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引领作用 奏响阅读强音
2018-03-07季小红
季小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了一席之地。以初中语文苏教版教材为例,编者共给学生推荐了《西游记》《水浒传》《格列佛游记》等6部必读名著。阅读名著如同与名人对话,与大师交心、与圣贤论道,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名著阅读一直是橫亘在广大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不少教师只是让学生信马游疆地“自学成长”,有些老师仅仅依靠学生读背几套试卷就算完成名著阅读,也有老师甚至通过猜题、压题来提高语文试卷中的名著分数。这已经违背了编者的意图,不是真正的阅读。如何才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走进名著,实现高效的真阅读呢?教师的领引作用,不容小觑。
一、导读教学,走近名著
每一部名著都是一座宝藏,读名著可以使人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营养源,读名著可以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但中学生在阅读名著时,由于兴趣、接受能力等原因的限制,常常会遇到阅读障碍。如果能越过障碍,就会豁然开朗;如果不能越过障碍,就会索然无味。即使勉强去阅读,读35页后就会弃置一旁,教师的工作就是要善于引领学生突破这层障碍。我常采用导读课的形式来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名著的世界。导读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初步阅读之后进行。
像《西游记》这些长篇名著,我常常利用导读课,引领学生去阅读前言、后记、目录,对整本小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再深入阅读时就心中有丘壑了。像《水浒传》这种从语言来说相对比较晦涩的名著,我在学生阅读之前进行导读教学,通过带领学生阅读精彩的章节,如“智取生辰纲”“拳打镇关西”“醉打蒋门神”,来引导学生领会情节之美,获得了阅读的快感,加深了对名著的认识,从而情不自禁地走近名著。
像《格列佛游记》这类极具讽刺意味的小说,我选择在学生初读之后进行导读教学。小说中的格列佛仿佛是个孩子,在小人国,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搬移各种人和物,像是摆弄玩具;在大人国,他又如同幼儿般呆在成人的世界里,感到惊恐无奈。如果学生只停留在童话色彩般的故事情节上,就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我利用导读课,引领学生去了解18世纪英国的社会背景,并结合当时英国“人民群众和统治阶级之间”“国内统治集团之间”“英国和殖民地之间”这三个方面的矛盾,引导学生再次阅读名著,学生很快就认识到作者构思这些故事的真正目的,学生也很快就发现了尖锐深邃的讽刺才是这部名著的灵魂,作出了属于自己的评价,加深了认识,实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圈点批注,重视积累
毛泽东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就是提醒我们在阅读名著时要在名著中圈点批注。我每次在学生阅读名著之前,先用一节课时间,通过具体的例子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这种常见的读书方法。每本名著要求学生至少读三遍,初读、再读、三读时要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点勾画,从而“渐渐向里寻到那精英处”。
七年级下册的必读书目《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该书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可以说是作者吴承恩向一切封建统治和腐烂没落的社会发表的抗争檄文。书中有不少生僻字,初读时,要求学生标注出生字生词的读音、意思,实现词汇的积累。
再读时,学生画出书中的主要故事情节,掌握这部神魔小说的主要内容,并在文旁写出自己的疑惑之处。学生再读名著时,与文本进行无声对话,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阅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也对以后的深入阅读起到了确定方向的作用。叶圣陶曾说过:“閱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
三读时,主要针对再读过程中圈点的内容,作批注、写感悟。如在画的情节旁边批注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的性格特点,及刻画人物形象采用的艺术手法,对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等内容。
三、开展活动,丰富体验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珍视学生求知的欲望,提倡语文学习活动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苏教版初中语文的必读名著,大部分是长篇小说,情节复杂,教师要通过设计一些丰富而灵动的读书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激情,丰富阅读的体验。
九年级上册必读书目《格列佛游记》,是英国的斯威夫特创作的游记体讽刺小说,记述了格列佛游历大人国、小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的经过,揭露了18世纪前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我指导学生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报告会”。学生通过“故事会”,具体细腻、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个印象深刻的故事,实现了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人物面面观”,通过沙龙的方式,设计了话题“你觉得最发笑,最有趣,最感动,最有启发……的细节”,让学生从泛泛阅读深入到了文本细节,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剖析;“情景再现”,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片段,从书中选择精彩章节,学习设计人物的台词,尝试改编成剧本,深入体会不同形式的表达效果。
四、多元解读,学会思辨
《新课程标准》反复提到多元的问题,“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人性是多面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批判进行个性化解读。
八年级下册必读书目《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生动地塑造了一大批梁山好汉的光辉形象。其中鲁智深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人物之一,不少学生从他三拳打死镇关西,五台山喝醉酒后打伤僧人,离开五台山后又暴打了小霸王周通,和史进一起杀了生铁佛和飞天道人等情节,解读出他是一个粗暴、鲁莽的人。我通过一场小小的辩论赛,引领学生进行质疑批判。有学生从鲁智深为了怕店小二拦截金氏父母,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解读出他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也有学生从鲁智深把身上仅有的十五两银子给了金老做盘缠,解读出他是一个扶危济困、仗义疏才、慷慨大方的人。从而收到了“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不仅人物的解读可以多元,主题的解读也可以多元。
《水浒传》中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原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如果对主题的解读贴上了标签,仅仅是朝廷的招安思想,而忽略了宋江、柴进等人对皇帝的愚忠,忽略了李逵、武松等人为了“义”跟着宋江等人去接受招安,就少了文学作品的厚度。
一部名著,就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能为学生打开文学宝库之门。教师如果能发挥引领作用,学生就会真正地走进名著,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和人格的培养,奏响名著阅读的最强音;教师如果能发挥引领作用,学生就能真正地走进文学的殿堂,品尝到阅读的快乐,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226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