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8-03-07高美燕

科技资讯 2018年33期
关键词:视听语言实践教学

高美燕

摘 要:视听语言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理论教学已经无法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本文主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视听思维,适当增加实践训练以及改革考核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视听语言课程知识。在传统影视语言理论基础上,通过经典案例拉片解读、素材拍摄剪辑训练、作品项目创作实战,以及专业理论梳理写作等教改措施与手段,使学生培养视听语言的专业意识,掌握初步的拍摄技能和基本的剪辑技巧。

关键词:视听语言 实践教学 编导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1(c)-0168-02

《视听语言》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础类必修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这门课程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重理论轻实践,考核方式基本上都是传统书面考试,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机械记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并未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在后面的学期中,开展摄影、摄像和非线性编辑等实践类课程时,《视听语言》课程中的基础概念等知识已经基本忘记,只能再由实践课教师重新补充,造成课程资源和时间的浪费,也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随着我国影视艺术的迅猛发展,《视听语言》课程的理论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如何让《视听语言》课程更好地解决影视作品中的视听元素组合问题,教授学生更加合理、熟练地运用视听知识进行声画组接叙述作品,成为目前该课程面临的重要命题。

1 影像思维模式的确立

在视听语言学习中,学生单纯记忆其中的知识点,难以形成自主的“镜头感”意识,无法真正掌握和形成自觉的视听思维,最终无法指导专业影视创作。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知识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都是以书面文字呈现的,所以进入高校后,他们在理解视听语言中的相关知识时,思维方式仍然延续在对文字的把握上,这样就无法创作出具有画面感的分镜头脚本,影视拍摄更是无从谈起。比如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由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变而来,在原著中,马小军看到米兰的照片后,有一系列的心理描写来展示他内心的震撼,對照片上这个女孩的强烈感情。如何将这些心理活动的文字语言转化为镜头画面,学生们对此鲜有建设性的想法。

因此,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镜头的各个环节,树立起学生的影像思维,形成自有的视听思维模式才是《视听语言》课程的核心。《视听语言》课程需要配合其他文学创作、影视赏析、拉片等基础课程,通过相关训练树立具有“镜头感”的影像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实践操作,从而使学生形成视听化的创作习惯。因此,如何设置《视听语言》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践环节,是目前该课程面临的重要问题。

2 经典拉片解读

对大量经典电影的拉片解读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视听语言中的基本概念,单个镜头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电影的拍摄意图和风格特点,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影视拍摄实践相结合,真正地对视听语言进行了解和掌握。

以法国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电影的一开始是3个场景:海水、森林和城市,3个俯视的长移镜头,一直移动到给这个城市的全景镜头,接着切换到城市的街道,来往人群,一系列的晃动前移镜头,来表现这个影片的地点背景和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落寞和压抑感,同时也为后文烘托出这个孤独冷酷的杀手里昂。接着镜头来到了里昂与他老板的对话,这段运用了很多个特写镜头,每个镜头都非常短,节奏感十足,从牛奶,到眼镜,到烟灰缸等一系列的特写镜头都没有露出人物的正脸,给人一种神秘感,为后面的剧情也铺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后面运用相似性技巧的转场,从胖子的照片,转到胖子的出场,俯视镜头也表现了对这个人物的蔑视。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有助于蒙太奇意识的培养和对作品中视听语言艺术的发现和挖掘。此外,通过训练学生进行影视段落画面分镜临摹和撰写拉片分析报告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镜头意识。

在拉片训练中,不能只突出重点,要注意影片的整体观。以往教学中,讲到声音就只分析声音,忽视画面的构图、镜头的运动、景别、景深和光线等因素。将知识点割裂开来,这样的做法是非常片面的,不利于学生镜头的整体把握。电影的美体现在声画组合的每一个元素中,所以在给学生分析影片时,就要做到全面的来解析。

3 加强实践练习

在对理论知识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增加学生的实践训练,是《视听语言》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可以对优秀影片进行模仿,让同学们切身感受电影片段中的镜头是如何拍摄出来的,这样才能理解镜头组接所表达出的意境,从而树立基本的“拍”的意识。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原创拍摄,从剧本创意、画面分镜,到现场机位调度草图等逐一探讨。再以3~5个同学为一组,根据剧本,拍摄长镜头场面调度、蒙太奇练习、越轴练习、对话练习等,掌握最基本的视听知识。

学生在拍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同组成员互相探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就是学生将书面知识内化为实践技能的过程。拍摄完成后,指导学生将前期拍摄的镜头挑选、删除、组合和排列,让学生认识到影视作品中的时空处理需要符合蒙太奇的心理基础和视听语言的艺术感,从而创作出更专业更具想象力的作品。

4 改革考核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视听语言》课程被定位为理论基础课,对该课程学习成果的考核,往往采用的是书面考核方式,而学生的实际拍摄与剪辑的技能以及熟练程度都无法得到正确的评估。

为改变这一弊端,我们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改善,将课上学时分为理论学时和自主学时两部分,理论学习部分,主要由教师讲授基本的概念和知识点。自主学习部分,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器材的熟悉和运用以及短片的拍摄。相应的,在考核方式上,也分两部分进行。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实践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期末考核分为两部分,首先,理论知识部分,以理论试卷为主,考核学生对《视听语言》中视听元素概念的理解、对影片的分析以及对基础剪辑理论的掌握。其次,自主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自主学习时间和课下时间,按照拍摄要求,拍摄3~5min的短片,并进行适当的剪辑。笔者认为,书面考核的权重应当小一些,主要考核学生对视听语言的基本定义、基本分类以及其他基础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操作考核所占的比重应当大一些。

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强调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践训练,才能真正发挥这门课程的作用,完善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实现高校教学理论与实践最大限度的融合。

视听语言的研究和课程建设的任务是一项艰巨而又困难的任务,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前进,以期找到更好的教学模式。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来说,注重知行统一,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体系化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也为其他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对于高校教学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与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丽丽.《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7(71):14.

[2] 吴林博.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研究[J].高教论坛,2011(5):72-73,92.

[3] 梁岩.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改革与思考.新媒体研究,2015(14):79-80,90.

猜你喜欢

视听语言实践教学
从小说影视化浅析文学语言与视听语言的异同
简析电影《红气球》的艺术化分析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钢琴师》:一个时代的诉说
寻找失落的家园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