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开历史的细节

2018-03-08黄诚

中国三峡 2018年1期
关键词:敦刻尔克诺兰赵国

文 | 黄诚

关于救赎

栏目主持|奥杰塔 伍绍东

《相约星期二》,木槿花开的十四堂课,是关于爱是救赎之路的思考;《嫌疑人X的献身》,是东野圭吾想到的精妙的纯爱故事;《肖申克的救赎》,救赎隐喻着人类的原罪;在科恩的音乐里,爱是冰冷、破碎的哈利路亚;在《敦刻尔克》里,“发动机行动”完成了对三十几万士兵的救赎,让心灰意冷的残兵败将成为诺曼底登陆中的英勇之师。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或许可以分为两类——已知的和未知的。已知的是通过各种著作流传下来的。这种记载往往采用宏大叙事,记述事件的背景、时间、地点、经过,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比如长平之战就可以简单概括为:战国时秦国大败赵国的战役,……,赵国四十几万人被俘或坑死,从此赵国的实力削弱。而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和小细节,往往会被或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掉,成为了未知的历史,留给人们极大的自由想象空间。就比如长平之战中被俘或坑死的四十几万赵国士兵,后人只能凭借零零星星的材料想象他们在“流血成川,沸声若雷”的战场上作何表现。

敦刻尔克撤退是与此相类的。人们熟知它的前因与后果,也基本都能三言两语地概括出它的历史意义,但是,几乎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在1940年5月底到6月初的不到10天时间里,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那几十万士兵到底是怎样的状态:视死如归或者万念俱灰、井然有序或者溃不成军……幸好,诺兰拍摄了《敦刻尔克》,用他的方式打开了那段历史,将67年前的那片海滩呈现在银幕上。

《敦刻尔克》(2017)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编剧:克里斯托弗·诺兰主演:汤姆·哈迪,肯尼思·布拉纳,马克·里朗斯,希里安·墨菲,哈里·斯泰尔斯,芬恩·怀特海德

显然,用个人的方式想象并填补未知的历史,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尽管借由丘吉尔的演讲,敦刻尔克撤退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意义,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那就是一次失败,甚至是一次丢盔弃甲的逃跑。但人们对于失败的想象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如何能够让观众在影片中产生代入感,并认同自己的想象,是诺兰要面对的问题。

影片开头仅仅通过一张德军传单就完成了对事件背景的交代,随即,捡到传单的英国士兵们遭到德军袭击,仅一人逃脱。而当观众们随着汤米仓皇来到败军聚集的海滩时,也就开始成为了众多渴望逃生的士兵中的一员。此后的影片中,虽然除了几架战机和结尾英国飞行员被俘时出现的几个面目不清的身影,诺兰始终将德军处于银幕之外,但他巧妙地将敌人放进了士兵和观众的心里——在天上、在水里、在隐蔽处……不知多少,不知方位。再加上掩护阵地不断被突破的消息,汤米等人的屡次逃生失败,影片成功营造了强烈的紧张氛围,密不透风地夹裹着银幕中的士兵和银幕外的观众。

至此,影片的结局虽然没有悬念,但每个士兵的生死都足以牵动观众的神经;影片的进程中虽然没有暴力和血腥带来的视觉冲击,但强烈的压迫感足以让观众产生压抑的绝望。于是,观众们身临其境般地看到,在那片阴冷、沉闷的海滩上,没有斗志昂扬的战士,只有无心恋战的生命;他们的心中没有坚定与从容,只有恐惧和绝望;从他们的行动也看不到人性的光辉,只有求生的挣扎。直到观众们在心里与士兵们一起面对大大小小的救援船只、面对着击落敌机的英国飞机欢呼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海滩上没有英雄,真正的英雄刚刚跨海而来。而这似乎才是诺兰的本意——他要讲的压根儿就不是整个敦刻尔克撤退,他的重点只是“发 动机行动”。

因为这个行动拯救的不仅仅三十几万生命,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行动完成了对三十几万士兵的救赎。当丘吉尔的演讲出现在结尾,当站台上站满了欢迎的人们,当明媚的阳光透过车窗,观众们完全可以确信,那阳光无疑照进了士兵们的心里。而这恰恰体现出了如道森父子一般的英国民众舍身犯险的意义,更加体现出了空军分队长的牺牲、法瑞尔从容受俘以及男孩儿乔治被误伤而死的价值——正是由于他们的坚毅、勇敢、无畏,心灰意冷的残兵败将才能成为诺曼底登陆中的英勇之师。

当然,影片的叙述方式更是值得称道。一周、一天、一小时的三条线索,彼此缠绕,就仿佛一碗搅拌均匀的面条,一筷子下去就挑起了所有的头绪,只能放进嘴里一边咀嚼一边品味。

猜你喜欢

敦刻尔克诺兰赵国
把你戴在胸前
假死疑云
希望在肩上
“敦刻尔克大撤退”六十年
诺兰电影文化特质的多维解读和综合探究
——《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文化研究》评介
“大章鱼”
你老了,但你依然被需要
骇图
古法奇观
神奇的克里斯托弗·诺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