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浪底行记

2018-03-08黎明编辑谢泽

中国三峡 2018年1期
关键词:小浪底大坝黄河

◎ 文、图 | 黎明 编辑 | 谢泽

12月4日早上,我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上午11点钟左右到达洛阳北郊机场。虽然湖北与河南紧挨着,经常从河南经过,却还没有仔细地踏上这片中原之地好好看看,2017年就要过去,这一站可能是今年远行他乡的最后一站了。

洛阳机场并不大,下飞机后,我在候机大厅休息了一个多小时,用手机查找有关我此行要去的目的地小浪底的相关交通地理资料,好安排接下来的行程。因为一个人独自来到一个地方,有自由也有不便。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并不知道下一站是怎么样,将会遇见什么情况,所以我的行程都是依据每天采访拍摄创作的情况来定的。那么下一站是哪里呢,通过查找和咨询洛阳的朋友,从机场到小浪底比较近,为了节省时间,我计划带上所有行李直接去小浪底水利风景区。至于今晚去哪里住,到那边看具体情况再说。

出了机场,冷风嗖嗖,看见广场上都是有关洛阳的诗句:“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明园重洛阳”、“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我穿过一个牡丹园,看到的都是正在冬眠的牡丹,等待明年春天的绽放。

Part one“野游”小浪底

穿过洛阳天香牡丹园,我按照导航来到主干道上的公交站,应该有去小浪底的专线旅游线路车,但是我足足等了半个小时也没看见。眼看时间已经到下午了,时间紧迫。最后一看也不是很远,20多公里,直接叫了“滴滴”。不一会儿车子就来了,司机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上了车,放下行囊,总算轻松了,朝着目的地进发。

应该说此行与我深度接触的第一个洛阳人,应该是这位“滴滴”司机,因为接下来几天都还用过他的车。他是比较诚实而有情义的一位司机,知道我此行来的目的之后,他更是非常积极地帮助我,并非常有兴趣参与我的行程。接下来这个洛阳好人,既是我的司机,又是我的助手,还是我的导游。

一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小浪底风景区的门口,在这个季节,这里比较萧条,也没有多少游客,只有几位当地的“地导”围过来问我们,可以带我们去参观,不用买票。其实对这些所谓的兼职“地导”我太了解了,也体验过。因为三峡大坝就在我生活的地方,同样也有当地村民做起了这种副业。我看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光线也不是很好,不如今天就选择不走官方旅游线路,请一位地导带我到外围看看,真实地了解一下当地人是怎么看小浪底工程的。

于是车上多了一位地导,我用30元开始了“野游”小浪底,去看不用买票的小浪底工程风景。

“我们现在是在洛阳孟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风景区的东门,也就是大坝的上游,而黄河的对面是济源市,是景区的西门,在大坝的下游。我们第一站是从景区外面的道路直接到黄河对面外围观景点去远眺大坝与下游景观。”

一路上,这位“地导”开始给我详细介绍窗外的风景,到了需要拍照的地方,我就喊司机停下来。快接近黄河边,应该是进出西边景区的门口,我看到了一尊黄河母亲雕塑,雕塑远处的山上有个广告横幅母亲河饭店。看来从黄河源头到黄河入海口,应该有很多的黄河母亲主题的艺术雕塑和更多的母亲河主题的商业门店。

Part two古城,度假山庄与神树

第二天醒来,吃过早餐,然后网上做个功课,规划一下小浪底周围景观参观路线。推开窗户,看见阳光甚好,天气不错,想想上午应该过去,大坝的下游面正好是顺光面。滴滴叫了快车,等了半天,总算来了,10点多了,赶紧赶路。

第一站去寻找当年的柏崖古城,问司机路人,柏崖古城在哪里,都不是很清楚。柏崖古城如今被旅游企业开发了,叫承大旅游山庄。车子盘山而上,到达承大旅游山庄门口,门关着,有一位女工作人员过来。我先确认柏崖古城是否在这里,女服务员告诉我是的,说现在已经被旅游企业开发了,进去参观是要收门票的。她有点心不甘情不愿地放我们的车子进去了。我们进去之后沿着山梁开到了靠近下游的观景平台。

这里是观看工程的最佳角度,整个大坝和上下游都尽收眼底,天空蔚蓝,小浪底水库也是碧蓝一片,水天相接蔚为壮观。下游黄河流向远方,有桥梁重叠,城市工业景观就在前方。我抓住好天气,各种角度和焦段都拍摄了一遍。我所在的山头如今被重新包装成古城,有青砖砌的城墙,中间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柏崖古城”四个字,反面写着这座古城的历史:柏崖古城是在公元538年的时候,东西魏河桥大战,由东魏大将军侯景主持修筑而成,以抗拒西魏将士的进攻。东西魏将士们在柏崖城几经激战,最后西魏败退咸阳,东魏也放弃了柏崖城,收兵晋阳。但柏崖古城从此成为历代政府控制黄河渡口的军事要塞。再往前面走,山的尽头有一个亭子,上面写着“听涛亭”三字,古时,这亭子可能是一些文人骚客欣赏风光,追忆古今,吟诗做赋的所在!如今的听涛亭又多了一层现代的意义,每年夏天到这里听人类治理黄河的巨浪涛声,那万丈的排沙水浪形成巨大的瀑布气势如虹,响彻云天,恢弘壮观。今天的柏崖山借助高峡平湖的温润滋养,依托当代人的不懈努力,旧貌换新颜,已经成为小浪底万亩森林公园中一处散发着浓郁文化气息的观赏之地,静观母亲河,笑迎八方客。

下山之后,我们去了大坝附近的航空度假村,小浪底航空度假村距水库大坝2公里,我查了一下,这一带大概就是原来小浪底村没有淹掉的部分山头。我想进去看看如今这里是一番怎样的模样。但是车子到门口,保安说没有营业不用进去,说明来意,还是放我们进去了,看来这个季节确实没人来度假。我尽量走到靠近水边的地方,远处就是水库碧蓝的湖水,右边就是大坝还有旅游的码头。左边是一个天然的港湾,其实这个港湾的水面下就是曾经小浪底村,水面上的山上还有未被淹掉的窑洞。

原来小浪底村部分山头未被淹掉,上面还有窑洞。摄影/谢建国

摄影/谢建国

在我离开小浪底两天之后,我收到了谢建国老师在微信里发给我的一个链接,点开来看,拍摄的照片,仅剩的山头,没淹掉的老窑洞如今已经破败不堪,用来堆放杂物或养鸭 。

Part three走入小浪底枢纽工程

转完神树,我就直接进入枢纽景区了,整个景区的路线是从坝上的东南门转到下游的西门,只能步行,走的快最少也要两个小时。幸好这次我带的设备不多,两个手机一个微单,一个胶片双反。只是我与普通游客不同,还要停下来照一些资料与创作。最后我花了4个多小时,近距离把这个工程参观拍摄完了,先后看了展览馆,上游大坝平湖,然后是下游的湿地公园、黄河故道,一直到出口的雕塑公园和泄洪闸等。小浪底是治理黄河的关键典范工程,自小浪底建成之后,黄河就再没有断流过,特别是这几天亲眼看到,小浪底确实是一个生态治水工程。我感受到中国人治水的决心和智慧,从大禹到当代,一直守护着黄河母亲河,治理水患,让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我在大坝上游看到了宏伟的堆石坝,一边是上游宽广的碧蓝的平湖,一边是下游绿色的湿地园林景观公园。小浪底经过10年的建设,如今成了一座大型的水利枢纽生态公园,我一路沿着林荫大道往坝的下游漫步,只见郁郁葱葱的树林,远处看到伟岸的大坝,上面三个大字“小浪底”。越来越接近它,看见成千上万的小石头堆成的巨型大坝,想想这是需要多少人的汗水和智慧堆出来的。我用禄来胶片双镜头相机,很庄重地拍下了这些人造的壮丽景观,只有当你走近它的时候,你才感觉到这个工程的气场,才能感觉到人类的力量。一直走到下游,大坝的底部,我们从平视到仰视大坝,视角在不断变换,欣赏不同角度大坝的美。

到了大坝底下,也就进入了湿地公园,茂密的竹林形成的曲径通幽的河道,黄河的水被引到这里,形成流水瀑布、人工湖。湖中有曲桥,湖旁有岩石垂柳,湖里野鸭成群,白鹭齐飞。除了这些园林景观,在湖边的柏树林里修建了一个小浪底工程建设殉职者纪念碑,把每一位在工程施工中殉职的人员的名字都刻在上面,让大家在享受现在优美的山川河流美景的同时,不要忘记先辈们用生命治水修坝的历史。

穿过湖中的曲桥,回头再看大坝倒映在下游的湖面,又是另一番风景。翻过假山丛林就到了西门进来的雕塑广场,这里有当时参加工程的各单位的logo做成的大型雕塑,广场靠近大坝下游泄洪口,是每年夏天观瀑的位置所在。现在因为大坝在调控水位,这里水流平静。从这里到黄河对岸就很近了,原本要走过一座吊桥,如今吊桥已经没有使用了,前面修建了一座交通桥,过了这个桥就到了黄河对岸的济源了。同样这边围绕泄流水口也修建了广场。听说如今每年夏天,孟津与济源两个地方为了共享旅游资源,轮流在泄洪时间举办观瀑节,但是无论旅游单位怎么计划,最终还是要与黄河委统一调度的步伐一致才能如期举行。听说今年观瀑节那几天,因为来水太少就没有调沙泄洪,所以我觉得旅游应该抱着平和的心态,就像我一样在这样一个冬天静静的孤独一人走了近四个小时,慢慢地把整个景区参观完了。每个景区每个时刻都有它不同的美,调整心态,顺其自然是最好的。

Part four新小浪底村

摄影/杨朝辉

摄影/杨朝辉

第三天上午,我决定去现在的小浪底村看看,找找原来曾在浪底村生活的老人聊聊他们的故事。从孟津去新小浪底村不是太远,如今的小浪底村搬到远离黄河的地方了,交通显然便捷多了。我决定先到小浪底镇政府了解一些线索,收集一些原来的老照片。进入小浪底镇,在公路上就有很大的招牌:“中国最美旅游生态小镇——小浪底”,这可能都是因为小浪底工程带来的机遇。镇政府工作人员建议我可以去文化站问问。文化站帮我联系了小浪底村的村长,帮我介绍了一些可以采访的原来居住在那边的村民,也答应帮我积极联系一下县摄影协会并及时给我回复。我没等村长回电话,就直接去小浪底村了。

摄影/杨朝辉

在镇上的主街道走上不远,右拐一个路口,进去不多远就到了新小浪底村。只见村头立着一尊毛主席挥手的雕塑,下面是毛体写的黄河小浪底五个字,旁边的房子上也画着毛主席在黄河边上的照片,上面写到:“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街道右边是村委会,左边是健身广场、篮球场、兵兵球桌,还有其他的健身器材,正面的墙上也画着巨幅的小浪底工程全景图,上面还有文字介绍。

摄影/杨朝辉

供图/杨朝辉

我们的车子一进村子里,就有一位老人到车前来打招呼,原来是村长联系他过来接受我们的采访。在他的带领下,我参观了一下现在的村子,其中很有特色的是有一条小浪底历史图画的巷子,就在村委会旁边,上面把小浪底工程和小浪底村子的变迁都用绘画表现出来了,有国家领导人关心小浪底的,有原来小浪底原始乡村生活的,有刚开始搬迁历史瞬间的,同时也有工程开工原貌的,以及目前黄河上的一些水坝等。

参观完后给这位村民做了一个简单的采访,他叫荆宏,1949年出生,是土生土长的小浪底村人,在修建小浪底工程之前一直住在小浪底村。他说,当时叫做小浪底村大队,他是第三生产队的队长。1992年他开始在小浪底工地上干活,因为他是生产队的队长。进工地之后,他就带领村民一起干,自己相当于工长一样。那个时候每个工人每天60元左右,他作为牵头组织的,每天工钱多一些,大概每个月能拿2500元左右。他还回忆到1992年他们作为施工区第一批移民最先搬迁,第一批迁走了102户,刚过去的时候有很多不习惯。原来在黄河边,开门就能见到黄河,经常在黄河边挑水,洗衣服,每年六月有大水来了还直接在河边捞鱼,捡上游被冲下来的流炭。他也当过纤夫,黄河两边有栈道,水浅的时候,经过黄河峡谷的船需要人工拉纤才能通过。新的村子里用水特别不方便,不像原来下山就能挑。每个人分到的土地也非常少,幸好后来在工地上打工,给村里的人带来一些活干。现在小浪底村借助这一工程,也抓住了发展机遇,打造生态旅游特色小镇,让更多人来到这里参观旅游,了解中国治水的伟大壮举,也让村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很遗憾的是他竟然没有当年在村子里生活的留影,所以只有带着遗憾离开了,寄希望那个文化站长给我带来好消息。果然就在我的车子快到孟津县城的时候,文化站长来电话了,说他认识一位喜欢摄影的老师叫谢建国,找到了有老照片的村民,可以协助我。我马上联系,10多分钟后在县城与谢老师见面了。他是个热心人,打了一圈电话找到了合适人选,并马上带我去见面。

荆宏在新小浪底村

原来在小浪底村黄河边留影的人们 供图/陈秋红

1987年3月,小浪底黄河渡口。 供图/陈秋红

2017年12月,小浪底新村。

1973年6月,马屯照像馆。供图/陈秋红

在县城里我们见到了我们要见的人,其实她是谢建国的同学,叫陈秋红,今年已经63岁了,曾经是小浪底村小学的数学老师,目前已经退休住在孟津县城。她上车就给我看了她带来的相册,里面各种生活留影照片,可惜的是早期在小浪底生活的,带典型的地理环境的照片太少。但是她还是很热心,知道了我的来意之后,说她在小浪底村的家里应该还有一些更老的照片。她的家就在主街道的路边,如今的小学也就在她家不远,她没退休的时候就住在这里,上班很方便。她进去之后,就到处帮我找照片,她看着这些老照片,一一讲解背后的故事。时间太久远了,很多的照片都要好好的回忆时间地点。她算是在村子里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因为是公立学校的老师,是有单位的人,所以才有条件经常照相。但是那个时候照相,只知道照人,也不知道留下周围环境,她也觉得很遗憾。同时受到我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找寻老村记忆的精神的感动,她说明后天天气好了,再去看看如今的故乡,还有部分没淹掉的故土和窑洞,并帮我拍一些照片回来。我找到了她在原来故乡黄河边留影的照片,把她带到如今新小浪底村大幅的工程画前扶着兵兵球台摆出原来在码头摆的一样的动作按下了快门。曾经的小浪底村永远淹没在水下,如今是一个宏伟的工程和另一个现代的旅游小镇,很多原来生活在小浪底村的人都已经老去。我们还找到了她父亲在老城里的照片,我们看到还有周围一些环境,古老的巷子。长满了花草,老人很享受地站在镜头前。她的父亲在两年前去世了,他对老城的记忆也消逝了,唯一这个照片还能延续一些片段。

1979年夏,陈秋红的父亲在原小浪村的留影 供图/陈秋红

小浪底水库,这里曾经是小浪底村民的故乡。

在我离开小浪底两天之后,回家的路上,我收到了谢建国老师在微信里发给我一个美篇的链接,点开来看,是他与老同学陈秋红回到老家拍摄的照片,仅剩的山头上没淹掉的老窑洞如今已经破败不堪,用来堆放杂物或养鸡。远处是高峡平湖,蔚蓝的湖水。当然有大量他们的留影照片,这次他们都带上了具体的环境,他配的音乐是老家,确实有点煽情。他给我留言写到:我们去老家看了,虽然很多的地方无法去到,但是我们还是穿过荆棘,衣服挂破了,手流血了,都不要紧,关键是去看看那仅剩的故土,找回记忆,想起曾经在这里生活过,我们流泪了。

孟津县会盟镇,小浪底水库下游,黄河从这里就变得水流平坦、充沛。

猜你喜欢

小浪底大坝黄河
小浪底飞出欢乐的歌
小浪底飞出欢乐的歌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大坝:力与美的展现
水利企业监督管理措施探讨——以黄河小浪底水资源投资有限公司为例
正式挡水的马来西亚沐若大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