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伊比利亚》组曲的曲式结构及调式特征(一)

2018-03-09强占全

艺术评鉴 2018年1期
关键词:曲式结构

摘要:《伊比利亚》组曲是西班牙著名作曲家伊萨克·阿尔贝尼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创作价值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这部作品在中国出版已近十年,对其演奏和研究已成为我国音乐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曲式结构、调式调性等方面入手,以总谱和音像资料为基础,以音乐学理论为支撑,对组曲中一至四首作品逐一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系统阐释了这四首作品的曲式结构及调式调性特点。

关键词:阿尔贝尼斯 《伊比利亚》 曲式结构 调式调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1-0014-03

伊萨克·阿尔贝尼斯是西班牙新音乐的先驱,19世纪浪漫主义民族乐派代表人物,其创作以独特的艺术风格、高超的作曲技法、鲜明的民族特征在世界乐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钢琴组曲《伊比利亚》是他在创作辉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欧洲作曲技法和西班牙音乐元素得到完美结合,展现了作曲家优秀的创作才华和对祖国的挚爱之情。德彪西曾评价:“没有一个人能够像阿尔贝尼斯那样善于表现他的祖国的抑郁和特殊的幽默。”[1]

近年来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关键词“《伊比利亚》组曲”通过“文献全部分类”进行“全文”检索,得到254篇记录。浏览并筛选之后得出与《伊比利亚》组曲有关的硕士论文14篇、期刊文章14篇,时间跨度自1983年至2017年。笔者再以“阿尔贝尼斯”为关键词,通过检索,得到394篇记录。甄别之后得出与《伊比利亚》组曲有关的硕士论文20篇、期刊文章24篇,时间跨度自1979年至2017年。

“阿尔贝尼斯通过这部组曲向世人展示了安达卢西亚音乐的无穷魅力,为西班牙民族乐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钢琴音乐发展史上留下了西班牙的烙印”[2]“《伊比利亚》组曲在浩如烟海的世界钢琴文献中独树一帜,无论在艺术高度、素材提炼、创作技法还是演奏难度上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3]

一、《回忆》

有表情的小快板(Allegretto espressivo)速度,ba小调,3/4拍子,奏鸣曲式(没有展开部)。

呈示部(1-102)

主部主题(1-46) ba

单二部曲式,平行乐段,A(1-18)+ A1(19-46)

连接部(47-54)

副部主题(55-74) bC

单二部曲式,平行乐段,B(55-62)+ B1(63-74)

结束部(75-94)

连接部(95-102)

再现部(103-134)

主部主题(103-114) ba

单一部曲式,A(103-114)

副部主题(115-134) bA

单二部曲式,平行乐段,B(115-122)+ B1(123-134)

尾声(135-153)

这首作品运用了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结构(也可以看作是较高级的回旋曲式结构)。作品中呈示部结构规范,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二部曲式,有连接部和结束部,其中结束部运用了副部的材料。再现时主部主题的结构缩减为一个乐段,还省略了呈示部中连接部和结束部的内容,形成了缩减再现。副部主题再现时旋律从低声部转移到高声部,调式调性则转换到主调的同主音大调上进行,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调性回归。尾声是副部的一个补充性质的段落。

作品调式调性框架是从ba小调开始,副部主题进行到其平行大调上,最后在bA大调上结束。但这种自然大小调频繁交替使用形成几种调式的融合,才是这首作品调式调性上的主要特点。如:弗里几亚调式、多利亚调式、利底亚调式、混合利底亚调式在这首作品都有运用。民族风格的旋律使民族特性在作品中得到了高度发展,作者主要以凡丹戈舞曲的节奏和科普拉歌曲为素材形成了旋律上的风格特点。

二、《港口》

流动的快板(Allegro comodo)速度,bD大调,6/8拍子,复三部曲式。

引子(1-10) bD

首部(11-54) bD

单二部曲式,对比乐段,A(11-42)+ B(43-54)

连接(55-82)

中部(83-108) ﹟F

单一部曲式,C(83-92-<100-108>)

连接(109-122)

再现部(123-156) bD

单二部曲式,对比乐段,A1(123-138)+ B1(139-156)

尾声(157-187)

这首作品的结构是规范的三部曲式。首部和再现部的次一級结构都是单二部曲式,中部是一个具有展开性质的插部,乐段结构,主要运用了模进手法把中部的材料进行发展使结构得以扩展,与首部形成了对比。连接部分是一个具有假再现性质的段落,再现部中对A1乐段进行了缩减,尾声运用了作品中诸多素材综合而成,具有总结性。

整首作品的调性变化丰富。如:bD自然大调(1-10小节)、混合利地亚调式(31-40小节)、自然小调(55-82小节)。在83-108小节中,调性从﹟F-B-E的发展呈现出四度关系的模进,在109-122小节中又运用了全音阶。阿尔贝尼斯从西班牙民间舞蹈音乐中汲取灵感和素材,成功的把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创作之中,在这首作品中融合了木屐舞、赛吉迪亚舞曲、布列利亚斯舞曲的特点。

三、《塞维尔的圣诞节》

优雅的快板(Allegro preciso)速度,﹟f小调,2/4拍子,复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与变奏曲式原则相结合的混合曲式)。

引子(1-7)

首部(8-132)endprint

变奏曲式,A(8-23) ﹟f

A1(24-39) ﹟f

A2(40-63)

A3(64-82) bb

A4(83-98) ﹟F

A4′(99-114) ﹟F

A4″(115-132) ﹟F

连接(133-134)

中部(135-182)

单三部曲式,B(135-150) ﹟F

B1(151-166) A

B1′(167-182) C

连接(183-190)(属准备性质)

再现部(191-339)

变奏曲式,A′+ A1′+ A2′+ A3′(191-222) ﹟f-a

A4′(223-254) b

A5(255-286) G-a

A6(286-339) ﹟f

尾声(340-369)

这是一首结合了变奏手法的复三部曲式。在作品的首部中,主题通过四次装饰性变奏扩展了规模,然后又把第四变奏重复两次用以强化形象来描绘宏大的节日场景。中部是由三个乐段构成的结构,但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单三部曲式。其中第三乐段(B1′)是第二乐段(B1)在上方小三度的模进,如果说B1乐段描绘的是人们庄重虔诚的朝圣和祷告,那么B1′乐段则是运用模进手法对人们通过祷告感觉自己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的精妙体现。再现部中的第一部分,是首部中前四个部分的综合(A′+ A1′+ A2′+ A3′),通过结构紧缩使得作品主题出现的间隔时间相对缩短,恰似节日气氛一浪接着一浪。首部里面第六(A4′)、七(A4″)两个部分没有再现,而是把主题又作了两次装饰性变奏形成新的内容(A5、A6)。这两个变奏融入了更多的元素,恰似四面八方逐渐聚集的信徒,给人们以俯瞰整个沸腾的节日画面的感觉。A6部分由2/4拍变为3/8拍,拍子上的变化合着速度的加快而使得作品有明显的舞蹈感,把作品的整体情绪推向了高潮。这首作品把变奏手法运用得非常精妙,而作品中主导动机也由此贯穿始终。

该作品的调性布局主要建立在﹟f小调和﹟F大调这一对同主音大小调的基础上。但整部作品调性比较复杂,多种调式混合应用。作品中还运用了增二度、增四度印象派常用的调性,不过作曲家仍主要采用了传统调性作框架,正是这种二度、四度、七度的运用,再融合塞维利亚舞曲的节奏特点,才显示出这部作品独特的声响效果和风格特点。

四、《隆达纳舞曲》

小快板(Allegretto)速度,D大调,6/8拍子,复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与变奏曲式原则相结合的混合曲式)。

首部(1-95)

变奏曲式:A(1-16) D

A1(17-48) D

A2(49-72) E

A3(73-95) G

连接(96-102)

中部(103-146)

变奏曲式:B(103-118) A

B1(119-134) d-A

B2(135-146) A-bD

连接(146-148 )

再现部(149-232)

变奏曲式:A′(149-172) bD

A′1(173-188) bD

A′2(189-200) A

A′3(201-232) D

尾声(233-263)

这首作品的结构是结合了变奏手法的复三部曲式。作品中的每个部分都作了相应的变奏,首部主题以自由变奏的手法拓展了三次,规模庞大。中部也是变奏曲式结构,其旋律忧郁伤感,起伏错落有致,充满幻想色彩。再现部完整再现了首部的结构框架,在内容上作了装饰性变化,织体更加丰富,主题旋律在左右手之间反复交替出现。

这首作品的调式极其丰富,包括了自然大调、混合利底亚调式、利底亚调式、多利亚调式、弗利几亚调式等多个调式。例如:9-12小节是G利底亚调式;21-27小节是D混合利第亚调式;45-52小节是e弗利几亚调式。阿尔贝尼斯经常把从民族民间音乐中捕捉到的灵感提炼成节奏型,或是节拍,或是一个动机,融入到他的创作当中。在这首作品中,他灵活地运用了隆达纳舞曲重音多变的特点,将乐曲处理得生动而極富民族情调。

这四首作品在结构上仍以传统曲式为基础。作品中一些创作手法与德彪西的印象派手法颇为相似。作品中调式调性丰富多变,富有特色,在欧洲特种大小调体系中“诸如弗利几亚调式、多利亚调式、利底亚调式、混合利底亚调式、大弗利几亚调式、全音阶等,造成丰富的调式色彩变化,进一步凸显了民族特性。”[4]

参考文献:

[1]段维拉.论阿尔贝尼斯《伊比利亚》的钢琴创作特征[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2][3]李翔宇.阿尔贝尼斯及其《伊比利亚》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4]强占全.论《伊比利亚》组曲创作中的民族特性[J].陇东学院学报,2013,(05):142-143.

[5][西]伊萨克·阿尔贝尼斯作曲,吉耶尔莫·冈萨雷斯.钢琴组曲《伊比利亚》[M].周铿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曲式结构
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浅析钢琴曲《百鸟朝凤》的风格特点及曲式结构
和声曲式分析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
手风琴协奏曲《献给母亲们》的音乐作品分析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OP.10 No.2 第一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