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6岁幼儿图画书故事理解特征研究

2018-03-08刘友棚费广洪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中班大班图画书

刘友棚 费广洪

【摘要】本研究以167名4~6岁幼儿作为被试,探讨幼儿图画书故事理解的特征。研究发现,幼儿对图画书的故事理解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步提升,幼儿对图画书故事结构各要素的理解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故事开端、情境设置、故事结局、故事发展、角色感受。其中,幼儿对故事角色感受的理解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女孩的理解水平显著高于男孩。在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方面,幼儿对明显性内容的理解水平显著高于隐含性内容。其中,对隐含性内容中的角色对话这一要素的理解,独生幼儿与非独生幼儿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非独生幼儿的理解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幼儿。研究者据此提出教育建议。

【关键词】图画书;故事理解;故事结构;故事内容;4~6岁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8)10-0040-05

近年来,培养幼儿的前阅读能力日益成为幼教界的共识。作为幼儿经常接触到的读物之一,图画书有利于幼儿早期故事理解能力的发展。幼儿对图画书故事的理解包含对故事结构和故事内容的理解两方面。故事结构是指“以故事事件的发生、发展来推进故事情节的纵式结构”。〔1〕鲁梅哈特(Rumelhart)认为故事结构的主要要素是背景和事件。〔2〕曼德勒(Mandler)认为故事结构包含六大要素,分别是故事背景、人物性格、引发事件、问题、解决方法和结果。〔3〕周兢、李传江将汉语儿童故事结构要素分为情境设置、故事开端、内心动态、故事发展、故事结果和角色反应。〔4〕故事内容是指幼儿通过观察图画直接或间接获得的信息,包括明显性内容和隐含性内容。明显性内容指幼儿可从图画书中直接获得的信息,包括故事角色、背景(地点)、引发事件、问题和故事结局。隐含性内容指幼儿需通过思考推断后获得的信息,包括角色感受、因果关系、角色对话、情节预测和故事主题。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将故事结构的要素确定为情境设置、故事开端、故事发展、故事结局和角色感受,将故事内容的要素确定为明显性内容和隐含性内容,探讨4~6岁幼儿对图画书中故事结构要素和故事内容要素的理解特征,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在深圳市的7所普惠性幼儿园中,随机抽取大、中、小班级各2个,并在每个班级随机抽取4名幼儿为被试,剔除1名不回答问题的被试,共获得167名有效被试,所有被试均听力正常。被试基本情况详见表1。

(二)研究工具

在参考前人研究(王娟、刘鑫,2015;王静、韩映虹,2016)的基础上,本研究选择梅瑟·迈尔创作的无字图画书《青蛙,你在哪里?》作为阅读材料。该书故事情节连贯,长度适中,故事结构要素明显,适合考察4~6岁幼儿故事理解情况。

1.故事结构测验

故事结构测验工具依据菲利斯·施耐德(Phyllis Schneider)的《叙事语言发展水平测验》(The Edmonton Narrative Norms Instrument)〔5〕和周兢等人的研究〔6〕改编而成,包括情境设置、故事开端、故事发展、故事结局和角色感受五大要素。其中,情境设置包括故事的人物、地点和时间,故事开端指引发该故事的事件,故事发展包括目标和尝试行动,指主角人物为解决引发事件中的问题采取行动的过程,故事结局指主角人物在尝试行动之后的结果,角色感受指主角人物面对故事结局时的情绪反应或想法。根据幼儿讲述的故事内容进行评分,凡提及一个要素给1分,满分53分。

2.故事内容测验

故事内容测验工具依据帕里斯(Paris)的《无字图画书叙述理解任务测验》(Narrative Comprehension Task)〔7〕和王静的《3~6岁幼儿无字图画故事书阅读测验》〔8〕改编而成,包括明显性内容和隐含性内容。明显性内容包括角色、背景(地点)、引发事件、问题和故事结局。隐含性内容包括角色感受、因果关系、角色对话、情节预测和故事主题。主试向幼儿提问,根据幼儿回答的准确程度记0~2分,满分20分。

(三)研究程序

独立阅读图画书。主试将幼儿带到安静的阅读室,个别施测。主试的指导语为:小朋友,今天老师会给你看一本图画书。你要认真看哦,看完跟老师讲这个故事,可以吗?幼儿同意后,开始独立阅读图画书。

故事结构测验。幼儿阅读结束之后,主试请幼儿讲述故事。期间,主试可作一定引导,但引导语不涉及故事内容。同时,主试对幼儿的讲述进行录音,并根据录音就幼儿的故事结构理解状况进行评分。

故事内容测验。幼儿完成讲述后,主试根据预先设计的问题提纲向幼儿提问。测验完成后,主试根据幼儿的回答对其故事内容理解状况进行评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图画书故事理解总体情况

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独生三个维度,对幼儿故事理解得分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主效应显著。经事后多重检验发现,大班幼儿得分显著高于中班幼儿(p<0.01),大班和中班幼儿得分显著高于小班幼儿(p<0.001)。

(二)幼儿对图画书故事结构的理解情况

由于故事结构各要素的總分不等,故将每一要素的得分按照要素总分换算成百分制得分(即折合成满分为1时的分值),详见表2。

研究者以幼儿的年龄为自变量、幼儿在故事结构各要素上的得分为因变量作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情境设置、故事开端、故事发展、故事结局这四个要素在年龄上的主效应显著(p<0.001),角色感受在年龄上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经事后多重检验发现,在情境设置、故事开端、故事发展、故事结局这四个要素上,大班幼儿得分显著高于中班幼儿(p<0.05),大班和中班幼儿得分显著高于小班幼儿(p<0.05)。此外,研究者对不同性别幼儿以及独生、非独生幼儿的故事结构要素得分进行二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性别主效应显著。后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女孩在角色感受要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孩(p<0.05)。

(三)幼儿对图画书故事内容的理解情况

幼儿对明显性内容和隐含性内容的得分情况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幼儿关于明显性内容的得分显著高于隐含性内容(p<0.001)。

研究者以幼儿的年龄为自变量,以幼儿在故事内容各要素上的得分为因变量作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明显性内容和隐含性内容在年龄上的主效应都极其显著(p<0.001)。经事后多重检验发现,在明显性内容上,大班和中班幼儿得分显著高于小班幼儿(p<0.001),但大班与中班幼儿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在隐含性内容上,大班幼儿得分显著高于中班幼儿(p<0.05),大班和中班幼儿得分显著高于小班幼儿(p<0.001)。

在明显性内容理解方面,角色、背景(地点)、引发事件、问题这四个要素在年龄上的主效应显著(p<0.001),故事结局在年龄上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经事后多重检验发现,大班和中班幼儿在角色、背景(地点)、引发事件、问题这四个要素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小班幼儿(p<0.05),但大班与中班幼儿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在隐含性内容理解方面,角色感受、因果关系、角色对话、情节预测、故事主题这五个要素在年龄上的主效应显著(p<0.01)。经事后多重检验发现,在角色感受、角色对话、故事主题这三个要素上,大班和中班幼儿得分显著高于小班幼儿(p<0.05),但大班与中班幼儿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情节预测要素上,大班幼儿得分显著高于中班和小班幼儿(p<0.05),但中班与小班幼儿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因果关系要素上,大班幼儿得分显著高于中班幼儿(p<0.05),大班和中班幼儿得分显著高于小班幼儿(p<0.05)。此外,研究者对不同性别幼儿以及独生、非独生幼儿关于隐含性内容的得分进行二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是否独生这一变量的主效应显著。后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非独生幼儿在角色对话要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幼儿(p<0.05)。

三、讨论

(一)幼儿对故事结构要素的理解

本研究发现,情境设置、故事开端、故事发展、故事结局这四个结构要素在年龄上的主效应显著,角色感受在年龄上的主效应不显著。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故事结构要素理解的总体能力不断提高,但对角色感受的理解能力在幼年阶段发展较慢。此外,幼儿在各结构要素上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故事开端、情境设置、故事结局、故事发展、角色感受。以往研究证明,幼儿对故事结构要素的理解基本遵循“图画形象——事件行动——角色状态”的顺序,〔9〕本研究和以往研究结果一致。

4~6岁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且心理理论①能力发展不充分,〔10〕因而在阅读过程中较多关注具象化的场景、人物、事件等,较少关注角色感受。而就角色感受这一要素而言,女孩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孩,这可能与女孩的心理理论水平有关。已有研究表明,3~5岁女孩的心理理论水平高于同龄男孩,女孩对他人情绪或内心意念的思考会更加细腻(胡芳芳、桑青松,2011)。因此,与男孩相比,女孩在阅读过程中能更多地思考故事人物的内心状态。

(二)幼儿对故事内容要素的理解

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关于明显性内容的得分显著高于隐含性内容,这与王静、韩映红的研究相一致。〔11〕相较于明显性内容,隐含性内容的抽象水平更高,要求幼儿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而幼儿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故事内容进行提取、总结的能力不高。如在回答故事主题时,大部分幼儿仅以讲述片段情节作为故事主题,很难对整个故事作抽象概括。

在明显性内容理解方面,大班和中班幼儿得分显著高于小班幼儿,但大班与中班幼儿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隐含性内容理解方面,大班幼儿得分显著高于中班幼儿,大班和中班幼儿得分显著高于小班幼儿。可见,小班阶段是促进幼儿理解故事明显性内容的重要时期,而对隐含性内容的理解水平总体上随幼儿年龄增长逐步提升。此外,在情节预测要素上,大班幼儿得分显著高于中班和小班幼儿,但中班与小班幼儿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中班阶段是促进幼儿理解情节预测要素的重要时期。另外,就角色对话这一要素而言,非独生幼儿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幼儿。我們认为,这既受到了幼儿心理理论水平的影响,也与其语言表达能力有关。已有研究表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理论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12〕同时,与独生子女相比,非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可获得的语言交流机会更多。因此,非独生幼儿在阅读过程中能更容易地理解故事角色的意愿,并能根据故事情节揣摩角色的语言。

四、教育建议

(一)引导幼儿理解故事角色的感受,尤其关注男孩对角色感受的理解

由于4~6岁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且缺少体验各种情绪的机会,因而在理解角色感受方面存在较大困难,且男孩相较于女孩更加明显。因此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通过与幼儿讨论角色状态、合作编排戏剧活动等方式,引导幼儿体会各种情绪感受,尤其要增强男孩对角色感受的理解。

(二)加强实际生活与故事文本的联系,进一步拓展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

研究发现,小班阶段是促进幼儿理解故事明显性内容的重要时期。与中、大班幼儿相比,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较少,在入园前,生活圈大多局限于家庭和社区。因此,教师和家长需要帮助幼儿拓宽生活圈,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提高幼儿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明显性内容的感知能力。

(三)注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尤其关注独生幼儿的语言发展

研究发现,由于独生幼儿缺少与兄弟姐妹间的交流,导致语言表达机会较少,间接影响幼儿理解故事角色对话。因此,教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在早期阅读活动中为幼儿营造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例如,在幼儿园中,教师可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看过的故事、模仿故事角色对话、进行故事表演等;在家庭中,家长应积极与幼儿开展亲子阅读活动,鼓励幼儿表达对故事的想法,产生更多有意义的亲子对话。幼儿在与同伴及成人的交流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对故事的理解,同时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參考文献:

〔1〕王忠民.幼儿教育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648.

〔2〕RUMELHART D E.Notes on a schema for stories〔J〕.Representation & Understanding,1975,(12):211-236.

〔3〕MANDLER J M,JOHNSON N S.Remembrance of things parsed:Story structure and recall〔J〕.Cognitive Psychology,1977,(9):111-115.

〔4〕〔6〕周兢,李传江,等.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情境中民族儿童的汉语发展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1-19.

〔5〕SCHNEIDER P,DUB? R V,HAYWARD D.Storytelling from pictures using the edmonton narrative norms instrument〔J〕.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and Audiology,2006,30(4):224-238.

〔7〕PARIS A H,PARIS S G.Assessing narrative comprehension in young children〔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2003,38(1):36-76.

〔8〕王静.3~6岁幼儿无字图画书故事理解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9〕李林慧.学前儿童图画故事书阅读理解发展研究:多元模式意义建构的视野〔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郭筱琳,任萍,等.幼儿执行功能的发展对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1):70-79.

〔11〕王静,韩映红.无字图画书故事理解特点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6,(4):90-93.

〔12〕JENKINS J M,ASTINGTON J W.Cognitivefactors and family structure associated with theory -of -mind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6,(32):70-78.

The Study about the Story Comprehension of Picture Books among

4-6 Year-old Children

Liu Youpeng, Fei Guanghong

(Normal College,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Abstract】This study took 167 4-6 year-old children as the research sample and explor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story comprehension of picture book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level of the story rises with their age; in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story structure, the highest score for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was the “beginning”, followed by “setting”, “ending”, “development”, and then “characters feeling”; there is a gender difference for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about “characters feeling”, that is, girls understanding level is higher than boys; in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story content, childrens “explicit comprehension”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ir “implicit comprehens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only children and non only children in the comprehension of “role dialogue” in implicit content, that is, non only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level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only children. The authors provide suggestions accordingly.

【Keywords】picture book; story comprehension; story structure; story content; 4-6 year-old children

猜你喜欢

中班大班图画书
图画书
浅谈自然角内中班幼儿科学观察能力的策略研究
怎么升到中班的
神奇的图画书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低年级写话,不妨从图画书入手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大班绘本阅读活动《想要一个家》
我是一颗闪亮的小星星——大班绘本阅读活动《高个子皮皮》
从大班阅读活动“七只瞎老鼠”说说课堂提问这点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