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善行惠民生
2018-03-11文叶飞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文叶飞
德江县民政局切实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从人民群众“最盼”上发力,“最急”上着手,“最忧”上用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2月17日下午,德江县合兴镇敬老院内不时飘出快乐的歌声和笑声,来自合兴镇中寨村67岁的牟真玉老人深情演奏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走进新时代》等曲子,来自复兴镇楠木村73岁的吴天升老人吹奏着葫芦丝,听众们不时称赞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近年来,德江县民政局切实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从人民群众“最盼”上发力,“最急”上着手,“最忧”上用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用“忠诚、干净、担当”厚植底色,用大爱善行书写着民政工作新华章。
医养护一体化老年养护成为样板
“儿女们在外工作忙得很,没有多少时间照管我们。住在这里很舒适,护理态度好,起居条件好,生活环境好,来这里好啊!”在德江县老年养护院(中心)内,来自枫香溪镇白沙村的83岁老人冉启堂对记者说。
作为贵州省第一家医养护一体化老年养护院,德江县老年养护院围绕老人们“个性化”养老需求,探索建立的养护一体化立体服务体系,正面向全省推广。
在这里,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实现有机结合,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养生、保健、营养、心理等服务为一体,体检、预防接种、风险评估、慢病管理、药事管理、上门照护、家庭病床、日间照料、短期托养、机构养老、康复保健、医疗支持等服务链完善,使老人在养老的同时能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和规范的健康管理服务。
目前,德江县老年养护院已辐射全县及周边区域的医养联合体健康养老机构,帮助各乡镇敬老院实施康复和医疗工作,同时面向社会提供中、高端养老服务及临终关怀,确保优质资源利用最大化。
在保障机制上,德江县民政局明确民政养老经费由县财政按实际开放养护床位数或实际发生数制定投入机制,实施运营补贴,参照国家住院标准收取并全额报销,由医保、新农合机构按月结算。
目前,德江县老年养护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已在全省广泛推广,每月都会迎接来自各地的参观考察队伍。
为民谋利让惠民善举落到实处
“民政工作面广、量大、复杂、工作难度大。我们要求民政干部必须带着为民谋利的真心,用好‘对上多对接,对下多动员,对外多协调,对内用好人’横纵合一法开展工作。”谈到民政工作如何实现为民谋利、普惠民生的成效最大化问题时,德江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覃虎跃有着更深的思考。
2015年10月,煎茶镇高竹村村民罗某因在广东打工发生交通事故导致生活困难,县民政局立即启动救助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会商,为他解决了4万元补助和1辆轮椅,提高低保待遇和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罗某感激涕零,连称“这一辈子永远忘不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
在绿色满眼、花卉满园的德江县城北新型民政园区建设现场,记者看到,园区内干净整洁、景致迷人。这个集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医院、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城市中心敬老院、残疾人康复中心、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等服务型机构为一体的民政园区,已成为铜仁市民政园区建设的示范样板。
近年来,德江县新修乡镇敬老院4所,整合修建乡镇敬老院4个,提质改造敬老院6所,创建全国模范敬老院1所,有星级示范敬老院3所,农村互助幸福院256个,日间照料中心18个。对深度贫困地区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员实行100%集中供养,特困供养集中供养率达50.12%、失能和半失能集中供养率达35%,敬老院床位利用率达到85.8%。党和政府“为政府分忧,替子女尽孝”的宗旨在这里落地落实,得到了省市领导高度肯定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认可。
创新机制织密织牢“民生网”
眼下,在德江县,1000多块标注有科室工作职责、服务电话的“德江县民政局便民连心牌”悬挂到了21个乡(镇、街道)和344个行政村(社区)及自然村寨,便于群众直接向局机关工作人员电话咨询政策或举报有关问题,使群众成为民政干部的“眼睛”,民政干部成为群众的“耳朵”。这已成为一道温暖百姓心田的风景线。
近年来,德江县民政局坚持创新推进各项工作机制,切实做到“为政府分忧,替百姓解难”,收到较好成效。
在被评为“铜仁市星级示范敬老院”的德江县合兴镇敬老院中,67岁的牟真玉老人(左一)正在用葫芦丝演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德江县民政局供图)
全面建立实施了低保经办人员、乡村干部及其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切实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工作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推行城乡低保“入户核查告知制”和“前置审批制”,严格按照“三环节、十步骤”工作程序,执行“应保尽保、应退则退、按标施保”的原则。据统计,近年来经过年度核查和动态管理,因死亡、收入超标等退出保障范围的人数达1.8万人。
建立农村低保规范管理长效机制,有效发挥农村低保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作用,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数据显示,经过专项治理排查发现并取消不符合低保条件的1189人,追回违规领取低保金78.53万元;投入58.6万元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加强对7380户城乡低保对象进行入户核查,核查率达30%以上,对不再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及时清退,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及时纳入保障范围。
在向阳、光辉、楠木园(易地扶贫搬迁点)等14个城乡社区开展“一核多元”社区治理试点工作,为社区搭建好“一厅一场七中心三服务站”,探索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多种社会组织服务社区居民的管理模式,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居民(移民)安居乐业。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农村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构建多方参与的农村社区治理格局。指导乡(镇、街道)制定和完善社区权责清单,依法厘清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权责边界,切实减轻社区负担;坚持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注重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基础作用。坚持法治为本,强化民政相关法律法规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护生态环境、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的地位。
大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倡导绿色文明殡葬理念。民政干部先行移风易俗,大力推行生态安葬,对遗体火化后骨灰实行生态葬法,认真落实节地生态奖补政策,对节地实行撒散、水葬、树葬等生态节地安葬的,给予一次性奖励3000元,惠及全县所有居民,覆盖率达100%,目前共有128例骨灰实行生态安葬。该项工作的创新探索,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