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数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特征及未来发展
2018-03-09符南
符南
摘要: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少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源远流长,多元一体,兼收并蓄。人类不同文化的声乐演唱价值是相对的,不同文化的声乐演唱艺术存在差异性。 衡量一种声乐演唱艺术的价值,只能用它所根植的文化作为价值标准进行探究。创造性特征上体现了少数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特征传统和现代化声乐演唱艺术特征的相融合,并从演唱方法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构建,形成学习借鉴的交融特殊性,挖掘“根源”与“多元”的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和创作、欣赏、审美中的继承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 演唱 艺术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1-0078-03
一、少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特征的差异性
(一)关于演唱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根据文化背景、生产方式、语言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形成了一个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特征。如果人人穿西服或人人穿马褂,这样艺术就成为了批量生产的工业品,还有什么魅力可言。在少数民族的声乐艺术的差异性上,青藏高原的藏文化生态环境中的藏族民歌与汉民族文化环境中汉族民歌等,在演唱方式上都有着独具特色的特征系统,形态不一,内涵和价值各异。演唱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发声器官及其运动,从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看,民族嗓音或者发音的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从语言和语音学角度看,可以分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其中还包含了一部分阿尔泰语系和南亚语系等。不同的语种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发音方式,是其他的民族很难模仿和评价的,其中蒙古族和纳西族、傣族、侗族主要是以颤音方式进行体现语音特质的声音形态,彝族是利用小嗓等进行使用的,也形成了和汉语唱法不一致的演唱评价机制。蒙古族的“诺古拉”与汉族的“颤音”相比,更加的复杂,更加的峤曲细密,有韵味,更是其他民族很难领悟的深邃内涵。蒙古族的“諾古拉”在演唱技巧上,存在七八种,但是最为常见的是:第一,额柔诺古拉,表现为下巴颤动;第二,唐乃诺古拉, 表现为上鄂颤动;第三,好莱诺古拉 ,表现为咽部颤动。哈扎布在此运用上就比较灵活,舒展深沉,富有想象力。长调的曲调舒缓而悠长,透射出蒙古族人所特有的审美标准和音乐感觉,感受到辽阔的草原气息。
(二)关于用嗓
与汉语相比,少数民族声乐的用嗓力量是和假声进行“配比”的。例如:苗族的爆破音,有着塞音、塞擦音、边音、喉塞音、舌尖齿龈音等特色发声。一般当地人说话就比较低沉浑厚,说话常常喉塞音,从效果上看,“假声”演唱是通过声带缩短和变薄,导致了声带振动的浮动效果。民歌演唱家张云珍同志讲过,在演唱爆破音时候,喉头上碰一下就离开,这样不仅保证了风格和音色的原有性,也保证了声音的发出符合规律。
土家的“打喔嗬”,声音高亢,音量强大,富有穿透力。声带的拉紧主要是靠环甲肌和甲披裂肌相对抗用力作用,歌唱时声带要随着音高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节。“打喔嗬”的用嗓是混声的,也就是真假声结合,并伴随着音高的部位变化,渗透彼此之间的混音表现。
(三)关于润腔
这里的润腔是少数民族特有的“特色性润腔”。不管是蒙古族的“诺古拉”,还是苗族的“爆破音”及其土家族的“打喔嗬”……在演唱技巧和银色风格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民族歌曲形式多样,在特殊“整固”、改变母音、真假声交替、爆破断音及滑音装饰音等中进行技巧的转变。例如:歌唱家才旦卓玛就经常运用大量“整固”技巧,保证音色和风格上的鲜明。
中国少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是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瑰宝。在发音和嗓音上,需要形成丰富的演唱形式,并不等同于西方的“美声”,更不属于中国传统的“正宗模式”;形式上,独居特色,少数民族在演唱上艺术上,具有独有的风格和色彩,是其他的艺术体系无法代替的。
二、少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价值标准特征的相对性
少数民族的声乐艺术价值中,中国民族声乐的组成上相对理论性较少,而且和主流媒体相对“落后”“不科学”等。但是在本质上仅仅着眼于题材和素材,而是在“美声”基础上,以“汉族”长发进行做所谓的“民族唱法”歌手,并在规范化的教育下,失去了音乐文化,按照专业生产线上,按照模式铸造的“标准件”。在不同民族的平等价值观上,具有着几层不同的意义:第一,人类不同文化音乐机制相对性;第二,不同文化音乐,在传统体系主要体现出差异性;第三,衡量一种音乐文化的价值。比如在西方人眼里,京剧是一种很奇妙的表演,无论是无论从文化内涵、演唱形态、技法、品种、表演等来看,还是从独特品质上看,都深受民族同胞认同。
三、少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继承和发展的必要性
在少数民族声乐演唱中,“标准化”地批量制造是一种不符合情理的事情。在数千年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一旦发生了丢失,那么特有的“民族性烙印”从何而来?艺术色彩和品格何从谈起?因此,在发声技巧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声”,但是不能盲目的排斥民族唱法和腔调。文化之间关系并不是对抗,而是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和发展。把握少数民族歌唱风格演变的“度”,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世界文化的大交流和大碰撞、大繁荣中,需要在“变”与“不变”的动态平衡中寻找生存和环境的适应,并进一步发展和发扬光大。少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才能进一步强大,向着多元化的格局进行拓展。
四、少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价值标准未来发展
(一)继承传统
1.“古为今用”
在现实的艺术形式中,随着改革的浪潮中不断对民族声乐演唱进行继承和创作中,各民族民歌旋律不仅风格多样,在唱法上也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目前可查的剧种就有四百多种,并以一种综合艺术争奇斗艳的形式呈现到了大家的面前。传统戏曲语言在咬字、吐字、收声、归韵的方法和技巧上,都确立了一种以字行腔,字正腔圆的形态和原则。endprint
2.“洋为中用”
“中西”民族声乐文化结合中的借鉴吸收特征,并达到“拿来”“我用”的境界。“标准化”教育下,把“美声”唱法为基础,“汉族”唱法为主体的唱法呈现到了大家的面前,但是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和偏见。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民族声乐演唱应该为自身争取一些主动权和立足点,并不是盲目的支撑。
(二)立足本土
1.以“我”为主
每一个少数民族的声乐演唱都具有自身的特征,都存在着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是中华民族情感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声乐艺术文化一个发展的方向。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改变较高的水平和基础,形成浓郁民族特色的新型声乐演唱艺术,沟通来相互学习,并成对话,取长补短,共同提升。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语境下实现多样化、多元化的统一,保持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生命力。
2.“借鉴”为辅
以汉语语言为基础的演唱民间歌手,都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要在形式、程序和方法上吸收和借鉴同时,不可以改变原有的风貌和内容突出艺术个性,尊重风格差异,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根源”与“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拓展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多元共存
1.开放融合
现代化的少数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特征中,是一个价值取向、文化观念不断翻新的时代,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添加少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不可缺少的“元素”,呼唤多元声乐艺术,并为其打造属于民族特色的社会烙印和时代的特性。
2.多元并存
每个民族的地域不同,也形成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环境,在文化主题中,少数民族声乐演唱的特色呈现了五彩斑斓的多元性特征。“多元并存”成为当今时代显著的特征和发展方向,并向着多元化的社会道路中,凝结智慧,发展人类精神财富,呈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景象。
3.多元一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的声乐演唱形式,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在大交流、大碰撞、大融合中,发生变异和动力发展契机,并在博大精深、包容贯通中,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4.开拓创新
民族声乐不仅需要继承,还需要创新,艺术的精华来源于演唱技巧、共鸣运用、音域等方面的与时俱进,在大胆吸收西方美声唱法的精髓同时,还需要保证少数民族演唱声乐上的精髓和突破。在中、低音區采用“真中有假”,在高音区采用“假中有真”的演唱形式。由此可见,特殊经历、生活环境、文化素养等才是创新的本色,才是新的景象和新的气息的情感互动,引起新的共鸣,形成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五、结语
少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特征是观念上和形态上、演唱风格、文化底蕴上的传承和构建,是把立足本土、多元化并存的方式进行借鉴、拓展和创新,形成符合新时代的少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之路,形成万紫千红才是春的百家争鸣局面。
参考文献:
[1]宋泊文.多元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探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2]邢玮洁.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的意义分析[J].戏剧之家,2016,(17).
[3]杭红梅.声乐教学理念及其建构[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04).
[4]刘湘.评析民族声乐的科学性之争[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