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原则”视角下国家形象构建
2018-03-08冯丹阳
冯丹阳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0000)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家形象的传播展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国家形象的构建不仅影响国家的国际威望和声誉,而且能够提高本国民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1]。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塑造国家形象这一命题已被提高到了战略高度。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多涉及政治传播学,而语言学界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话语是构建国家形象最基本、最重要的媒介,通过话语方能使国家形象落到实处[2]。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探究国家形象的构建问题的必要性在于,通过了解话语的构建功能,能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更好地进行人际沟通[3]。
1 指示原则概述
所谓的“指示原则”,即利用语言手段表达说话人或他人身份,涵盖了直接标识、隐含与预设、评价性话语等方面的内容。
直接标识通常指用X来表述Y。例如,美国总统特朗普给朝鲜贴上“恐怖主义”的标签,这是一种负面标识;除此之外,在一些身份标识之后会使用一些特定修饰语来对所标识的身份做进一步描述。例如,“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已是国际社会多年来形成的共识。”这一句话表明了台湾是隶属于中国的,而且这一身份应该成为国际共识。
在特定语境中,也可通过隐含和预设来构建身份。此外,还可利用评价性话语来表明立场。例如,“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中国是全球减贫事业的主要贡献者”这一言论就塑造出了爱好和平的大国形象。而援引经典话语的来构建身份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引用通常又分为 “明引”和“暗用”[4]。直接引用意味着说话者对所引内容的准确性负有最强的责任感[5],向听众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
2 大国形象的构建
“国家形象”(country image)这一概念通常指国家的自我形象[6]或本国对他国的形象(perceived image)[1,7,8]。
3 指示原则的运用
本部分旨在利用指示原则的四种不同路径,依照语料的行文顺序,具体分析指示原则在构建国家形象中的作用。
3.1 隐含与预设
人称代词的使用是隐含与预设实现的主要当时,这一途径可以隐形的塑造国家形象。“我们确实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大国外交之路。”这里的“我们”是排他性的,示意中国的发展道路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它是民族的、特色的,体现出了大国风范;在谈到半岛局势是,外长讲到“我们呼吁各方,尤其是美朝双方尽快进行接触和对话”“中方将为此继续做出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使用表明了中国针对半岛问题的态度,呼吁相关利益者以对话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体现了“以和为贵”,热爱和平的思想。
3.2 评价性话语
语料中多次出现 “……将……”“应该……”“不能……”“坚决反对……”等句式来表达中国的立场和态度。例如,“中国将继续坚持走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振兴不可阻挡,这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认知”,`“主张通过对话谈判解决任何矛盾分歧,坚决反对使用武力”,这些回答通过使用评价性句式树立国家形象。
3.3 直接标识
语料中多次出现了直接标识身份的言论。例如,“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全球减贫事业的主要贡献者”,这样一些身份标识,说明了中国将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发展模式,继续坚持自己的道路。
另外,在一些身份标识之后,也出现了许多的语言详述,对所标识身份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语料中出现了诸如“阳光倡议、实干家、要龙象共舞”这些词语与上文中用被直接标识的形象交相呼应,为其提供了支撑信息。
3.4 引用经典
经典话语同样可以用来构建身份,这种表达方法不但传递了信息,而且赋有文化内涵。其使用过程就是主体的人对理解对象的客体进行意义赋值的过程[9]。
例如,使用“唯恐天下不乱”(出自《菜根谭》中的:是小人,欢喜君子犯过,唯恐天下不乱也。)对一些挑起南海争端的国家进行道义上的批判。使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自《胭脂井》,比喻一种情况或结果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的。),寓意半岛紧张局势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之结果,而是长期的历史和社会问题造成的,再次可以表现出中国对国际问题的关切。
4 结语
本文借助语言学中的“指示原则”,全面分析了所选语料,揭示了隐含与预设、评价性话语、经典话语和直接标识这四种语言手段的在构建国家形象方面的效用作用。限于篇幅,本文仅使用“指示原则”来进行理论分析。笔者认为,运用语言学知识研究国家形象构建有利于让学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该方法不仅可以用到本国形象的研究,也可用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对比研究,这将对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发挥积极的作用。
[1]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国际论坛,2002(3):14-21.
[2]文秋芳.拟人隐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评析习近平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的演讲[J].外语学刊,2017(3):1-6.
[3]赵一农.话语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出版社,2008.
[5]Buttny R,Williams PL.Demanding Respect:The Uses of Reported Speech in Discursive Constructions of Interracial Contact[J].Discourse&Society,2000,11(1):109-133.
[6]Rusciano FL.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A 23-nation Study[J].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2003,56(3):361-366.
[7]Bennett WL.News:The Politics of Illusion[M].New York:Longman,2005.
[8]Buhmann A,Ingenhoff D.The 4D Model of the Country Image:An integrative Approa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J].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2015,77(1):102-124.
[9]王晓军,孟凡艳,孟庆梅.英汉语义辞格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