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探究
2018-03-07王红
王红
摘 要:随着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提出,社会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所以教师应该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出了有关策略,希望对教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音乐;审美能力;实践
一、创设有关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能有效掌握音乐体现的有关情感的问题,进而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创设有关的音乐情境,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针对这样的情感,教师应该积极完善高中音乐的教学内容,同时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情境。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有关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使用多媒体设备,通过播放有关视频或是图片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教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开展的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在教学《春之声圆舞曲》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搜集有关《春之声圆舞曲》的音频,让学生仔细聆听《春之声圆舞曲》的音频并在学生聆听之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聆听的过程中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场景呢?”学生仔细回想刚刚听到的音频,有的学生说:“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小鸟在枝头歌唱的场景。”有的学生说:“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到处春意盎然的景象。”还有的学生说:“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小动物都从洞穴中出来的热闹的景象。”这时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下面同学们观看一下这组图片。”教师边说边为学生播放有关的图片,图片主要展示的是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小鸟在唱歌,山谷里闪着光彩。学生通过观看有关图片加深了对《春之声圆舞曲》的理解,同时对《春之声圆舞曲》产生了直观的印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播放音频和图片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直观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注重人文内容的渗透,丰富学生的审美内涵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能有效掌握音乐审美内涵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在教学的过程中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人文内容的渗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积极完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内容,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歌曲的历史背景进行介绍,这样学生能够通过了解历史背景的方式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教师在教学《孟姜女哭长城》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向学生讲述有关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抓去当壮丁,完成长城的修筑工程,但是不久范喜良就因为饥饿和寒冷去世了,孟姜女在家中苦等却等来了丈夫去世的噩耗,所以孟姜女来到长城下哭泣,哭了三天三夜,一时间长城崩裂,最后孟姜女在长城下发现丈夫的尸骸之投海而死。”学生听到教师讲述的这个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之后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给学生讲述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方式在音乐教学中渗透人文内容,让学生在欣赏有关音乐的同时加深自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从而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学生的审美实践
学生在高中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被动学习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所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对高中音乐学习的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特征》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将学生分为三组,让这三组学生分别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三个民族的民歌特点进行资料搜集,这样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其他民族民歌的了解,进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另外,教师在开展多种形式活动的时候还可以采用让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舞蹈编排的方式,这样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歌曲的内容,同时还能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对民族民歌进行资料搜集和对歌曲进行舞蹈编排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提高对音乐内容的认识水平。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有关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注重人文内容的渗透,丰富学生的审美内涵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学生的审美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加深对音乐内涵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潘伟.让高中音乐审美之花绽放光彩[J].新课程导学,2013(10):24.
[2]李锋.审美与鉴赏教学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3(46):184.
[3]杨谌.浅谈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