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疑能力培养之管见

2018-03-07姜春梅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三味书屋白杨树课题

姜春梅

“思缘于疑”,质疑就是要发现问题。所谓质疑能力就是对思维的结果进行语言组织,用语言恰当地表达出来。

这种能力的培养,不管是从学生思维训练来看,还是从学生语言训练上来看,都显得十分必要。孔子就曾明确告诉我们:“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由此可见,真正的学习是从有疑为开端,思维是从有疑而开始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质疑能力的培养与形成,依笔者之管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入手。

一、敢问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生下来就有一种好奇的心理,幼时遇到事情总爱问这问那,嘴里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而一旦步入社会后许多人因心理因素而变得闪烁其辞,学生质疑因心理紧张而变得犹豫不决。所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要任务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消除其心理顾虑,变“不敢问”为“敢问”。为此,我们教师在与学生平等相待的基础上,要在提问中渗透情趣因素,采用多种提问方式,营造和谐平等的问、答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大大激发,自然形成一种强烈的质疑感,心理障碍荡然无存。

例如,我在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课时,巧布疑阵以诱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我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板书的课题上,然后顺势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课题,心中产生了怎样的疑惑?”“沙漠里究竟有什么样的奇怪现象?”“你们想知道吗?”我还没问完,学生就带着疑惑,饶有兴趣地阅读起课文来。课文还没读完,学生就接二连三喊叫起来:“噢,沙漠里有魔鬼的海——”“沙漠里还有鸣沙现象——”“是啊,这也太奇怪了吧?你们还想问什么呢?”接着我再次启发学生质疑。“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呢?”“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时,学生的兴趣更浓了,纷纷带着自己的这些质疑,二次阅读课文,把问题探个水落石出。在学生争先恐后汇报阅读成果后,我又引导学生质疑与探究,作者为了说明这些现象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等系列问题。

这个教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心理特征,以趣激之,使他们乐学乐思,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跃跃欲试,一展风采,无形之中,能力得到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质疑的表达教师在评价时万不可粗暴否定学生的一些不正确或不全面的质疑,适时指点病因,授之以法,教学生学会怎样去思考;对学生的正确意见要充分肯定,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让学生知无不言,畅所欲言。

二、想问

想问,是指教师的提问要能启发、激励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话想说,有疑而问。影响“想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一些感情因素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心愿的形成和对表达欲望的激发,也会起到促进作用。其实,这恰是与“敢问”联系在一起的。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自然充满了对事物的求知欲。

在语文教学中,我不仅鼓励学生要“敢问”,可以在课堂学习开始时就提出自己在自主学习时遇到的一切感到怀疑的问题,而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只要产生疑惑,随时都可以提出来,哪怕是在阅读教学即将结束时也可追问,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在阅读教学各个过程中生成的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决,做到“疑无不尽”与“疑无不解”。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在阅读开始时,有学生质疑第一自然段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句中‘确凿与‘似乎”是不是矛盾?”在教学过程中,又有学生相继质疑“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是不是思想迷信?”“在三味书屋上课时‘我用‘荆川纸蒙在小说的锈像上描画,‘书没有读成,这样的事值得写吗?对我们今天学习是不是产生误导?”……教学结束时还有学生质疑“‘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两部分的主题是不是一致?”……通过这些问题的质疑及其讨论,既培养了学生“想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又促进了全体同学对文章的深化理解,提高了对课文的鉴赏水平。

三、会问

会问,是要掌握质疑的实质,不能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没有实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要让学生懂得老师是怎样质疑的,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应该怎样回答,进而依葫芦画瓢,在不断摸索中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問题的能力。

如何让学生“会问”呢?我教给学生四种方法:一是从字面上挑矛盾质疑,二是从变化中找问题质疑,三是借假设生疑,四是以常理推疑。并在教学中渗透示范,加以必要的点拨,再让学生通过反复实践形成相应的能力。比如我在教学《多收了三五斗》这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按常理农民比往年每亩多收了三五斗,但到万盛米行后,卖到手的钞票却比往年更少。那么旧中国农民为什么“丰收反而受灾”呢?这里将两个相反的结论相并列,引导学生提出书上这个与常理相悖的结果,原因是封建社会农民深受地主、资本家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榨,结果只能是农村破败,农民命运悲惨。在这个原因探索中,学生产生了许多疑问,问出了很多精辟的问题。

四、善问

通过反复强化训练,学生已经能够把握问题的本质,“会问”的能力已经形成。此后,我又向学生问的效益的优化及提问的技巧高度进军。

“善问”能力的培养,首先从提问的准确性和效益上狠下功夫。我启发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提问:一是抓住课题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线索和主题。如《变色龙》,学生提出,“课文中的变色龙是谁?为什么称他是变色龙?是怎样变的?因为什么而变?这样不断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清楚了,课文的线索、主题也就水落石出了。

二是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提问。如《夏》一课,学生提出:“本课围绕哪一句来写的?”“‘充满整个夏天的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分别体现在哪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等问题。答案找出来了,全文内容也就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也就明晰了,课文的中心也就准确捕捉到了。

三是抓文章的关键词句提问。如《白杨礼赞》一课,有学生就抓住“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一句进行提问:“白杨树不平凡在哪儿?我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关键句串连了全文,同时又反复表达出作者强烈的赞美之情,这样巧妙的提问,达到“牵一发而‘牵全文”的效果。另外我还启发学生在讲究提问的准确性和效益的同时,要注意一定的表达技巧。比如说,语气的舒缓有致,讲究抑扬顿挫,注意语调变化等,那么“善问”的培养便会逐步巩固,能力得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可贵。”要想使学生获得真知,思维得到发展,创造力得以培养,就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在质疑问难的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归纳总结学习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224500)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味书屋白杨树课题
听故事
三味书屋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会唱歌的树
校园里的白杨树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