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
2018-03-07吴菊玲
摘 要:深度教学对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度教学才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理念走向行动。它不仅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爱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予”机会,“育”品质,“渔”方法,要让学生有问题意识,要有灵活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深度教学;核心素养;思维品质;高阶思维;挑战性
核心素养是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不仅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爱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而深度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或任务,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即:“予”机会,“育”品质,“渔”方法,要让学生有问题意识,要有灵活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往的地理教学也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学生看似也都参与其中,但是程度远远不够,探讨的问题大都没有太大的难度,甚至是没必要提的问题(答案就是课本上的原话),沒有更深地挖掘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中缺乏高阶思维,缺乏有机整合,缺乏参与体验带来的喜悦,大多时候效果不佳,学生也将它当成一种形式。那么在今后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那就要进行深度教学。下面是我对如何实施深度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深度教学要求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主题或任务
与以前合作参与不同的是,深度教学要求老师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求教师必须把每节课学习的每一项任务尽量要问题化,每一个问题要活动化,每一个活动要生活化。答案未必能从课本中找到,必须集大家的智慧共同探讨,甚至有些问题老师也可参与其中(有些问题老师也未必知道),只要符合课标要求,对学生有用的问题都可以,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整合学习内容,不能按部就班地依照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对课本原有知识可适当增减,或进行顺序调整,如:在讲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时以解释打破以往的讲—练结合法,而是结合本地区这几天的天气变化,提出问题:昨天还是风和日丽、晴空万里,为什么今天天却阴了,而且气温下降了5~6摄氏度,并且还有可能有雨雪天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思考,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如:冷空气活动;空气中有水汽;因为天气阴了,所以气温就下降了,有可能还会回到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这部分知识当中去。这时教师就要起到引领作用,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一步步把学生逼问到“墙角”,要让学生不停地思考,从所给问题中得出我们想要的或有用的答案,最后达成共识,寻找出合理的解释。值得注意的是深度教学并不是说提出的问题越高深越好,具有挑战性既要符合课标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并不要刻意地去追求教学内容本身的深度和难度,而是要追求对知识全面的、深层次的理解。
二、深度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做到“该让则让,该放则放”
深度教学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老师问,学生单独回或齐声回答,因为提出的有些问题相对具有挑战性,所以学生很可能短时间内不会有答案,学生必须有充分的讨论时间,即:教师要“予”机会,让学生自己“渔”方法。把时间、课堂交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该让则让,该放则放:学生能看懂的让学生看,教师不帮,学生能发现的让学生自己找,教师不替,不懂的学生间相互讨论来解决,实在不懂的教师引导解决,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角,才会让学生能静下心来思考讨论、探索。学生之间讨论思辨,甚至争论,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探寻新规律。通过思辨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追求真理的思维。这种教学应该是基于高质量问题的教学、基于思辨的教学,把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深刻变革中,从而使核心素养从无形、抽象变得“活”起来。
三、深度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
深度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以达到课标要求,更要注重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科学观。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领会需要认知的知识,而且要思考如何成为有信念、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公民,如在“工业区位选择”中,以往教学中让学生知道工业布局原则,就已完成教学目标,如工业区应布局在河流的下游,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等,只是告诉学生理论上是这样。而深度教学则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你的“下游”可能是别的地区或省区的“上游”,你的“下风向”可能是别人的“上风向”,你的污染是减轻了,可是别人的污染谁来负责,这是一种典型的损人利己的做法,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要勇于担当起这个责任和义务,不要只顾自己的发展,不管别人的死活。正确的价值观是让学生认识到企业“三废”必须要达标才能排放,这样从环境污染的角度来说就无所谓布局何处了。从学习中学会担当,成为一个有“心”之人,这也是现代教育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韦志榕.与老师们谈谈地理核心素养[J].地理教育,2016(4).
作者简介:吴菊玲,女,汉族,1977年9月出生,甘肃永登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专业:地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