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局限与对策
2018-03-11李静宜
李静宜
【摘 要】本文分析广西县域文化产业因地理、历史等原因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体系不够健全、布局有待优化、发展动力不足等局限,提出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产业融合、优化产业布局、巧用人力资源等对策,以促进广西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广西 县域文化 产业发展 产业融合 发展动力 局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C-0018-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往往意味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发育程度。广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拥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优势。近年来,关于广西区域文化产业布局的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就广西县域格局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则较少被重视。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相较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有着更多的艰难性与复杂度,如何借助已有优势,有效克服客观发展瓶颈,促使文化产业推动广西县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了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广西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特点
(一)文化产业增加值不断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广西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0396.25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24.22亿元,占全区GDP增长值2.52%,相比2011年占比提升了0.52%。同时应该注意到,虽然广西文化增加值的增速不断提升,但其在总体GDP比重仍然偏小,与广西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所追求的在2020年达成占比4%以上尚有一定差距。
(二)文化产业结构继续优化。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传统优势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兴文化业态也得到进一步的培育。一是文化旅游成为众多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如阳朔县的漓江景区、刘三姐文化,兴安县的灵渠、乐满地主题乐园,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梯田、温泉。二是特色民俗文化产业特色多元,如平果县、田东县、马山县等地的壮族嘹歌,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等地的瑶族盘王节,壮族“三月三日”的歌仙节和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花炮节,大新县、天等县等地的壮族霜降节。三是工艺品制造产业发展迅速,如靖西市旧州的绣球、博白县的芒编、凭祥市的红木产业、桂林市临桂的农民画、梧州市的人工宝石产业等。
(三)集群优势进一步凸显。据自治区文化厅数据,至2015年广西已培育了38个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所培育项目在当地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明显的主体性作用,有效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蓬勃发展,为地区文化经济文化内容的革新、推动文化市场体制机制的建设等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在“两区一带”的文化产业分布中,据广西统计局统计,2012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为78.36亿元,西江经济带为64.43亿元,桂西资源富集区为4.41亿元,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分别为1.84%、0.94%、0.25%。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西江经济带的文化产业发展较为良好,而桂西资源富集区则过度依赖有色金属资源,长寿养生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桑蚕丝绸等文化产品没有受到有效开发,导致产业链相对单一且短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非均衡状态,不仅使得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受到极大的掣肘,也使得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步伐放缓。
(二)文化产业体系不够健全。县域地区的文化产业体系相比城市地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有不小的节奏上的迟缓。一是传统文化产业诸如歌舞娱乐、游戏游艺等转型升级的能力有所不足,民俗文化、特色工艺品等在内容创作上逐步缺少民族特色,民俗风情庸俗化,工艺产品同质化,文化传播方式相对滞后。二是文化跨界融合程度較低,文化+城镇化、文化+旅游、文化+农林业、文化+制造业等尚处于起步状态,整体的“文化+”业态纵深化不足。三是缺少新兴的文化产业,路径依赖较为突出,文化创意内容较为匮乏,数字技术作用于文化产业的深度与广度有较大不足。根据2015年广西统计局数据,文化产品在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设计、文化休闲娱乐都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数值超过5%。
(三)文化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地区县域文化产业布局长期处于孤立发展状态,导致产业水平滞后,产业链薄弱。一是在区域规划上各县域文化产业衔接不够紧密。当前广西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与功能性定位,设计了多条重点文化产业带,例如海丝文化产业带、西江文化产业带、民族风情文化产业带、红色文化产业带、沿边文化产业带等,这些产业带为全域旅游施行的可能提供了良好的资源载体,但是部分县域文化产业或者缺少对接的自觉,或者基础设施没有稳步跟进,或者产业雷同度明显,从而使得文化产业带的协同性效用发挥不足。二是城乡文化产业分布不平衡。部分文化产业从城市分散向周边县城的梯度推进有所滞后,市场空间得不到有效开发。同时,乡镇文化受到城市文化过度商业化的侵蚀,部分古镇开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不协调,乡镇原生文化日益被销蚀。
(四)区域文化品牌风格亟待多元化。众多县域在文化品牌的打造与文化产业的布局上往往过度依赖于其他县市的发展模式,大多以文化旅游为核心项目,最终造成特色化不够凸显,民族性逐渐褪色,缺少时尚、伪古风盛行,产品内涵不足等。实际上这是由三方面导致,一是政府部门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性质过度分离,缺少必要的文化治理,使得文化产业的价值属性日渐缺失;二是企业将文化生产装饰化、流行化,文化流水线地产业化,产业伪装成文化行物化,文化产品的表征意味逐渐消逝;三是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共享过程中将群众大量地隔离其外,缺少了民众参与的文化产业失去了文化的活力感,缺少了民众共享的文化产业也就失去了文化的社会效益度。过度的市场自由化与文化治理的缺失,最终使得区域文化品牌在工业化生产的逻辑上逐渐千村一面,固有的资源禀赋与文化比较优势因为媚俗而走向衰退。
(五)文化产业发展動力不足。广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众多县城在资金筹措、人才吸引、市场开拓上存在诸多瓶颈或短板。资金不足使得众多小微文化企业抓不稳新一波信息经济潮流,地区文化产业转型更加困难;人才不足使得县域文化内容内涵不足,产业升级滞后;市场培育不充分使得文化产业规模较小,区域内内部竞争更加无序化,产业竞合可能性降低。
三、广西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广西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多元别致,区位优势独特,这些优势为广西县域文化产业走上一条路径差异化、产业高度融合、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道路提供了现实支撑。广西县域文化产业要抓住新的历史时期下新的发展机遇,实现县域经济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民众有真实的获得感,防控社会风险,就必须牢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作为发展动力,以协调作为健康发展的要求,以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保障,以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共享作为发展的本质追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文化治理。广西要高度意识到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意识到文化产业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优质发展,同时也能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中推进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成效。地方政府需在协调、扶持、监督三方面上下功夫。
1.加强统筹协调。一是地方政府要坚定执行双核发展模式,利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西江经济带找准广西的文化产业优势,借助已有的优势做强做大传统优势产业,在欠发达地区在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方面实现合力效应。同时,在双核联动对桂西地区产生的谐振效应下,广西区政府应该利用政策引导,对文化产业资源予以优化配置,支持城市文化机构向桂西地区转移。二是地方政府要根据地方资源禀赋制定特色化发展政策,文化产业是个投资大、周期长、协同性高、依赖性强的产业,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仅仅依靠社会企业的投资是难以有效发展起来的,地方政府应该积极部署,找准定位,主动搭台,协助指导。三是地方政府应该深化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改革,降低文化市场的准入门槛,大力培育市场文化主体,维护文化市场运行环境,激发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2.提供资金扶持。针对县域文化市场主体力量羸弱的问题,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通过政府购买、贷款贴息、项目补助等方式支持小微企业在基层扎稳跟,育好苗。针对广西多革命老区、连片贫困区以及边境山区的事实,在财政转移支付上应当予以资金倾斜,实施文化项目的精准扶贫。针对社会文化企业贷款难问题,地方政府应该开拓多重金融服务渠道,为中小型文化企业提供文化发展资金、企业发展担保等。
3.加强市场监督。一是广西区政府要对各个部门与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政策的落实情况予以跟踪监测,对各项规划的实施情况予以科学评估,将之与地方政府年度绩效工作挂钩。二是地方政府要对社会文化企业予以一定的监督与意识形态引导,过度自由化的市场不仅会导致文化产业发展走向经济效益消弭社会效益的地步,广西地区县域文化产业特色鲜明的生态效益也将被异化,同时文化产业作为深度内嵌于居民生活的文化形态,当其以一种既富有生活化又极具审美性地呈现于居民日常生活中时,文化产业将实现工具属性与价值属性的合一。
(二)推动产业融合,实现多元发展。部分地区之所以在文化产业上朝起暮落,很关键一点在于虽然有效利用了当地的资源特色,但文化产业结构依然处于单一状态,与其他产业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联动。广西地区拥有文化旅游、会展节庆、动漫游戏、新闻出版四大文化产业群。其中文化旅游是县域文化产业的主要支撑,另外三个产业群在南宁、桂林、柳州发展良好。因而县域文化产业可以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品牌的多重融合度,从而在深化文化旅游产业链、依托会展开拓省外市场、凭借文化传媒呈现品牌美感上有所作为。
1.深化文化旅游产业链。一是地方政府要开拓产业融合思维,树立“文化+”观念,在旅游品牌内涵、旅游路线、旅游精品等方面渗透文化意味,将民族文化资源、红色革命资源、边关风情资源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二是开拓乡村文化旅游,将农业、农村、农民以整体视角予以展示,从农业观光到农艺展示,从农耕文化教育到农耕文明的当代传承,丰富“美丽乡村”的内涵。三是推进“文化+工艺”融合发展,注重文化元素在工艺品多个环节的渗透与呈现,注重工艺品向高附加值形态发展,在研发与设计上加大支持扶持、奖励力度,协同高校共同开设研发工作室,为县域旅游工艺品改良提供智力支持。
2.依托会展节庆开拓省外市场。广西因其特殊区位优势,在会展节庆上已经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县域文化产业要积极将本土文化产品以一定形式归类、阐释,借助“两会一节”的平台,向来访者精妙地展示自身的文化特色。同时,积极参与各类型节庆,精心编制一批富有桂风壮韵的文艺片目。例如,在壮族“三月三”节日,人们会特意煮红鸡蛋和蒸五色糯米饭来祭祀先祖和接待亲朋。人们通过赶歌圩、搭歌棚、举行歌会等活动,组织男女青年互相对唱、碰蛋、丢绣球,嬉戏娱乐,整日歌声持续不断,成为当地的“歌节”,是当地独有的特色节日。因此,可借助这一独特性,作为吸引外来游客的手段,从而促进广西县域文化远播区外。
(三)优化产业布局,推进文化惠民富民。广西整体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在高度繁富背后也具有文化气质的同构。广西应该以全域的视角对全自治区可资挖掘的资源予以整体统筹,利用城镇化进程,推动县域文化产业在城乡之间实现融通作用,以项目为载体推动贫困地区脱贫工作。
1.深化全域理念。地方政府与社会企业应当更新资源观、产业观、市场观、产品观与管理观。以全域视角理解全自治区的文化产业布局,积极融入不同形态的文化产业带,在与周边县市的有效比对中找准自身的独特优势,在与周边县市的积极联动中形成文化产业特色的集簇功效,琳琅满目又千姿百态。深化对于文化产业的理解,将“文化+”理念渗透到城镇化建设中,使得城镇化进程既是人的市民化,更是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和谐交融。深化对于文化市场的认识,推动本土文化市场从文化商品消费走向文化深度体验。深化对于文化产品的认识,在文化产品制造中进一步突出区域社会的人文色彩,让产品富于表征意味,避免沦为毫无精神实质内涵的物品。
2.协调城乡产业。一是在城市文化产业发达地区形成若干个文化产业示范园,为全自治区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示范、引领与辐射作用。并随着城市产业发展的升级与调整,统筹安排合适的文化产业向县域一级迁移。二是发展成果共享,对于城乡文化产业的规划,注重全民性参与,让民众深度参与进区域文化产业布局中,使得文化产业成果实实在在地发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相对有限,需要高度重视以项目为驱动,集中资源将县域文化产业做实、做精。只有把项目做到实处,做出特色,参与其中的群众才能实实在在地从中获取利益,从而带动地方产业走向集聚化、规模化。一个好的项目,既是一个产业孵化器,更是一个民心民智引领器。
(四)巧用人力资源,强化自我造血功能。出于客观情境,在广西诸多县域中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依然处于较低层次,产业人才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破解县域文化产业人才瓶颈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巧用本土人才。广西地区人口众多,人口外流现象并不突出,部分县域甚至拥有上百万人口。因而,利用固有的人力资源优势,从民间中找寻多才多艺的能人异士并不困难。地方政府应破除僵化的人才观念,主动延揽民间能人,为其提供平台,设立资金对部分具备卓越手艺的工艺师傅予以资助,使其手艺得以在本土有更大的传承面。
2.重视本土职业教育。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很关键的一点是本土职业教育创办是否成功。本土职业教育与本土文化产业往往具有天然的亲和度,毕业人才也大多能扎根于家乡。因而,根据县域文化产业特色高度重视本土文化产业人才的职业化教育,对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随着世界各地的文化逐渐呈现出多样和互相交流的发展趋势,我国也开始重视各个区域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当前正是推动我国文化迈向世界、广泛传播的大好时机。县域是我国十分基础的行政区域规划,由于地域面积有限,所以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在发扬多样化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县域文化产业是以县域文化为基石,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县域文化产业主要以当代文明建设为目标,以当地居民为发展建设主体,可以不断丰富当地人文精神和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对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爱良.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
[2]刘云飞.依据地域特色发展縣域文化产业[J].小作家选刊,2015 (20)
[3]范洪亮.文化产业促推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J].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
[4]周园丰.民族文化产业与就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以广西靖西县绣球文化产业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4
[5]罗丹.广西田阳县布洛陀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