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之名
2018-03-08相茹编辑任红
◎ 文 | 相茹 编辑 | 任红
滔滔黄河,从内蒙河口镇南流至陕西潼关,折向东流,过了河南三门峡就在两山峡谷中激荡奔流,向下直到垣曲这一段,水急浪高,两岸山势雄伟称为“大山河”;过了垣曲,水势稍缓,但流经新安县,过八里胡同,也颇惊险,这一段称之为“小山河”。直到流过孟津县铁谢镇后,黄河进入下游,水流平缓,被称为“坡河”。
小浪底位于铁谢上游25公里处,是山河和坡河的过渡地段。
小浪底作为村名,早在乾隆年间版的《孟津县志》上就有了记载,不过当时是叫作小狼底,由此推断其得名时间甚为久远。当地村民关于小浪底名字的由来也有多种不同的的说法,归纳起来有三种:其一说是由大禹赐名,以表彰当地村民为治水做出的贡献;其二是由早年在此居住的郎姓居民而得名;其三说是因黄河的变迁而得名。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访问当地各方人士,搜集考证地方史志,认为前两种说法仅为民间的传说,无可靠史料文字证明,加之现今小浪底村民及附近村子中无一郎姓居民,故而前两种说法是民间的美丽故事罢了。后一种说法经过考证后认为比较可靠。
在现在的小浪底村民中流传着一个“夜失丹阳”的传说。
据说黄河原本不流经小浪底,那时的小浪底和今天的黄河北岸的蓼坞村(隶属济源市,位于小浪底下游1.5公里处)相连,叫作丹阳城。据今日小浪底村各自然村的村名地名及邻村村名来推断,丹阳城还不是一个小城镇,而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城镇。比如小浪底有个自然村叫做下街,下街村下方有块地叫做铁匠炉,南部有个邻村叫做寺院坡,由此推测当年的丹阳城有下街就可能有上街甚至有东街西街等,而且店铺林立,尤其是寺院的封地已经到了数里之外,可以想象出当年寺院的规模有多大。
当然这仅仅为猜测,没有史料记载的支持。不过据老辈人讲,在清末民初,小浪底村东坑自然村外挖掘出土了一块儿年代久远的石碑,上面有小浪底村史和村民集资建庙的详细记录。可惜的是有恶霸为了霸占村中公地,就将石碑偷偷运出掩埋而后不知所终,关于小浪底村的历史记载也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但是,大禹治水并赐名的故事一直在村民中口口相传。
上古时期,黄河洪涝频繁,大禹临危受命,治理黄河水患。大禹风里来雨里去,一心扑在治水上,三过家门而不入,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当他劈开三门疏通河道时,发现只有取直河道才能以最小的工程难度收获最大的治理功效,而主河道必须从丹阳城穿城而过,也就是说安居乐业的丹阳人民将要失去家园。爱民如子的大禹彷徨了,他日思夜想难以做出决断。丹阳人民得知大禹的困惑后,主动与大禹商议,愿意放弃家园。大禹深受感动,立即带领千军万马帮助丹阳人民搬迁家园,并以最短的时间劈山凿道。一夜之间,滚滚而来的黄河水将丹阳城分为两半,其南岸只剩下一小片,就成了后来的小浪底,但北岸仅有蓼坞村疑似丹阳城的残余部分,其他村子从地势和名称来看,似乎和丹阳城关联不大,或许大部丹阳城都被黄河冲走了也未可知。黄河被治服了,它再也没有往日的威风了。
小浪底水利工程调水调沙 摄影/张晓理
大禹就赐给丹阳留存的这块地方一个新名字——小浪底。意思是大浪到头,小浪入底,波平浪静。
自古以来,黄河船工,到了黄河小浪底河段,先是小心翼翼地穿过上端水流湍急、沙石暗礁众多的疙瘩碛,然后屏声静气地穿过东端最后一个水深流急漩涡众多的峡谷猪娃崖,这才敢长长地出一口气,因为大浪过了,小浪也到底啦。小浪底猪娃崖是黄河上最后一个两山对峙的峡谷,过此之后,两岸崖滩互现,河床较宽,水流平缓,过了平阔的马粪滩、王庄滩,铁谢已经在望,黄河进入风平浪静、水深流缓的下游阶段。
由此可见,小浪底之名固然同黄河的变迁有关,但实出于黄河船工之口,具有黄河船标的性质,同时这个名字还蕴含着历代黄河船工的忧喜苦乐,更彰显出劳动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而那些乡间流传的美丽传说,除了给诗意小浪底增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外,更多的是对治水先贤的永远纪念和对人性美的称赞。郎姓人家的传说比较虚幻,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
小浪底水利工程调沙时的恢弘景观 摄影/张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