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练习选题要慎重
2018-03-07张红娟
张红娟
前不久,亳州市教育教学研究所举办了一次物理教学研讨活动,要求我在活动中执教一节示范课,地点在涡阳五中,来自三县两区的几十名物理教师参加了观摩活动。
想到面对的是陌生的学生和很多带着挑剔目光的同行,心里难免有些紧张,怎样使这节课上得高效又不落俗套,我可谓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接到通知后我就抓紧时间研究分析教材,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认真设计教学环节,想方设法改进实验。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实践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浮沉条件,我选择用土豆、注射器、食盐、饮料瓶、玻璃瓶等生活中的物品做实验器材,每两个人一组,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体验实验。为了能将土豆放进矿泉水瓶中,我跑了几家菜市场才买到小的土豆,到医院买来注射器,捡来几十个矿泉水瓶一一洗净,并且把上半部分剪掉作為实验容器,为了做演示实验我把色拉油桶上半部分剪去作为水槽,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悬浮,我买来瓶装的米酒做演示……这节课我自认为准备得非常充分。
上课时,首先我演示了不同物质在液体中的不同状态,学生很快理解了上浮、漂浮、下沉、悬浮四个不同的浮沉状态,然后又说明了分组实验的目的、要求,如我所料,学生对我准备的实验器材倍感新鲜,对我设计的要通过实验操作才能回答的问题也是跃跃欲试,等我刚把实验要求以及实验目的讲完,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做起实验来,个个(包括部分听课的老师)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想各种办法改变土豆和玻璃瓶在水中的浮沉状态,有个听课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的实验快一些,甚至亲自帮学生倒入自己的热白开水以加快盐的融化。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就更不用说了,讨论问题,研究方案,选择器材,加水、加盐,往玻璃瓶中加水抽水、搅拌等等,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动手实验以及我的引导,学生理解了物体的沉浮条件以及应用,从学生的回答以及听课老师赞许的表情中,我感觉本节课已经胜利在望了,心里不由得轻松起来,可就在我得意之时,最后一个环节——“课堂练习”出问题了。开始几个题目,学生都能够轻松回答,也印证了这节课的效果,学生回答也很积极,但最后一题,学生们被难倒了。我清楚地记得那个题目:一艘轮船从河里驶入大海,它的吃水深度会怎样?A.变大 B.变小 C.不变。一个多简单的题目(这是我在讲这个题目之前一直的看法),然而,当这个题目在屏幕上展示出来后,学生并没有像之前的几个题目自信地、异口同声地给出答案,而是先沉思,再讨论,结果还是猜答案。我开始提示:轮船行驶时是什么状态啊?漂浮!漂浮的时候,条件是什么?浮力等于重力!重力有没有改变?没有!所以浮力呢?不变!那吃水深度呢?学生还是一脸的迷茫,眼看下课的时间快到了,我紧张起来,开始懊恼自己课前准备时忽略了练习题目的研究,怎么选取了这一题作课堂练习,看到学生的疑问、看到老师的窃窃私语,虽然当时气温不高,我却觉得出了一身汗,没办法还得接着提示、讲解。根据公式:F浮=G排=ρ液gV排,在浮力不变时密度越大V排越小……学生已经云里雾里了,学生似乎连听的勇气都没有了,更别说兴趣了,最后还是在学生疑惑的表情中结束了我原本“胜券在握”的这节课,这一道没经过审核的课堂练习成了这节课的败笔!一个小小的随意设置给我带来了大大的麻烦。
公开课后我开始反思,尤其是针对课堂练习的设置这一点,这是我以前备课没有重视的地方,通过反思以及查找有关课堂练习的设置注意事项,逐渐认识到课堂练习的设置绝对不能随意拿来,课堂练习的设置要有深度,但不是越难越好,太难会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会无从下手,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在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前提的条件下,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让学生通过练习既巩固了知识,又增强了“我可以学好”和“我能学好”的信心,让学生有认真学习下去的勇气和自信,收到“跳一跳,摘得到”的效果,保证学生思维经历发展知识的过程而不会感到知识高不可攀,而我在公开课上的败笔就是在课堂练习的设置时忽略了这一点,只顾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考虑到学生接受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拔苗助长,扼杀了学生的自信,更不要说激发兴趣了。一节本该相对完美的课就这样由于我对一道题目的随意设置,极大地影响到了它的效果!看来瑕是会掩玉的。当然,塞翁失马,虽然这节公开课不是那么成功,但是就因为它不成功,才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教训,使我看到了“课堂练习”设计的重要性,促使我后来在教学设计时认真设计每一道练习题,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信手拈来,随意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