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鲁迅:“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2018-03-09王赫宁彤

艺术评鉴 2018年1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探索特点

王赫 宁彤

摘要: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劳动成果。《吴越春秋》中记载的黄帝时期的“弹歌”和《淮南子》中记载的“劳动号子”,是中国民族声乐的基本雏形,演唱形式多以吆喝、呐喊为主。可以说远古时期是没有唱法的,全靠自身的嗓音条件来歌唱。进入奴隶制社会后,歌曲的表演形式和题材变得丰富多样,出现了“风雅颂”。中国民族声乐真正发展时期是“五四”运动以后,通过作词家作曲家创作的抗日歌曲,兴起了歌唱民族声乐的浪潮,演唱方法是用自己的本嗓歌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歌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创作的声乐作品也更具有艺术性,歌唱的方法借鉴了西方的发声方法。改革开放后,歌唱家们把中西结合的唱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又出现民美、民通等演唱作品,民族歌曲不再仅限于本民族的歌曲,而是走向世界。

本文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论述民族声乐道路直至今日,具体研究三个时期的民族声乐道路的探索。

关键词:民族声乐 发展 特点 探索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1-0027-03

一、民族声乐的形成阶段

(一)作品特点

学堂乐歌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声乐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的人为振兴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而产生的。学堂乐歌时期的作品是根据外国的曲调填词,萧友梅等人的作品唤起了人们在绝望中的曙光,作品多是民众内心的呐喊。在抗日战争时期,作曲家们不再照搬国外的曲调,而是自己创作出了一部部扣人心弦的富有民族性和大众性的歌曲,题材选自抗日战争,内容通俗易懂,旋律简单,慷慨激昂,富有强烈的时代精神,鼓舞人心。

从这个时期的作品可看出,中国的民族声乐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本民族独有的歌曲及艺术形式,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创作旋律、歌词上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无法替代的。鲁迅的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中国民族声乐道路在这里才刚刚开始。在40年代初期,随着民族救亡运动的逐渐深入与扩张,民族音乐配合敌后抗战的需要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标志性的事件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造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民族音乐新形象。

(二)演唱特点

这个时期的演唱特点以呐喊为主,完全用“真声”去歌唱,没有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对民族声乐的演唱研究,只是用自己的本嗓去歌唱,在情感表达方面是非常真挚的。这一时期的人们发自内心的歌唱是值得赞赏的,不过由于没有科学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演唱的作品难度有限。有些作品在强弱、艺术性、装饰音等方面的处理上,声音不够婉转,不能做到游刃有余。由于没有气息的支持,喉咙较紧,因而流动性不够,声音硬且直,表现抒情与婉转的作品难度较大。

这一时期虽然在作品的创作风格上和曲调上借鉴和引用了西方的音乐调性和创作手法,但在歌唱的方法上并没有学习西方的演唱技巧。

二、民族声乐的发展期

(一)作品特点及代表人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声乐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歌唱作品形式变得丰富多样,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如:各民族的歌曲、歌剧、戏曲、民间小调,赞美家乡、祖国、各地美景,歌颂共产党、伟人等。改革开放后涌现出大批的声乐研究者,研究民间的说唱音乐、戏曲、山歌、小调、西方的音乐。吸取中国传统的演唱及表演形式,借鉴西方的演唱技巧并把他们融为一体,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演唱,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打开了艺术的大门。

这一时期的代表歌唱家有:女高音王玉珍、马玉涛、于淑珍等,男高音胡松华、姜嘉锵、吴雁泽等。他们的歌声传遍了祖国各地,许多曲目至今仍在传唱,如王玉珍的《洪湖水,浪打浪》、马玉涛的《马儿啊!你慢些走》、郭颂的《乌苏里船歌》、胡松华的《赞歌》等。郭兰英演唱的新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是新歌剧与民族音乐的融合。

(二)演唱风格及特点

美声唱法是在“五四运动时期”传到中国的,中国以民族唱法的发声方法为基础,结合运用西洋美声发声方法,走出一条中国民族声乐的新路。这一时期很好地运用了气息的支持,将假声运用于民族唱法之中,使真假声能在歌曲的演唱中结合。把美声发声训练中的母音训练运用到民族声乐中,使民族演唱中更注重“字正腔圆”。美声唱法在我国推广的过程中与我国传统民族歌曲、歌唱艺术相融合碰撞。西方歌剧的传入更使我国歌剧有了进步,声乐演唱不再单一。结合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需要及发展特点,科学合理的加以运用和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的音色”“中国特色的演唱方法”。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民族演唱艺术迎来了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时期,增添了民族色彩,进一步发展了民族声乐,解放了人们的音乐及声乐观念。由于这一时期已经不再像上一时期那样,人民远离战乱,战争取得了胜利,在毛主席、邓小平等伟人的带领下,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在演唱上也深入研究,借鉴西方的演唱方法。如何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遗产,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民族声乐,加快声乐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增强民族声乐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声乐教育家们重视的问题。

三、民族声乐的成熟期

(一)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新阶段

民族声乐的改革与发展的耕耘者们培育出了无数个歌坛新秀与人才,带动了全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提高。如金铁霖,他为我国的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2011年探讨会发言稿中他写到:“时间证明我们民族声乐发展方向正确,我们的努力是成功的。”

近年来,我国民族声乐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高峰期。无论是在平时的节日庆典、文艺晚会、还是央视春晚、奥运会的开闭幕式,民歌的演唱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民歌的传播、演唱都深得民心。女高音朱逢博、男高音蒋大为的出现预示着民族唱法走向成熟的开始,女高音彭丽媛、董文华,男高音阎维文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民族声乐民族唱法已走向了成熟的新阶段。到现在的宋祖英、常思思、谭晶、王喆、王庆爽等歌唱家的涌进,我国民族声乐已经迈向新的征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声乐演唱道路、科学性的演唱技巧正在探索与进步。金铁霖说:“发展目标是把中国民族声乐走向世界舞台,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展现我们的文化的先进性。”

(二)声乐发展的特点

构建了更多的学派的形成与发展。随着创作歌曲的多元化,演唱的风格和特点也发生变化。比如“民通”唱法、“民美”唱法等。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相结合,流行唱法更注重情感的表现,民歌也借鉴其特点,以情带声,注重声情并茂。在咬字方面,通俗唱法强调吐字,咬字靠前,唇音齿音较重,因此民歌吸取其特点,嘴形微笑,咬字清晰明亮,声音要求靠前。按金铁霖的话讲“开贴”。同流行唱法有共同点是声音要求自然、亲切、真实、直接。

“民通”唱法的代表人物是谭晶。她用通俗唱法演唱的民歌被称为是“谭晶跨界唱法”,她对民族声乐的大胆探索,在歌坛上独树一帜,被外国媒体称为“东方布莱曼”的歌唱家。

“民美”唱法的代表人物有殷秀梅、吴碧霞。殷秀梅声音宽厚有力,她运用民美结合的演唱方法,在自己的声音条件下训练声音使得声音宽厚明亮、音质圆润浑厚,声音高亢流畅、行腔自如、极富艺术感染力。吴碧霞同时掌握中国声乐作品和外国声乐作品两种不同风格的演唱方法并把两种唱法集于一身的歌唱家,两种演唱方法的结合使得她有高超的演唱技巧,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再如常思思,她在演唱的过程中把美声演唱中的花腔运用到她的演唱中,这是之前没有的。

由此看出,民族声乐的发展由原来单一的演唱方式和技巧发展成为各个演唱流派繁荣融合,使之形成中国自己的民族声乐演唱特点。大批的民族声乐爱好者欣赏、学习、演唱民歌,民族声乐歌曲也越来越贴近通俗化、多种化。

四、结语

回首民族声乐的探索与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出,道路是曲折的,结果是美好的。正如题目引用鲁迅先生的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民族声乐道路的发展正是声乐研究者们的不断努力,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音乐家们的集体探索,中国的民族声乐才会才会走出自己的道路。民族声乐唱法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瑰宝的同时,注重科学性演唱的方法,遵循人嗓音的规律,在尊重科学发声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民族声乐在保持了我国民族语言、民族特点、民族风俗、民族气韵、民族人文的原则上,不断发展变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现在中国民族声乐已经形成了“道路”,我们要在前辈们的探索下努力前行与探索,为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探索特点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