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护士疲劳与焦虑及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

2018-03-08陈燕周素蓉包芙蓉陈顺玲

中国医学创新 2017年23期
关键词:疲劳职业倦怠焦虑

陈燕+周素蓉+包芙蓉+陈顺玲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疲劳与焦虑及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应用疲劳量表-14、焦虑自评量表SAS、职业倦怠量表及自编的调查问卷对271名护士进行调查,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差异性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不同疲劳水平的护士焦虑程度和职业倦怠程度有显著性差异,焦虑、职业倦怠得分越高的护士疲劳程度越高。相关分析显示疲劳与焦虑水平、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护士有较高的疲劳、焦虑及职业倦怠发生率,疲劳和焦虑与职业倦怠密切相关,焦虑和职业倦怠容易导致护士疲劳的发生,焦虑和低成就感对护士脑力疲劳影响显著。

【关键词】 护士; 疲劳; 职业倦怠; 焦虑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of nurse fatigue,anxiety and job burnout.Method:271 nurses were investigated by fatigue scale-14,Self-Rating Anxiety Scale,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and the difference and correlation of data were analyzed and described by SPSS 16.Result: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nxiety and job burnout of nurses with different level of fatigue,and the nurses with high score of anxiety and burnout had a high level of fatigue.The correlation analyze data showe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nurses fatigue,anxiety and job burnout(P<0.05).Conclusion:Clinical nurses have high incidence of fatigue,anxiety and job burnout,the fatigue,anxiety and job burnout has a close correlation,anxiety and low level sense of achievement has an significant effect on mental fatigue of nurse.

【Key words】 Nurse; Fatigue; Job burnout; Anxiety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han,Guanghan 618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23.020

護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压力,如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复杂的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等[1]。这些压力和应激都可能会导致护士疲劳、职业倦怠和焦虑的发生。有研究显示护士急性疲劳的发生率为100%,慢性疲劳的发生率为98.62%[2]。如果护士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得不到缓解,将可能导致疲劳综合征[3]。护士疲劳不仅关系着护士的身心健康、职业满意度,还关系着病人的护理安全。据调查83%的护理差错事故与疲劳有关[4]。而职业倦怠是由工作压力引起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反应,典型症状是疲劳、工作兴趣缺失,工作动力不足[5]。随着工作倦怠的加重,个体的焦虑等负性情绪程度会增高,甚至有可能会引发慢性疲劳的躯体症状[6]。理论上可以推测护士疲劳与焦虑及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目前鲜有关于护士疲劳与焦虑和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本文旨在探讨疲劳、焦虑和职业倦怠的相互影响和关系,以便建构更好的护士疲劳风险管理方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德阳地区一所三级医院的临床护士。其中女269名,男2名,年龄19~54岁,

平均(31.45±8.10)岁,护龄1~37岁,平均(10.65±8.78)岁。其中中专47名(17.3%),大专181名(66.8%),本科43名(15.9%)。护士116名(42.8%),护师112名(41.3%),主管护师40名(14.8%),副主任护师3名(1.1%)。

1.2 方法 2016年6月将全院非值班的临床护士召集在一起,在取得护士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使用统一的指导语,20 min内完成并收回问卷。共收回289份问卷,将填写不全及选择同一答案的问卷剔除掉,共得到271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3.8%。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由四部分组成:(1)自编的护士基本情况调查表,包括科室、年龄、工作时间、是否上夜班、婚姻家庭状况等。(2)疲劳量表-14(Fatigue Scale-14,FS-14),由英国Kings College Hospital心理医学研究室的Chalder等[7]于1992年研制,用于测定疲劳症状的严重性及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筛选疲劳病例。该量表有14个项目,第1~8项反映躯体疲劳,9~14项反映脑力疲劳,均采用从0~1分两点计分,疲劳总分值是躯体加脑力疲劳分数之和,分数越高,反映疲劳程度越重。相关研究使用该问卷对1901名护士进行调查,并对该问卷进行信度检验,14个条目的Cronbachs在0.7449~0.7953,总的Cronbachs为0.7725,折半系数为0.7725,说明该量表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3)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由Zung[8]于1971年编制,用于评定焦虑的主观感受。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从1~4分的4点计分。按照中国常模结果,50分作为焦虑症状的分界值,50~59分表示轻度焦虑,60~69分表示中度焦虑,>70分表示重度焦虑。(4)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通用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MBI-GS),由Michael Leiter教授研发,由李超平等[9]修订,分为三个部分,共有15个项目。情感耗竭是职业倦怠的压力维度,包括5个项目,特征是缺乏活力,表现出过度疲惫、没有工作热情;去人性化是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有4个项目,特征是表现出冷漠、缺乏同情心的态度;低成就感属于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有6个项目,特征是不胜任感,体会不到成就感,对所从事工作的意义评价降低。所有题项均采用从0~6的7点计分,前两部分采用正向计分,第三部分低成就感采用了反向计分,均是分数越高,职业倦怠程度越高。李超平等[9]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量表具有良好的构想效度和内部一致性,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低成就感落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8、0.83、0.82。endprint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录入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71名护士疲劳、焦虑、工作倦怠现状 对调查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271名护士躯体疲劳得分(4.92±2.17)分,脑力疲劳得分(2.88±1.60)分,疲劳总分(7.80±3.34)分。焦虑标准分为(46.26±8.72)分。工作倦怠三个维度分别为情绪耗竭得分(10.69±6.67)分,去人格化得分(6.28±4.10)分,低成就感得分(13.61±7.83)分。

2.2 不同疲勞水平护士的焦虑、职业倦怠差异性分析 将疲劳总分7分作为分界点,将271名护士分成疲劳总分>7分和≤7分两组,>7分组的百分比为53.5%(145/271)。>7分组焦虑、情感耗竭、去人性化、低成就感的得分均高于≤7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不同焦虑水平护士疲劳差异性分析 以50分为分界点,焦虑发生率为34.3%,按照不同的焦虑水平,将所有护士分为无焦虑(65.6%)、轻度焦虑(26.1%)和中度焦虑(8.1%)三组。三组护士疲劳三维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焦虑和中度焦虑的护士在疲劳三维度的得分均高于无焦虑组护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焦虑护士疲劳三维度的得分均高于轻度焦虑组护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不同职业倦怠水平的护士疲劳、焦虑差异性分析 将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得分相加得到职业倦怠总分,再将总分除以15,求出平均分,平均分乘以20(换算成100标准分),得到的总分<50分,为组1,表示工作状态良好;总分50~75分,为组2,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需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总分75~100分,为组3,建议休假进行一段时间调整。职业倦怠的发生率为29.2%(79/271),职业倦怠水平高的组疲劳和焦虑水平高于职业倦怠水平低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分析显示,组2和组3躯体疲劳、脑力疲劳、疲劳总分和焦虑标准分均高于组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2和组3以上四个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临床护士疲劳与焦虑、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脑力疲劳与焦虑、情绪耗竭、去人格化、低成就感均呈显著正相关,躯体疲劳与焦虑、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呈显著正相关,与低成就感不相关。疲劳总分与焦虑、情绪耗竭、去人格化显著正相关,与低成就感正相关。焦虑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见表4。

3 讨论

护士具有较高的疲劳、焦虑和职业倦怠发生率。在本研究中疲劳发生率为54%,护士的焦虑发生率为34%,职业倦怠率为29%。文献[11]报道,疲劳的发生率是57.5%~69.11%,护士疲劳得分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曹丽娟[12]的研究中护士焦虑率为40%,其中以40~49岁年龄段最为严重。在周荣慧等[13]关于护士职业倦怠的综述中,我国护士的职业倦怠发生率为55.1%~59.1%。本研究中所调查的被试疲劳和焦虑、职业倦怠水平略低于既往的研究,但不可忽视的是仍有较高的发生率。原因可能是护理工作常常需要付出较多体力劳动,并且还需要应对一些突发和应急的情况,加班和超时工作是很常见的事。同时护理工作也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安全,需要反复查对。护士每天面对病人的痛苦,无助和沮丧,容易产生焦虑、共情疲劳、心理上的倦怠感。护士从事的是助人的工作,但护士的心理健康却常被忽视。护士的疲劳、焦虑和职业倦怠密切相关。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护士疲劳、焦虑和职业倦怠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疲劳水平高的护士有较高的焦虑和职业倦怠得分,而焦虑和职业倦怠得分高的护士也有较高的疲劳水平。护士疲劳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在一个护理工作时段内产生的疲劳,如果经休息后不能缓解,时间超过6个月,将可能出现疲劳综合征[14]。由此可见对护士疲劳的干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在疲劳的概念、分类,特别是疲劳监测上,还没有统一的方法[15]。客观上,躯体疲劳可以通过力竭性体力任务反应(如最大摄氧量)进行测试,,脑力疲劳可以通过力竭性认知任务反应测试。但现实中很难对护士疲劳进行客观实时的监测,有研究认为心理疲劳即职业倦怠感,并通过职业倦怠量表进行测试[16]。因此,对职业倦怠和焦虑的监测有利于更好地识别和监测护士是否疲劳。本研究发现,除对疲劳得分较高的护士外,对有较高焦虑和职业倦怠水平的护士也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筛查和疲劳风险干预。

焦虑和低成就感对护士脑力疲劳影响显著。轻度焦虑和中度焦虑的护士在躯体疲劳上的差异不显著,但脑力疲劳却有显著性差异,低成就感的护士脑力疲劳程度也越高。脑力疲劳是指一种缺乏动机与警觉的主观感觉,其主要表现为头脑昏沉,注意力不易集中,思考困难、健忘、工作绩效下降且易出差错等,它也是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之一[17-18]。如果焦虑等负性情绪将导致护士的脑力疲劳,那增加情绪调节能力,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将能够减轻护士的脑力疲劳。一些研究已经证实,如通过情绪管理、巴林特小组、护士沟通技巧培训能够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和焦虑,降低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感[10,19-20]。

综上所述,护士具有较高的疲劳、焦虑、职业倦怠发生率,对护士的身心健康和护理安全有不利的影响,且护士疲劳、焦虑与职业倦怠显著相关。管理者及个人应重视护士情绪管理和职业倦怠干预,以期更好地进行护士疲劳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敖薪.国内护士压力研究现状与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7):1-3.

[2]方进博,邱昌建.护士职业疲劳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9,24(1):1-4.endprint

[3]侯继玲,李小英.护士易患慢性疲劳综合征[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7):301.

[4] Kahriman ?,?ztürk H.Evaluating medical errors made by nurses during their diagnosis,treatment and care practices[J].J Clin Nurs.2016,25(19-20):2884-2894.

[5]张金美,张理义.职业倦怠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研究,2011,38(2):107-110

[6] Pamela J M,Mervin D L.Differential impact of administrative,organizational,and personality factors on teacher burnout[J].Teaching Teacher Educ,1989,5(4):337-353.

[7] Chalder T,Berelowitz G,Pawlikowska T.Development of fatigue scale[J].J Psychosom Res,1993,37(2):147.

[8] Zung W W K.A Fating instrument for anxiety Disorders[J].Psychosomatics,1971,12:371-379.

[9]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3,35(5):677-684.

[10]姜静媛,胡海.情绪管理缓解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作用[J].华西医学,2016,31(6):1035-1037.

[11]薛慧,戴新娟.護理人员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2,27(12):92-94.

[12]曹丽娟.护士焦虑现状调查及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0):915-917.

[13]周荣慧,郭秀花.护士职业倦怠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07,7(2):57-59.

[14] Holmes G P,Kaplan J,E Gantz N M,et al.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working case definition[J].Ann Iternn Med,1988,108(4):387-389.

[15] Drake D A,Steege L M.Interpretation of ospital Nurse Fatigue Using Latent Profile Analysis[J].ANS Adv Nurs Sci,2016,39(3):E1-E16.

[16]张为力.心理学研究的七个方向.以运动性心理疲劳为例[J].体育科学,2010,30(10):3-7.

[17]曹雪亮,苗丹民.脑力疲劳评定方法现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4):382-384.

[18]张桂欣,许军.亚健康的测量[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1):923-925.

[19]查贵芳,刘苓.巴林特小组对综合医院临床医师职业倦怠、情绪干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8):1213-1215.

[20]陈素坤,王秋霞.护士职业压力与心理适应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659-662.

(收稿日期:2016-12-12) (本文编辑:康玥)endprint

猜你喜欢

疲劳职业倦怠焦虑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日本人开始测量“疲劳”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日本人开始测量“疲劳”
城镇普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比乡村教师更严重
气象行业职业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