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选取策略
2018-03-07沈安花
沈安花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使其熟悉社会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德育课程。从课程性质来说,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必须要突破教材限制,充分利用社会、生活、学校多种资源,将教材内容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够对小学生的品德、行为、思想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如何选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选取策略
要想“教书”先要“育人”是素质教育对小学教育性质提出的基本要求,“德育为首”也是每一个小学教师所应树立的基本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为了展开良好的德育而展开的课程教学,对于塑造小学生的人格与品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即便各个教师都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却很少有教师能够真正在教学实践中予以重视,多以教材为唯一课程资源,无法做到知行统一,导致小学生的发展受限。为了改善与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开阔小学生的学习视野。下面,笔者从开发教材资源、选取生活资源、选取社会资源三个层面,讨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在选取课程资源时的具体做法。
一、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依据,即便是新课改提出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要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图书馆、乡土资源等多种有利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课程,但是依然肯定了教材是最为基本的课程资源的地位。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应该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分析教材内容的教学实用性,即删减过时的、不符合实际的内容,调整单元教学顺序、增设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等,分析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各种德育因素,以便保证小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在“面对欺负和威胁”一课中,教材只是简单就被同学欺负、被同学勒索进行了介绍,但是,现代社会的日益复杂使得小学生的生活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也越来越多,因此,笔者便拓宽了本课内容,从校园欺凌、遭到社会上的“混混”的威胁、遭受家暴伤害、受到过度的教师体罚等多个角度分析,并结合具体的案例来指导小学生遇到欺负与威胁等问题时的求助方法。小学生的身体、心理发育等还十分幼稚,他们反抗敌人的能力较弱,因此,笔者还专门搜集了一些紧急救助电话,并且教给小学生在外遇到坏人应如何冷静处理,比如尽可能走大路,往人多的地方走,主动寻求路人、警察、保安等人的帮助。如此一来,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便可以得到有效加强。
二、开发生活资源
“生活为教育之本”,品社课程本身是为了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的学科,这个学科性质也必然促使教师要充分开发生活资源,实现品社课程的生活化教学,以生活来激发小学生对品社课程的探究兴趣。
在“衣食的来源”一课中,笔者提前向家长寻求帮助,希望他们能够向我提供学生吃饭的真实照片。在品社课上,笔者将这些照片整理成一个动画视频,并予以播放。小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出现在大屏幕上的时候都显得十分兴奋,于是,我鼓励学生介绍他们在照片中吃的食物。当学生介绍完毕之后,笔者便引入“农产品”的教学,并引导学生就这些食物进行分类,比如鱼类、肉类、青菜、豆制品等。同时,笔者还直接对小学生所穿的棉质衣物进行介绍,进而引入“衣食之源在农村”的教学。在这节课上,笔者还就农民伯伯辛苦耕种的场景进行介绍,鼓励学生亲自体验农作活动,希望小学生能够珍惜劳动,进而减轻浪费资源的现象。
三、开发社会资源
新课改下的小学品社课程要具有开放性、启发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鼓励小学生走出教室,使其亲入社会、亲临自然,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更加真实、深刻的体验感受。另外,教育本是全民问题,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应该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品社课程的健康发展。
在“衣食的来源”一课中,笔者征得学生家长的同意之后,带领学生到本地郊区的农作物生产基地中親自下田体验插秧活动。大多数的小学生都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在家中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次的劳动活动让许多小学生都感到十分辛苦,他们也终于能够体恤农民伯伯在烈日下插秧、收割的辛苦之处。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小学生体会到了农作物的来之不易,都表示自己以后一定要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另外,在“逛商场”一课中,笔者也鼓励学生亲自到商场体验生活,成为“商场小卫士”,看到随意乱插队、随手乱丢东西等不文明现象时要及时制止,维护商场秩序。
总而言之,品社课程作为塑造小学生人性热点的重要学科,必须要保证课程资源的全面性,以此来适应不同小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让小学生在品社课程中学会生活、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居法元.小学品社课教学资源的选取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2017(28):31.
[2]冯硕万.生活为源,自主为魂,活动为体:新课程背景下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思考[J].教师,2013(21):56.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