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活化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2018-03-07周桂玲
周桂玲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回归生活逐渐受到重视。在小学中,各级领导越来越重视对德育课程的开设,逐渐完善了德育教学体系,使德育课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德育课程与生活有所偏离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生活资源;对策
一、小学德育课生活化教学现状形成的原因
(一)学校、教师对“生活化教学”重视的程度不够
我国在进行新课改过程中,提出了“德育回归生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理念逐渐受到重视,相关教育部门越来越注重德育教学,在小学中开设了德育课程,同时逐渐改善教学体系,大力提倡德育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对于德育课生活化教学并没有真正地贯彻落实,侧重点也与德育生活化产生脱离。
在小学日常课程中,学校较为重视语文、数学以及英语学科的教学,对于德育课程,即使可以按照相应的课时进行授课,德育课程的地位也远远低于主科,甚至所提倡的“德育回归生活”的教学环节也被忽视。调查显示,学校很少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即使组织了课外活动,也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程度以及认知水平,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认知,让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渗透到小学德育的课程活动中,才可以使德育课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调查研究显示,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于生活化教学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在德育课堂中并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说明德育教师并没有将生活化教学作为常用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导致德育生活化的教学没有渗透到教学思想中。
(三)德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仍存在脱离生活的现象
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主要是灌输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生活化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生活仍然存在相互脱离的现象。由于德育课程内容过于理性和抽象,如果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道德生活认识没有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改善小学德育课生活化教学现状的对策探讨
(一)提高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认识
学校要积极组织德育教师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学习,从而使得德育教师可以真正地理解“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精髓。德育教师的教案中要有“生活化教学”的实质性内容。并且学校也要定期组织德育教师参加专业学习活动的培训,从而不断提高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认识,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教师之间对于教学方法应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学效果。
(二)提高教师生活化教学的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新能力。但是,传统的德育课程是以教师为主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之后,主体便从教师转变为学生。对于德育课程,德育教师不再采用传统的单纯讲述课本理论知识的方式,而是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并且以生活为素材,设置与德育相关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德育教师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能力。其一,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自身精神。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以及思想道德修养。教师的工作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其二,新课程改革后,小学德育课程中的教育素材大部分来源于生活,而且德育理论知识是通过生活实践总结出来的,德育课比其他学科更具有生活性的特质,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除了开展联系生活的教学活动外,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生活实践活动,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来提升道德素质。德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时机,从德育课程与生活相联系的切入点出发,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可以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正确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整合德育生活资源
1.巧设辩论会。德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供与学生生活相关,但是在道德认识上有分歧的问题,引导全班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搜集生活常识和材料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辩论。教师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围绕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辩论情况进行更深层次的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比如开展“明礼为先、诚信为本”的德育教育活动时,先明确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投身到道德建设之中,展现小学生的道德风采。开始可以通过《曾参杀猪取信》的故事来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紧接着联系实际生活来让学生切实参与其中。在班级中可以建立一个诚信银行,让学生用情景剧的方式表演出来,学生根据情景剧来发表自己的感想,进行辩论,什么样的行为是合适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这样一方面增强小学生的德育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明白礼貌、诚信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可以将这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成為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2.巧用生活模仿秀。在德育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生活的原型,设计生活模仿秀,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不同角度来演绎。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换位思考来分析自身的言行,从而反思、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道德教育,从而在提高兴趣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提升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将场地局限于教室内是不科学的。德育教育的活动范围可以进一步扩大,从班级扩大到整个学校,学生可以通过采访的方式来了解德育教育的现状等。学生主动进行采访或者根据某个现象进行采访,可以对德育教育内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语言沟通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3.巧编童谣、儿歌。对于低年级而言,如果教师单纯地讲授课本知识,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童谣、儿歌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进行传唱,让学生在诵唱童谣的过程中学习道德知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写儿歌、童谣,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让学生在欢快的活动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对于小学生而言,德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新课改下实现德育课程生活化,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生活化教学”是德育教学的重要教学模式,本文对小学德育教学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对于教学评价、教学环境以及教材方面还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永德.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及其策略[J].课外语文(上),2017(04):193.
[2]周健.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16(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