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8-03-11程艳
程艳
【摘 要】本文论述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针对广西职业教育的布局及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灵活性还需提高、管理的规范性有待加强、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提出加快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聚焦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院校治理现代化,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系统完善的职业教育服务体系。
【关键词】广西 职业教育 现状 产教融合 服务体系 校企合作 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C-0004-04
广西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边境省区,既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开展经济贸易、发展出口加工的黄金宝地,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更是中国职业教育面向东盟走出国门的重要窗口。因此,作为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及东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的职业教育,研究其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既是国家发展战略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廣西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促进边境省区职业教育发展还具有一定的样本参考价值。
一、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从2008年开始,广西在全国率先部署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先后两次与教育部签署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共建协议。2012年,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五年计划》,提出五年攻坚的总体目标。2017年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广西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广西教育发展目标、三大主题、八项重点任务、七项教育改革等,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一)广西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截至2016年12月,广西职业院校总数346所,全日制在校生65万余人,其中,独立设置高职院校34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5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性中职学校32所,自治区示范性职业院校115所。十年来,广西职业院校校均人数由1500余人增长到3000余人,目前,广西职普比例进一步加大,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数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启动第二轮职教攻坚以来,广西重点推进职业教育内部贯通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协调推进职业教育中等、专科、本科三个层次的贯通衔接,灵活实施中高职分段学制,探索并实践“3+2”“2+3”“3+4”学制,扩大高职高专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本科院校招收中高职毕业生的规模和比例,推进中、高职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工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有机衔接;探索在中小学阶段开展职业认知教育,鼓励在小学阶段加强劳动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推进初中阶段职业教育渗透,开设职业指导课程,鼓励高级中学校灵活开设职普融通班等。
(三)广西职业教育开放合作情况。广西利用边境省份的区位优势,搭建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开展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形式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自治区重大决策部署,持续提升广西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一是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广西连续三届举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为中国和东盟国家政府、学校、企业各方参与职业教育交流、共享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经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2016年,广西职业院校牵头成立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促进广西作为国门省区面向东盟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将广西职业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向更深层次推进。二是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广西率先在全国实施公派出国访学研修项目,五年共培养来自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3.9万多人,广西已成为全国东南亚国家留学生最多的省区之一;此外,广西职业院校主动培养对接中国—东盟边境跨境产业集群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形成了跨境物流、跨境贸易、东盟文化旅游等服务东盟跨境经济发展的优势专业群,为培养中国—东盟边境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三是职业教育助力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广西部分职业院校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找准区域支柱型重点产业龙头企业需求,与上汽通用五菱、柳工集团等开展驻外人才培养,实施“企业走进东盟职业教育伴随计划”,通过在东盟国家设立专业教学点、输送优秀毕业生等途径,为广西优质企业走出国门培养了大量专项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输出覆盖越南、印尼、泰国、缅甸等国家,加速区域优质产能升级,推动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四)广西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能力。近五年,广西注重服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主动对接自治区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人才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持续优化专业设置。先后共调整设置393个高职专业、210个中职专业,覆盖中高职19个专业大类和第一、二、三产业领域,初步形成适应区域产业升级、调整和就业需求的专业结构体系。二是加大对区域重点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在广西汽车、食品、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和加工制造、高速铁路、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快速发展行业中,数据统计显示,60%以上的新增从业人员是广西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三是加大职业教育服务“三农”、扶贫助困力度。过去几年,广西在国家资助政策基础上,增加经费投入,扩大面向贫困地区和特殊群体资助的覆盖范围,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2.48亿元,资助学生人次达到150万,中职学生免学费政策全覆盖,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二、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布局及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具体如下:
1.院校布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有待优化。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更能让向劳动者提供快速吸收先进生产技术和新技能的途径,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及人才资源保障的过程中,直接或者间接地调整优化区域产业机构,因此,广西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空间布局。目前,广西仅初步形成了南宁首府、柳州工业、北部湾沿海、崇左国门四大职教园区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空间布局,与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广西“国际大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三大定位、广西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以及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战略、桂东南(梧州、贵港、玉林、贺州)产业转移承接区等区域相对应的职业教育空间布局还未形成,甚至部分设区市高职院校零覆盖,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受阻。
2.专业设置与广西产业发展趋势不相协调,有待调整。人才结构及供给水平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关系密切,其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必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但从当前情况来看,两者发展还不协调。2016年,广西高职院校專业布点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旅游管理,中职学校多布点在汽车维修、学前教育等热门专业上,围绕广西千亿元产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急需的石化、林浆纸、冶金、海洋等产业相关的专业开设较少,有些专业还是零设置,满足不了产业发展急需的相关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要求。
(二)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灵活性还需提高。具体如下:
1.校企合作的深化受到制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动力激发机制,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合作层次不深、质量有待提高,严重影响职业教育办学的质量。在校企在合作过程中涉及产权、经济问题时无章可循,“带薪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等现代学徒制教学体制改革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
2.行业组织指导作用发挥不够。掌握本行业新技术和人力资源的行业协会对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指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很多学校的课程标准和行业标准不衔接,行业最新的技术、设备、行业标准不能及时融入课程内容。
3.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仍然不高。存在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致使校企合作多停留在较低水平,职教集团内部组织松散,机制不健全,存在责权不明晰、实质性合作不足、经费短缺等问题,现有的职业院校的办学体制机制无法使企业成为办学主体之一。
(三)职业院校管理的规范性有待加强。具体如下:
1.部分制度及管理标准尚未落地。随着职业教育投入增加、软硬件条件改善,部分地方和学校在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和依法依规办学、完善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2016年,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完成了高等职业院校章程的制订,但中等职业学校章程制定工作尚未启动。各职业学校在教学、学生、后勤、安全、人事、财务、资产等方面还不能做到按照标准和制度执行。
2.全面教学质量诊改体系没有建立。目前,大部分学校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基本建立了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和队伍,部分学校也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覆盖全部课程、全部课堂的教学监控体系仍然尚未建立,院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教学质量管理仍然不够规范、精细和到位。
3.全过程的校外实习监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职业院校校外实习中存在校企协同共管不力、过程指导缺位、信息沟通不畅、监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目前,校企实习共管机制不健全、师生远程指导沟通的综合管理平台未完全覆盖,行政管理部门对职业院校实习过程管理、过程实施缺少监控,多方共管、精准指导、实时监控的立体化实习监管体系尚未建立。
(四)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法律地位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体系伴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一定发展,为职业教育观念、手段、方法和环境的现代化提供了相应的支撑服务,但由于种种原因,广西职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发展远远滞后于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当一段时期内,由于职业教育缺乏系统、规范的课程教学标准、实训设备设施标准,致使服务体系的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非常薄弱,例如同样面对竞争激烈的劳动市场,广西职业教育的就业服务体系与高等教育的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网络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样是高中阶段教育的职业教育的教学研究机构和人员,比起普通高中远不在一个数量级,不少地方至今还是空白,广西上百个县中98%的县没有一个专职职教教研员。
三、加快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可采取以下措施:
1.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动力机制。破解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难题,必须建立新机制,使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行业企业有收益、有利益。从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经验看,就是要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减免税政策、政府奖励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生产性实习基地、出台优惠政策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等方面完善机制,系统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
2.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学校理事会、专业理事分会等校企合作机构,畅通校企双方的合作渠道,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开展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定向就业,形成校企“共招、共育、共管、共就业”的人才共育机制。以“资源共享、校企双赢”为原则,建立校企“双向介入”共同培养“双师”团队的机制,探索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与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结对子”的校企合作培养培训模式。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下解决就业的长效机制,努力完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前就业机制”、带薪实习活动的“准就业机制”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完全就业机制”的构建。
3.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激发机制。目前职业教育办学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行业等。作为职业院校,在创新办学活动过程中如何处理与主办方,与教育行政主管机构的关系是难点。我区在形成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法人治理结构等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活力方面应积极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市场机制的职教集团治理结构,支持政府、社会组织、行业企业及院校共同组建职教集团,建立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集团化办学机制,开展多元主体依法共建职教集团改革试点。鼓励企业、行业和社区参与职业院校设立董(理)事会,完善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院校章程和制度,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明确董(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各自的职责和权力范围,推进职业院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一步扩大和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对职业教育事务的干预,明确院校在办学规模、经费投入、机构设置、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决策权,使各职业院校成为依法自我发展的办学行为主体,为自主办学、特色办学提供适宜的环境。
(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可采取以下措施:
1.统筹院校布局,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以设区市为重点,建设职业教育核心区,以县城为节点,建设职业教育网络,形成核心带动、中心辐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职业教育空间格局。通过“新建、合并、联合、撤销”等方式,调整全区职业学校布局结构。重点支持尚未布点高职院校的设区市建设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对县域人口少、经济总量低且学校办学规模小的县级中职学校采取合并、调整的策略整合教学资源;推动全区职业院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坚持错位发展,引导全区职业院校找准各自办学定位,彰显鲜明特色,着力建设一批服务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等重点工作领域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形成与国家、自治区战略相适应的职业教育院校布局。
2.推进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提高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的契合度。根据广西发展提出建设特色农业、新兴产业、现代工业、民族文化产业和跨境贸易等产业的发展需要,统筹全区专业设置,逐步建立区域间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机制,严格控制面向非重点产业的专业布点,减小供过于求的专业招生规模,调整改造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与需求不对接的专业,逐步取消面向淘汰类产业的专业。重点建设与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适应的专业,并形成优势专业群。支持各市县级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做优做精做特1~2个服务区域支柱产业的核心(骨干)专业,办好服务农村新生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富民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需求的特色专业。
3.建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进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完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深入推进中高职有机衔接,探索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构建中高相互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有效衔接,通过设计出不同层次(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标准,人才培养路径和学生职业成长路径达到同步递进,实现人才培养过程和职业成长过程的有机融合。推進职普融通,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之间课程和学分互认机制,加强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双向沟通交流,鼓励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课程,开拓学生在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相互转学的通道,并适时导向过渡,进行合理分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学籍管理、教学管理、评价方式等方面及时跟进,实施动态管理。
(三)聚焦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可采取以下措施: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和合理共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
2.全面推进实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形成基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断与改进、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推动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四)推动职业院校治理现代化,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广西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推动职业院校建立和完善以规范常规管理为重点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提升职业院校治理能力和办学水平。加强教育教学指导,职业院校要结合实际需要,设立有行业专家参与的校级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机构,在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指导;强化常规管理,加强职业院校招生管理,全面落实学籍管理制度;规范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等合作办学行为;健全实习管理的长效机制,强化实习过程管理,搭建政、校、企多方共管、精准指导、实时监控的全方位实习管理体系。
(五)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系统完善的职业教育服务体系。根据广西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建立、健全必要的公益性质的教育服务事业单位,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参与进来,发挥好群众性学术组织和社团的作用,构建并形成服务网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政府基础能力建设计划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做好面向所有职业教育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公益性服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服务资源向职业教育服务领域合理流动,鼓励企业、社会和个人捐助职业教育服务事业。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体系效能,拓宽广大职业教育机构、学校、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对职业教育服务产品的选择空间。
【参考文献】
[1]肖凤翔,薛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4)
[2]李进.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治理现代化[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
[3]邱同保.广西职业教育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机遇和作为[J].广西教育,2015(39)
[4]李燕.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财政支出绩效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