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图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2018-03-07秦红艳
秦红艳
摘 要:在现代化的教学体系当中,写作教学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内容,同时对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会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传统写作教学方法,并不能与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相互符合,还有可能出现问题。通过落实概念图的方法,能够促使写作教学走向长远的发展方向。就此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概念图;写作;教学;运用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概念图既有主观方面的内容,又有客观方面的内容,其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变传统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写作的知识充分掌握。值得注意的是,写作教学的很多要点,都要结合学生的个体表现来完成,应坚持将概念图的运用,按照良性循环模式来操作,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写作教学的问题分析
现代化的教育工作中,写作教学是非常核心的内容,对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将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如果在教育工作中,仅仅是采用传统的手段来完成,并不能最终得到理想的成绩,还容易导致写作教学的恶性循环,这对于地方教育产业的改善,很容易产生较大的阻碍。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写作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日常的写作教学内容,完全集中在课本所限定的知识当中,没有对学生的观点和看法积极关注,这就在很大层次上影响到写作教学的拓展。很多学生在文体的选择上非常单一,虽然在分数上比较理想,可是限制了学生的能力进步,由此造成的教学问题不断积累,将会给学生今后的进步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第二,写作教学的方法,还是集中在老旧的灌输式教学当中,这种教学方法缺少师生互动,没有办法帮助学生较好地进步,教师自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集中在传统的内容上,在很多层面上都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化塑造。
二、概念图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1.交流共享,罗列概念
就写作教学本身而言,想要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得到理想的成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要循序渐进地优化教学体系,又必须在新的教学方法上积极努力。建议在今后的写作教学中将概念图积极地运用。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到写作教学的特点和目的,最大限度地改善固有的不足,促使学生在学习效率、学习质量上不断地提升,针对写作教学的整体进步,能够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比如,在围绕“春游”进行的头脑风暴中,教师先展示了一张“春游”的图片,然后询问学生是否有过春游的经历。在春游的过程中有何见闻。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出现了天气、人物、风景、趣事、语言、时间、地点等方面的相关词汇,教师依次将这些概念提取出来并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就可以把众多与春游相关的概念罗列出来,为下一个环节的合作绘图奠定基础。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写作课程更加丰富,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会大幅度地提升,比较有利于今后教学的全面提升。
2.联系生活,确立主题
就写作教学本身而言,想要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得到较好的成绩,一定要多多联系生活,這样才能在确立主题的过程中不断取得较好的效果。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仅仅是从一些华丽的词语方面出发,虽然通篇看起来比较理想,但是缺乏足够的叙事内容,以至于文章的空洞程度较高,不仅无法获得较高的分数,同时还无法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建议在写作教学方面,加强与生活的日常联系,确立较多的可行性主题。例如,在概念图的应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最近一个月或者是三个月内的生活做出回忆,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记下时间点和具体的内容,而后根据作文题目的要求,设定差异化的主题描写,再将相关的人和事进行融入,促使自身的思想感情表达,停留在一个合理的轨道上,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通畅。联系生活的应用方法,是概念图的重点应用模式,能够直接推动写作教学的体系健全。
3.合作绘图,理清关系
概念图在写作教学中应用时,除了要在上述的几个方面努力外,还应该对绘图做出积极的合作,这样才能在关系方面充分地理清,不会出现严重的缺失和不足现象。简单而言,概念图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写作教学方式,让很多学生感觉到耳目一新,但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地掌握。通过合作的方法,能够让概念图更加清晰、健全,绘图的思路也会更多一些。与此同时,教师能够借助合作绘图的模式,与学生开展深入的交流沟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师生互动的提升,对于今后的整体教育,可提供较多的帮助,对于今后的长久教育进步,产生了很大的积极意义。
本文对概念图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展开讨论,现阶段的教育工作开展,相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各方面的教育工作未出现严重的问题。日后,我们应继续在写作教学方面深入研究,不断地对概念图开展综合化的应用,必须要坚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提高应用的可靠性、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曹培杰,王济军,李敏,等.概念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5):104-108.
[2]陆彩萍.运用概念图辅助小学作文教学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4):63-64.
[3]任锐.概念图在大学生毕业论文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0(6):46-48.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