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2018-03-08王洪越

新闻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传播模式传统媒体新媒体

王洪越

【内容提要】以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扑面而来,与此同时诸多曾经的纸媒翘楚黯然歇业,新媒体会成为传统媒体的“掘墓人”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两者的关系?本文从传媒的本质、流通方式以及传播模式三个方面入手,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展开了对比研究。作者试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对比研究,来说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新媒体 传统媒体 传播模式

以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扑面而来,与此同时诸多曾经的纸媒翘楚黯然歇业,于是传统媒体纷纷发出惊呼:“狼来了!”在业界有好多人将新媒体看作洪水猛兽,认为新媒体终将成为传统媒体的“掘墓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究竟如何?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两者?本文试图进行一点肤浅的探讨。

一、正本清源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她们都没有脱离媒体的范畴,她们均以新闻作为自己的主打。如何理清两者的关系,不妨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什么是媒体。媒体一词应属于舶来品,它来源于拉丁语“Medius”,音译为媒介,意为两者之间。“媒体”、“媒介”、“传媒”之间经常互换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人们通常把媒体定义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媒体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承载信息的物体,二是指储存、呈现、处理、传递信息的实体。汉字“媒”从“女”字旁,《诗·卫风·氓》中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所谓: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什么是媒?笔者的庸俗理解就是个传话人儿。好吧,现在让我们运用一下理学思维,从媒体的定义中,能够找到什么是传统媒体什么是新媒体吗?不能。传统媒体、新媒体都是媒体,“他大舅他二舅都是娘舅”。如果一定要找些区别,做个不恰当的比喻:要是把传统媒体比做乡间小脚媒婆,新媒体不过是《非诚勿扰》中的光头孟非。媒介的本质没变,改变的仅仅是传播手段。

二、流通方式研究

新媒体的媒体本质没变,在它的流通方式上相较传统媒体有了些许变化。新媒体结合了多种传播方式,形成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并存的态势,并且使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突破了时间、空间等的局限,扩展了传播的深度,拓宽了传播的广度。从传播方式上来看,新媒体信息交流主要有什么新特征,新媒体研究者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个人对个人的异步传播(One- to- one AsynchronousCommunication);个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One-to-many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个人对个人,或个人对不确定的多人 的同步传播(One- one, One-to- few, One- to- many Syn-chronous Conununication);多人(包括团队)对个人、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 Many- to- one/One- to- one/One- to- many/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借用一个当下时髦词汇:烧脑!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观察一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最大变化,其实它就是由媒体人的传媒变成了全民的传媒。媒体人的最大担忧不 过如此:全民做传媒让我吃风啊。全民做传媒是危机吗?笔

者不能苟同。相声艺人郭德纲 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疑问:“我会 说话,你也会说话,为什么你要花钱听我说话呢?什么是业余,什么是专业?”大量票友的诞生只能使得戏剧艺术更加繁荣,真正的舞台永远属于那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艺术大师。在笔者的眼里: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新发展,为媒体拓展出了新舞台,使传媒业脱离了旧有的红海,驶向了崭新的蓝海。

三、传播模式研究

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受众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新技术、新服务的广泛运用,使得新媒体在传播模式上产生了四个显著特点。在这四个方向上,传統媒体与新媒体又有着怎样的联系与区别,有着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姑且让我们逐一展开。

(一)传播互动及时化

新媒体信息环境中,受众不用依赖大众媒体发表自我看法和意见,互动性得到极大地增强。受众可以借助新媒体传播信息、发布新闻,还可以跟帖发表自我的看法,也可以在网页上投票表示支持或反对。传统媒体也有与受众的互动,比如读者来信、渎者专栏等,只不过相比新媒体的互动及时化要弱一些。同时新媒体传播互动及时化也存在诸多不足,比如互动的质量不高、存在群羊效应、有泛民众化倾向等。在如何提高互动质量、积极引导舆情、发挥协调社会关系的媒体作用方面,传统媒体拥有许多成熟经验,新媒体有必要积极借鉴。

(二)传播介质全媒体化

传统媒体主要依赖文字、图片和声音作为传播方式,而新媒体则以文字、图片、动漫、音频、影像等多方位介质开启了全媒体化时代。以上所述的各类介质的哲学属性是形式,形式永远是要为内容服务的,倒置了就叫形式主义。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部《水浒》,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黛玉。《飘》《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等世界名著在改编成电影时加入了大量的画外音,为什么?因为尽管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但仍不能完整诠释原著的内涵。同样火遍大江南北的《舌尖上的中国》,估计没有几个人喜欢看它的文字脚本,如果进入了5D时代,喷儿香再从屏幕跃然而出,口涎恐怕再也控制不住了。单一媒介也好,多媒体也好,它只是形式,内容才是王道。时下媒体融合的观点笔者比较赞成,用恰当的手段再现优质的内容才最客观。

(三)传播主体多样化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处于不对等的传播地位。而新媒体传播模式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传统媒体,也可以是个人。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比如一些典型的灾难事件,其第一传播者往往来自于自媒体。但是这些典型事件的最终定性者,无一例外地均出自传统的权威媒体。比如美国的911事件,当第一时间大家看到双子塔浓烟滚滚的画面时,有人在谴责飞机驾驶员的愚蠢,是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将恐怖事件与拉登引入人们的视线。在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方面,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拥有着代差优势,但在深度报道方面两者难分高下。

(四)传播信息定制化

新媒体信息传播中,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阅读的板块,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定制个性化信息,可以在“信息海洋”中快速定位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大数据时代,新媒体越来越主动地运用大数据推送用户需要的内容。媒体将变得更加智能,更能满足人们个性化、情景化的需求,未来大规模的个体信息定制将成为可能。大数据条件下的信息智能推送,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好像是只能望洋兴叹。但当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时,情况似乎有所不同。如果从商业角度出发,智能信息推送其实质就是一个市场细分问题,即根据人们的不同需要,提供一个更加细致的市场划分,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过去的传统媒体好像是做了一锅大烩菜,喜欢不喜欢反正就这一锅。而新媒体是搞了一个自助餐,想吃啥自己挑。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信息消费的水准也会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面对的问题。在信息消费集中区域,如何做专做精,在其他边缘区域如何实现多样化定制,都是媒体行业的必修课。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媒体人,面对扑面而来的新技术与大变革,笔者也恐惧,也彷徨。哪里是传统媒体的归宿?新媒体又将路指何方?对于新媒体这个新兴事物,我们了解的还很不够,新媒体研究为何物,各路大家也是众说纷纭,尚有诸多疑问在笔者的脑海中萦绕。经过一个时期的观察、学习与思考,笔者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点认识,期盼与同仁们交流、分享。

参考文献:

[1]尹章池等.新媒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王圆媛.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J].传播力研究,2017 (11).

猜你喜欢

传播模式传统媒体新媒体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微信公众号崛起背后
网络自制节目的传播模式和发展趋势
健康养生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播的模式和要素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