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8-03-11江苏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惠虹雅
江苏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 惠虹雅
一、研究课堂问题行为的意义
问题行为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本文重点关注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在对两所学校的中年级学生进行测试后发现,中年级学生普遍存在早期的问题行为,其中学习上出现不适应、情绪变化大等问题比率较大,这些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多数表现为初期现象,是行为矫正的关键期,否则到了高年级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将更难应对。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完成教与学的互动活动,需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作为保证。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小学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它干扰了课堂教学秩序,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小学阶段的学习是打基础的重要时期,而语文学科对于小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长远影响。作为教师,我们都期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高效有质量地完成,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成长,课堂问题行为对课堂教学的消极影响促使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
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很多,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林伦将课堂问题行为定义为:“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或班级集体发挥有效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作用)。”我国学者李志等人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与教学目的不一致,影响自己或干扰其他人学习的行为。”
我国对小学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时间尚短,但是从国内外教育家所定义的“课堂问题行为”可以发现,这种行为是有危害性的,且具有扩散的影响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危害
1.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危害
由于长期处于一种对抗、烦躁焦虑的心理状态,势必会形成诸如神经质、消化不良等身心疾病。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阶段,小学语文课堂问题行为会使学生自身处于不健康的行为环境中,不知不觉就会影响其他同学。
2.对课堂教学的危害
由于一些问题行为的存在,语文课堂的正常教学极有可能被打断。小学生的语文课堂问题行为会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进行过程和预期效果。正如“破窗理论”所述,一种不良行为一旦在课堂上出现而没有得到制止,其他学生就可能受到暗示和纵容,出现大片的违纪行为。
3.对教师积极性的危害
教学是一种双向活动,积极性互相依存方可确保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师会因为学生的问题行为而影响情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些消极的情感会感染到其他同学以及教师,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情感交流受到阻碍,降低语文学科教学效率,形成恶性循环。
三、调查数据分析
本文以无锡某小学和南京某小学两所小学中三、四年级的28个班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测试学生的“语文学习不适应”和“情绪不稳定”,调查结果分别见表1、表2。
表1 学习不适应早期问题出现情况
从表1中可以发现,课堂问题行为在中年级出现较为普遍。三年级是小学语文学习的转折期,习作的出现以及篇章概念、修辞手法等知识点的学习相对有难度,学生对此出现不适应,不少学生表示在不适应的时候会选择各种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其中不乏打扰同桌、拖拉作业等行为。数据显示,四年级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人数明显有增长趋势。
表2 不稳定情绪早期问题出现情况
从表2中可以发现,有情绪问题的学生较有不适应问题的学生更多,且所占比例不小,三、四年级亦有明显增长趋势。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在两所小学的中年级学生中,都已经明显出现早期问题行为,且具有增长趋势,可见课堂问题行为需要及时得到扭转。
四、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教师在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过程中,无论采用哪一种策略,都不能伤害学生,要顾及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兼顾班集体的利益。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策略。
(一)“忽视”策略
教师要学会忽视一些纪律问题,结合小学中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要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即教育心理学家所说的“消退策略”。因此,如果学生的问题行为不算严重,尚未对其他同学造成干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可以选择忽略或是将干预的时间调整至课后。
(二)“暗示”策略
当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可以在不影响教学正常进行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非语言暗示。比如站在问题行为学生的身边,或者用眼神给予暗示,用手敲他的桌子等。采取这些方式来解决情节较轻的课堂问题行为比较合适,且大部分中年级学生处于早期课堂问题行为的形成期,教师的暗示会让学生明白自己行为的问题性。
(三)“批评惩戒”策略
教师可以适当使用批评甚至恰当的惩罚手段来应对情节较重的课堂问题行为。如果委婉的方法没有取得较好效果,就要对学生正面进行批评指正。批评的前提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千万不可言语过激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否则反而会造成学生的逆反甚至是对抗性行为的出现。因此,惩罚时要表现出对学生真诚的关切之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教师的“爱之深,责之切”。
(四)“行为矫正”策略
问题行为是需要矫正的。我们已经知道行为可以塑造,但必须注意,并非所有的行为改变都是行为矫正。
对于那些我们无法立即控制的课堂问题行为,可以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行为矫正比较适合于简单的课堂问题行为,如上课好动易打扰别人等行为。行为矫正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耐得住性子去守候这个成果,不可操之过急。行为矫正是相对专业的管理方式,在此不多赘述。
(五)“心理辅导”策略
心理辅导是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价值观等内在认知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让学生扫除自己的心理障碍。语文课堂本身也是一个为学生处理心理问题的好场所,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正能量的课文,这些人物的优良品质对学生来说有榜样的作用。课外古诗文、成语故事的学习也是语文课堂的外延,蕴含着行为的规范警醒教育。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的渗透与感染,且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语文教师多为班主任,本身负有管理班级、学生的职责。问题行为情节较为严重的学生,教师可采取谈心的方式,直接了解他的想法,同时通过对其周围人员的谈话,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化解学生心中的负面情绪,帮助其尽早改正课堂问题行为。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教育者应当重视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出现的这个现象。小学中年级正值问题行为出现的早期,是改变问题行为的重要时期。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形成的因素很多,而本文主要是针对教师层面的策略研究。教师在帮助学生纠正课堂问题行为时不能局限于某个方法,要根据学生的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尽早帮助学生完成课堂问题行为的转变,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