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方法与步骤助推预习起飞

2018-03-07陆丽英

新课程·下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预习方法初中科学

陆丽英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课前的预习,合理有效的预习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而且还能减轻学生负担,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成功的体验。从科学学科的预习方法和预习步骤两大维度,对初中科学学科的有效预习进行了策略实践,并对取得的效果进行了一定分析。

关键词:初中科学;预习方法;预习步骤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大意是说,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准备,有了事先充分的准备,就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所要达成的目的地,反之则不然。万事万物的终极道理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初中科学的课堂教学中,研究表明,如果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就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纵观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它无处不凸显着“篇幅短、内涵深、延伸广”等综合性特点,这对于初中生而言,从认知的角度看,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正是这一距离给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比如科学背景不熟悉、内容难理解、知识难以表达等问题经常变成学生课堂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如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笔者通过两年的课前预习实践,尤其是做好预习的方法和步骤两个“要点”之后,学生无论是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还是学业考试成绩,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基于此,笔者着意将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总结,一来鞭策自己不断深入探究实践,二来也请广大同行提出批评建议,有利于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一、初中科学有效预习策略的具体实施

(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预习方法策略

1.填写预习反馈表

在教师向学生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既要制定统一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因为,学生的智力、已有知识及经验不尽相同,那么在预习上的要求也应该在统一的情况下体现个别差异。

如何做到既有统一的要求,又能协调好不同的学生个体在预习时各有所得?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了一种有效的做法,就是引导学生设计好一张预习反馈单,这张预学单取名为“学生预习层次反馈表”,这张单子从内容项目的设置上可以看出,就非常注意学生个体在预习时不同的层次,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具体如下:

这份预习反馈表的设计共有1至6六个方面的预习维度,很显然,六个维度是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的内容,这体现了统一性。其次,从六个维度每一块要学习预习的内容上看,又切实体现了差异性,毕竟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预习在表格上进行个性化“书写”。

实践结果证明,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明确学生预习的任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另外,根据不同知识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对预习反馈表进行相关的调整,对预习提纲作必要的解释,让学生明确预习的方法,使学生有章可循,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刚开始预习训练时,可以适当降低要求,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弹性要求,才能使中下层学生不至于遇难而退。

2.灵活选择预习方法

每次预习除了一些常规要求之外,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毕竟教材中的知识具有内容丰富、操作性强以及趣味性浓的显著特征。因为教材中除了常规科学知识外,还有具体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现象的分析以及一些先进的科学前沿知识等。所以,对于不同特征的学科知识和技能,预习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根据初中科学不同的知识进行相应的预习,笔者让学生实践了以下几种预习的方法,均取得了不错的预习效果。

(1)扫障法。所谓扫障法,就是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借助查阅工具书、相关资料或者是通过请教他人扫清预习障碍的方法。现在初中科学常用的工具书很多,如《孟建平教案·学案》《倍速课时学练》《科学辅教导学》《科学培优提高》等,都可以成为学生预习道路上的帮手。学生借助这些帮手,既能扫除一些预习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还能通过自习初步掌握这些知识点、品尝独立学习而后产生获得感的乐趣,是“一举多得”的表现。

(2)圈画法。所谓圈画法,就是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对于有疑问的知识运用圈点、画线等不同的符号在教材上进行标注。阅读教材时,运用圈画的方法,既可以让学生标注出疑问点,还可以帮助学生将读、思、用三者结合起来,提高预习的专注力。

如在预习“光的反射和折射——平面镜成像”这节内容时,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学生是这样子做的“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到镜面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用“·”着重标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结合生活实际加以感悟和亲身体验,加强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

(3)题解法。所谓题解法就是通过试解教材后的思考练习题或《导学新作业》中“我预习”“我达标”的练习,以达到初步理解内容的预习方法。一般而言,教材后的思考练习题,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中的要点和重点内容的再肯定,是通过题目的形式提醒学生学以致用。

如《质量的测量》这一节教材后练习为:

①下列物体中,最接近50克的物体是( )

A.一瓶牛奶 B.一只雞蛋

C.一枚硬币 D.一块橡皮

②质量为2千克的水,全部结成冰,体积变大了,这时这块冰的质量是___________(大于、等于或小于)2千克;如果质量是2千克的水全部变成水蒸气,则这时水蒸气的质量___________(大于、等于或小于)2千克。

③有一位宇航员把质量为3千克的食品带到太空中,则食品的质量将___________(大于、等于或不变)。

通过试解这些教材后习题,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位置、状态、形态、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这样的题解,可使预习更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4)探索法。所谓探索尝试法就是边预习边探究的预习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对教材中涉及的问题,在解答的时候不要直接看书中的解释,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按照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着去分析、解决。如果能解决,解决之后再和课文中的所谓解释去比较,从而在相互对比中获得补益;自己不能解决的,就看课文中是怎样阐释和解读的,这样经过自己的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再去看别人的解读,就会为学生在预习中不断开阔思路。

例如:在预习《生物与非生物》,教材“活动”部分安排有关蜗牛感觉的探究。

①蜗牛有视觉吗?

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盖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观察蜗牛将怎样行动?

②蜗牛有触觉吗?

用你的铅笔头分别触碰蜗牛的触角、足和壳等部位,蜗牛有什么反应?哪个部位最敏感?

③蜗牛会听吗?

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用力鼓掌,观察蜗牛有没有反应。

④蜗牛有嗅觉、味觉吗?

用棉花蘸一点米醋,放在蜗牛前3厘米处,蜗牛有反应吗?蜗牛前方的玻璃板上滴几滴蔗糖溶液,蜗牛会怎样行动?

⑤蜗牛的质量有多大?

先用天平测量1只蜗牛的质量为___________,再测量20只蜗牛的质量为___________,然后计算出每只蜗牛的平均质量为___________。

蜗牛,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是很常见的一种动物,所以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身邊的现成资源,亲自去体验探索蜗牛的感觉,并做好记录,获得了第一手探究资料。在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之后,学生可以将此结果与课本知识进行对照或课堂上跟同学交流,从而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预习效果。

总之,通过不同的预习方法,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对新知识的了解能做到心中有数,并对通过预习学会的知识感到喜悦。

(二)科学安排有效预习步骤的策略

在方法得当的前提下,预习工作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需要讲求预习的步骤问题。毕竟,任何事物的存在、发展和变化都有其规律。教师要引领学生做好初中科学学科的预习工作,也需要讲求科学的预习步骤,不然的话,步骤不清,很容易乱了方寸。笔者结合浙教版科学学科教材的特点,总结自己在引领学生预习实践过程中具体的经验,初步归纳出有效科学预习的五个基本步骤,如下:

1.视野宏观,总揽章节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都是以章作为基本单位的,同一章内的几节内容虽然各具特色,但内容彼此之间还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连贯性。因此,在预习中应以章节为板块,要求学生在预习本章中具体内容前,先将整个章节的内容浏览一遍。这样做就可以有效让学生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更能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

以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这一章为例,在预习每一节具体的内容之前,要先引导学生宏观把握本章内六节小标题的安排,如下:

第1节 熔化与凝固

第2节 汽化与液化

第3节 升华与凝华

第4节 物质的构成

第5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6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显而易见,本章中前3节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是从宏观角度学习物体的固、液、气三态变化;然后从第4节开始从宏观转变成微观,主要从微观视角学习物质的组成,并分析物质的三态变化的本质原因;再接下来从第5节开始,分析物质的溶解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如果在预习前教师能对教材这样的安排多给学生几次示范性的引导、讲解,学生就能较快地把握前后知识之间是彼此联系的,从而循序渐进地对教材有了宏观的理解。

2.分门别类,对症开方

浙教版初中科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涵盖了原来的初中物理、初中化学、初中生物以及初中地理学科中的部分内容。这样的学科内容安排,决定了其综合性强的学科特征。面对这样的特征,就需要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能够对预习内容进行分门别类,毕竟不同的内容,有其不同的知识和不同的学习方法。比如,物理更多联系生活实际,内容主要是现象分析与简单计算,注重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而化学更多注重实验分析、实验设计及简单的计算;生物学科则同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学生在预习时紧紧围绕这些不同学科的基本特征来思考,然后对症开方。

例如,预习九年级(上)《电热器》这一节,可以让学生了解家里的那些电热器,观察用电器上的铭牌,知道其含意。在预习《简单的机械——杠杆》这一节时,因为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标杆原理,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做好记录。再如预习九年级(下)《来自微生物有威胁》时,因为这是生物学的内容,是关于流感的知识,就可以引导学生记录感冒时的感受为主要内容进行预习。

3.熟悉背景,功夫“诗外”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中,除了必要的科学知识之外,还有诸多对科学家人物及事迹的介绍。因此,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我除了要学生预习学科知识之外,还引导学生去阅读科学家的事迹及相关背景等内容。

例如,在预习《电生磁》这节内容时,学生通过预习知道奥斯特发现了电流有磁现象,但不知道奥斯特发现这现象后,引起了那些懂得电流磁效应的重要性和价值的人们的注意,从此一系列的新发现接连出现。两个月后安培发现了电流间的相互作用,阿拉果制成了第一个电磁铁,施魏格发明电流计等。安培曾写道:“奥斯特先生……已经永远把他的名字和一个新纪元联系在一起了。”奥斯特的发现揭开了物理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再如,预习《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时,学生可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伟大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虽然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这一定律,但是,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古人说,汝果欲作诗工夫在诗外。这句话就启示我们,在预习的时候,对相关科学家人物生平、事迹等资料的预习,也是非常必要的,做好这些工作,就是做好“诗外”的工作。

4.学起于思,成源于疑

在预习过程中,一般而言学生都会带着自身的经验去预习、去思考,并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认知,形成一种个人的先见。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在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关键还应在思考的基础上引发出疑问来,然后带着这些疑问去进行以后的听课。实践证明,这些学生的“先见”可以作为课堂上对话的资源,为课堂上促成更多的“意外”做资料,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学生的思与疑,顺势利导,转换成学生学习成功的有利抓手。

例如,八处级(下)教材中测定空氣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的水,并五等分水面以上的容积,做上记号。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足量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在笔者的具体实践中,就有学生质疑此实验点燃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这一过程中会将瓶内的空气挤出或者未将瓶塞塞紧,导致实验误差较大,如何能减小误差呢?在学生的质疑下,笔者一步步引导学生提出改进措施。学生根据已学习的知识将实验装置改进成图2所示装置。

5.反馈练习,暴露问题

就是对于教材上的一些练习题,也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先试着做一下,对与错都不要紧,预做的最大目的是教师能通过学生的预做,从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哪里,从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去教学。

例如,九年级(上)《物质转化的规律》这一节的课后练习。

在电缆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量的含铜废料(如:零碎电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四位同学得知这一情况后,围绕“从含铜废料中回收铜”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甲同学根据已学知识,提出了一套回收方案:

乙同学在查阅资料后得知:在通入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铜可与稀硫酸在溶液中发生反应(方程式为:2Cu+2H2SO4+O22CuSO4+2H2O),于是他提出了另一套方案:

(1)甲方案的①②③三个步骤中,与铜或铜的化合物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环保角度对两套方案的不同部分进行比较,你认为______(填“甲”或“乙”)的方案更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在课前预习过后,我发现从学生提交上来的信息反馈中可知,学生对这个问题还是难以回答。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我对学生不理解的部分进行了重点讲解,学生终于明白了物质的转化规律。在学生知道了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之后,就能比较容易地回答这些问题,同时上课效率提高了,作业的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总之,预习的步骤并非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上面的这些步骤做法,也只是我个人在一线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粗浅做法,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同行们提出宝贵的建议。

二、研究的成效分析

(一)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预习主要是以学生自己独立地阅读、思考教材为主。虽然教材中有系统的论述,但是,这些都是编著者的经验和认识,学生需要在预习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初步的内化,将他人的经验和认知与自己的进行比对。在比对的过程中,学生就需要理清思路、掌握要点、找出关键和难点,经过一番揣摩、比较和查对等。这样一来,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在预习中不知不觉提高了。

(二)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通过预习,学生已经对疑问的地方进行了圈画,带着问题去听课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听课更加专注和认真,这样,学生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率就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这何尝不是一名教师最想看到的呢。笔者已经尝到有效预习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甜头,科学课堂上学生更加活跃,班级的科学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样好的态势,让笔者对接下来的教学和更深入的探究有效预习充满了信心。

一位学生开心地对我说:“老师,我发现我听课的目的更明确了,而且现在科学也好起来了,听您的课越来越有味道了。”

(三)有利于学困生扭转被动学习

有效的预习有利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学困生的问题,主要是基础不牢,已学的知识不巩固。因此,听课中碰到的“拦路虎”比较多,难以跟上老师的思路,以致愈学愈困难,造成“恶性循环”。在实践中,这些学困生按照笔者科学合理的预习方法和步骤,在预习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第一次的“研读”之后,基本上扫除了一些不必要的障碍,这样,就会导致他们课堂上遇到的拦路虎大大减少的现象,就是说课堂上可以听懂或基本上能全部理解了。如此一来,这些学困生就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学习成绩也有了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峰.教育就是习惯培养[M].九州出版社,2008-0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3]ThomasL.Good,JereE.Brophy.透视课堂[M].10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01.

猜你喜欢

预习方法初中科学
自拍微视频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预习
抓好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思考
微课不微
小学数学预习方法探索
浙教版初中科学“阅读材料”教学对策初探
开展语文课前预习的策略探讨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优化语文预习设计,实现课堂效率提高
预习笔记在高中数学中的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