,另一方面,资本快速倾注,致使便利店盲目扩张,打破了企业发展速度和管理能力的平衡,也打破了门店数量增长和门店经营质量的平衡。门店的盲目扩张往往带来经营效益的下降,资本本身的逐利性面对不利的经营效益必然选择退出,最终带来便利店的死亡。邻家便利店的倒下便是资金链断裂的后果。
三、我国便利店模式创新
立足于消费者的便利消费需求,就便利店的未来创新模式提出几点方向。
一是O2O模式。新零售背景下,纯电商模式已经走到了行业的天花板,线上线下的融合是新零售的基本方式。基于新零售背景,便利店未来创新模式之一便是O2O模式。传统便利店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切实的服务,使得顾客可以获得更多的消费体验,包括产品性以及服务性,这是线上零售的短板;而线上网络则具备线下所没有的大数据技术用以完善商家所掌握的商品、消费者乃至市场信息。线上线下的充分融合弥补了二者的短板,取长补短,互相调节,优势互补。
需要注意的是,O2O模式传递的是“电子商务+实体店铺”的零售趋势,如何采用O2O模式最大效用发挥便利店的长处,这是便利店未来发展需要思考的。一方面,需充分发挥线上优势,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云数据构建数据库资源分析,一头连接供应商实现商品库的及时更新以及商品价格的实时追踪,另一头连接消费者,提高对消费特征及习惯的敏感度。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线下零售的长处,从消费者体验出发,以数据分析为依据,及时更新店铺商品、商品布局或交易方式等。
便利蜂开发了基于数据和智能算法全自动订货系统、智能动态促销系统、精准销量预测系统等运营决策系统,所有决策都建立在对运营及相关数据的详细分析基础上,实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运营,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此外,便利蜂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数据连通,并运用到全产业链条的系统创新之中,用数据、算法来分析、理解、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真正打造“千店千面”。
二是自有品牌模式。自有品牌意味着对于供应链的掌控,提高了企业自身之于商品的定价能力,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保障。此外,建设自有品牌有利于提高商品差异性,获得更多忠诚的消费者,扩大品牌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日本便利店单品的自有品牌占比多为40%—50%,知名便利店品牌罗森更是自有品牌战略的忠实践行者。它将自有产品作为盈利的主打商品,并不断的开发有自己特色的产品。事实证明,罗森自有品牌产品的销售量远远高于其他商品,销售额占据总门店的七成。
三是多元消费模式。首先,多元消费不仅体现在消费商品,同时也体现在消费服务。如果便利店只单纯售卖商品,即便其地理位置再优越也不能称其为便利店。便利店的服务消费可以包括日常生活类服务(交水电费、干洗衣服、收发快递等)和非日常类服务(借用充電宝、雨伞、ATM、打印等)。其次,多元消费体现在商品和服务各自的多元化。借助于大数据分析,立足辐射人群的消费特点,充分考虑消费习惯和行为,提供满足消费者个性特征的商品和服务。致力真正做到,有需求,找便利店。
中国移动与京东新通路就京东便利店项目达成合作,中国引动号卡、套餐、流量、宽带等产品办理将整合给线下的全量京东便利店以及京东掌柜报APP供货的社区零售店。同时,中国移动将推出京东便利店客户专属产品和专属客户权益,旨在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四是特色便利模式。特色便利模式强调打造便利店的特色品类,以特色品类打造便利店的差异化,吸引消费者进店消费,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比如甜点蛋糕会想到罗森,而关东煮会想到7-11。盒马鲜生以生鲜构建自己的特色品类,打造以“生鲜超市+餐饮体验+线上业务仓储”三大功能为一体的模式,让人一想到生鲜,便想起盒马。小麦铺则以便利餐饮为切入点,采取鲜食工厂+站点厨房的模式,在一小时内就能把刚出炉的便当送到消费者手里。
(作者为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