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便利店发展问题”共识
2018-03-11
编者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宽、范围广,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国民经济和吸纳就业的第一大产业,但总体看,我国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水平不高、消费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突出。
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和中国商业经济学会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和专家智库讨论,最终形成了“中国便利店发展问题”共识。在此基础上,本期我刊围绕“促进便利店发展,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整理刊发相关文章,以期给关注该方面问题的人士一些启发和思考。
2018年9月16日,由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中国商业经济学会联合主办,便利蜂研究院承办的“便利店创新发展理念研讨会”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召开。研讨会上有8位专家就我国便利店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分析,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和北京市商业委员会的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并就具体政策和行业发展进行了解读和阐述。此次会议,对我国便利店发展形成以下共识。
1、在近两年零售行业整体销售下滑的大背景下,便利店逆势增长、发展很快,尤其在一线城市成为一枝独秀的业态。
2、对标国际,我国便利店密度远远不够,分布亦不均匀,在二线城市少有布局。
3、现阶段,便利店的定位、经营管理特色、政府的扶植和政策倾斜以及发展方向都还存在问题,值得研究。
4、便利店的兴起是经济、社会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均GDP提高带来的消费升级是我国便利店发展的主要原因,但并不能绝对解释为唯一原因。
5、未来实体商业必然两极化发展,即郊区商业的大型化和市区商业的小型化、便利化,便利店的兴起符合这一规律。
6、便利店的兴起还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不断的城镇化必然带来持续增长的城镇人口,城镇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必然催生更便利的商业。
7、生活节奏的加快、更小型的家庭规模、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社会变化产生了大量的即时需求,大量的即时需求需要一种简约、快捷、便利、舒适的消费形式,便利店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业态。
8、北京便利蜂便利店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
9、每种零售业态有其特定的功能屬性。对于便利店来说,解决消费者的便利需求便是其立足之本,也是其未来发展的根本着力点,即做到“便利+”(由便利蜂公司提出)。
10、“便利+”的具体内容需要重点考虑,对于每一家便利店来说,都要充分挖掘便利的内涵,以提供最合适的商品和尽可能多的便利服务。
11、便利不等于廉价低质,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便利+”有优良的品质。
12、作为距离消费者最近的业态,便利即民生。解决消费者便利需求即是为民、惠民的最高要求。
13、除了布局于办公楼,便利店未来更需要布局于居民社区,成为社区商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提供全渠道的优质社区服务。
14、老龄化加剧背景下,要求便利店更要结合社区养老,充分考虑老龄人口的消费特点和消费需求,比如商品结构、店内布置、商品摆放、结算方式、售后服务等。
15、作为最贴近消费者的零售业态,可将便利店提高至城乡流通基础设施的高度进行必备建设。
16、新技术的进步推进了便利店的经营和发展。但警惕唯技术论,技术只能服务于成本经营需要,而不能相反。
17、处理好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标准化有益于管理和降低成本,多样化则是解决更多便利需求的方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致力用更少的成本解决更多样化的需求。
18、找到加盟和直营的平衡点。加盟可以实现快速扩张,但不利于质量的管控,作为鲜食占比较高的便利店,需处理好加盟和直营的关系。
19、区域连锁还是全国连锁。考虑到我国国土面积,全国连锁的物流成本、经营成本等因素,便利店更多是区域连锁。
20、资本之于便利店具有正向推进作用,但要警惕投机资本的进入,最终落得一切散去、满目疮痍。
21、处理好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平衡,最大限度发挥便利天然所具有的社会责任。
22、我国便利店数量的短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房地产的挤压。为支持便利店发展,一定要把将新建社区划出10%商业用地落到实处。
23、给予便利店更多的拓展空间,放开公园、学校、政府机关等的商业用地限制。
24、致力降低便利店的拓展成本,可以补贴或税收减免等多种形式给予支持。
25、建立完善的城市物流体系,支持便利店鲜食和冷链的运输。
26、为了便利店行业健康发展,尽快针对便利店单独制定行业标准和规定。
(该共识由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和中国商业经济学会联合形成并所有。执笔人:吴欣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