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感培养促学生文本深度解读的实践研究
2018-03-07朱涵
朱涵
摘 要: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阅读能力呈弱化趋势,学生深度解读文本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较强的语感。在教学实际中,尝试“运用感知性朗读语感训练促进对文本情感的深度感悟”“运用理解性朗读语感训练促进对文本情境深入品味”和“运用欣赏性朗读语感训练促进对文本主题的深度解读”这三种方法,从语感训练的角度来提高深度解读文本、丰富语义内涵的能力。
关键词:感知性朗读;理解性朗读;欣赏性朗读;文本解读
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深感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初中学生阅读能力呈弱化趋势,在读和听中,不能够很快领会看到或听到的某些语言,识别它的优劣,引起各种思考、联想和想象;在说和写中,他们对达到“根据表达需要,很快想到恰当的语言,并且充分发挥这些语言的表达作用”这一要求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探究学生深度解读文本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较强的语感。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和领悟力,它是实际运用文言文字能力的一种基本功。加强语感训练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入情,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小学读了几年的语文,已经初步懂得一些语感。中学阶段语感训练就应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有计划地展开。本人认为初中时可着重结合字词句段的基础语言单位,以强化朗读为直接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发展他们的认知水平,从而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尝试用以下三种方法从语感训练的角度来提高深度解读文本、丰富语义内涵的能力:
一、运用感知性朗读语感训练促进对文本情感的深度感悟
作为交际状态的语言文字,其语义呈开放状态,即不是凝固的。所以语感对象不是同一层面的,是多层面的。表象感知层属于语感的最低层。感知层次是语言主体对言语对象做出的反映,即人的感、知觉系统对言语事物做出的综合评判。它包括语言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传递的感情和具有的语气三个方面的内容。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综合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它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阅读练习形式,故朗读可以加深对句子的体会,增强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明这种作用。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揣摩作者蕴涵的情趣和意旨,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深入的感受。如:在《百草園》第二段景物描写的教学时,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边读边思考:这段文字中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和动词?这些词怎样精确地表达了每种景物的特点?学生在朗读中便很快地从课文里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碧绿、光滑、高大、紫红、轻捷、伏、窜等),领会这些词表达景物特点的精确性(黄蜂“肥胖”,用“轻捷”,用“窜”写出云雀“向云霄里去”的动作等),关注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大致有形容词与名词(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等),形容词与动词(长吟、低唱等),动词与名词(弹琴,喷出一阵烟雾等),几种不同表达方式,构成一幅有高有低、有静有动、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图画。学生仿佛就是那个活泼可爱、求知欲很强的“我”,置身于这幅画面之中,一种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油然而生。
二、运用理解性朗读语感训练促进对文本情境深入品味
理性认知层是语感的中级层,理解层次是各种言语信息相继在言语主体的大脑中留下兴奋的痕迹,或进一步受到有关言语信息的刺激,大脑就对新旧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加工,使新旧信息得以整合,它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深层情境,二是语言材料的层理关系,三是语言材料的内部构建。这一层面的语感训练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
1.在阅读中养成揣摩涵泳词句的习惯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对于培养语感是大有益处的。正如宋代的陆象山曾说:“读书切切诫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比如《云南的歌会》中有几句描写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三个对手后轻松快乐的句子:“于是轻轻地打了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抓住“轻轻”“理理”“拍拍”“笑笑”这几个叠词反复朗读,怎么读能读出该有的韵味来?有学生说应该读快点才能显得轻松自在,有的学生说要读慢点。于是,学生读一遍快的,读一遍慢的。一比较,读得快反而显得仓促匆忙,不能体现那份淡定怡然。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表演“轻轻打了个吆喝”中的“吆喝”,学生在笑声中揣摩、评价表演的优劣,一琢磨就能够到位地把握这吆喝中有几分得意但绝无嘲弄之意,这样的演唱不带功利,有的只是一份内心的满足与愉悦。
2.在阅读中养成合理想象深入理解文本的情境习惯
叶圣陶曾经说过:“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语感同想象紧密联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够使课文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他们身临其境,引起内心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大雁归来》一课中“大雁觅食图”中有这么一句话:“从早到晚,它们一群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我让学生结合文本的语境,想象大雁在出发之前“高声而有趣的辩论”的情景和“返回前争论”的场面。有一位学生想象“大雁争论”说:“你多吃了我的玉米,你还我的,哼!”“我抢到的我吃,谁让你动作慢!”结果引发了一场争议,有同学反驳认为这样的语言想象不对,大雁是团结友好的,前面想象的语言对话是争吵而不是争论了。多妙啊,“争吵”与“争论”的区别出来了,大雁的形象出来了,作者利奥波德对雁群的情感也在想象争辩中自然地出来了!
三、运用欣赏性朗读语感训练促进对文本主题的深度解读
哲理探究层是语感对象的最高层次,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语言材料蕴涵了什么哲理,二是言语材料给人的启迪是什么。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笔者给学生上补充阅读材料《山海经·海内经》的故事《鲧治水》时学生朗读后质疑:为什么大禹的方法治水成功而其父的方法行不通?学生从文章中概括得出:鲧用堵的方法,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我引领他们进一步思考:不同方法造成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最后明确:禹尊重客观规律,鲧的做法只是治标不治本,他违背了客观规律,必定行不通。然后再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学生联想到人类乱砍树木,造成洪水灾害;水资源的匮乏是人类自己污染环境造成的。此外,笔者还让学生评价鲧和禹谁是治水英雄,学生能联系所学《真正的英雄》中的语段,援引“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作结,大大加深了对短小浅显的文章的内涵挖掘。
总之,语感训练是达成对文本深度解读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需要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继续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并形成一整套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使它行之有效地为深度解读文本
服务。
参考文献:
[1]马自英.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与语感培养[J].教育学文摘杂志,2013(36).
[2]徐景华.利用朗读训练培养小学生语感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4(90).
[3]王素坤.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J].新课程学习(中),2011(3).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